中央深度报道襄阳公交出租车“公车公营”模式(一_中央二台经济半小时
节目最后,《经济半小时》作出评论,“襄阳公交出租车公司通过新的技术手段、让收入情况、服务质量、劳动时间等具体要素都变得透明,先从客观上构建了司机与公司之间的信任基础。襄阳虽然是个小城市,试点的出租车数量也不多,但只要它的方法被证明是正确可行的,那么它的价值就应该受到全行业的关注。”
报道中,央视记者将“公车公营”出租车与个体出租车驾驶员的收入待遇、劳动强度、员工身份、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统计显示,公交出租车驾驶员劳动强度较低、收入待遇稳定、全员签订合同、“五险一金”保障机制健全、经营服务行为规范、归属感强,优势明显。
实施“公车公营”的公交出租车公司能否实现利润的可持续?带着这样的问题,央视记者对公交出租车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统计显示,由于驾驶员工作积极性高,公交出租车的实载率、完好率、服务水平较高,扣除各项成本,公交出租车公司利润率达到15.5%,毫不逊色于个体、挂靠的出租车公司。
襄阳公交出租车“公车公营”的模式,在专家、管理者眼中也是可圈可点。节目中,央视记者分别对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大学教授叶青,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尤习贵,襄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朱慧,襄阳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丛玉等相关人士进行了采访,专家及各级管理部门高度认可公交出租车“公车公营”的经营模式及信息化技术发挥的关键作用。在记者随机采访的街头市民中,采访群众对“穿的出租车司机”给予了高度评价。
1月29日21:20分,《经济半小时》栏目以“我们不交份子钱”为题,深入报道了襄阳公交出租车“公车公营”的经营模式,在社会及行业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2013年,襄阳市将新增的500台出租车指标交由襄阳市公交总公司实施“公车公营”管理,通过技术支撑、制度保障、规范管理,实施“零挂靠、零承包费、零份子钱”的襄阳公交出租车公司破解了出租车行业多年悬而未解的“交份子钱”、收入不透明、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难题。目前,襄阳城区已新增出租车450辆,实载率达71%,乘客满意率达99.8%,不仅有效缓解了市区“打的难”问题,也为建立出租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找到了新径,创造了出租车管理的“襄阳经验”。
《经济半小时》对襄阳公交出租车进行专题报道后,立即引起连锁反应,1月30日上午,贵州江口等多个城市的出租车企业已向襄阳市公交总公司发函,希望近期前来参观学习出租车“公车公营”经验。
作为襄阳公交出租车实施“零挂靠、零份子钱、零承包费”经营模式的核心,出租车智能化管理系统由襄阳市公交总公司总经理水波2012年研发,通过载客、GPS智能调度、3G视频、车载收费、一等信息化系统融合的技术手段,对传统经营管理模式下驾驶员不打表、拼客等违规营运行为实施监管,实现票款准确回收,精确掌握加油加气、维修保养费等营运成本。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正式向公司颁发了出租车系统软件著作权和“出租汽车营运监测管理装置”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系统自2013年7月上线运行以来,运行稳定,效果明显,为公车公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14年,中办发文向全国推介襄阳公交出租车智能化管理系统。目前,襄阳公交出租车信息化管理系统正加速向全国推广,已建成湖北麻城项目,江西赣州项目正在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