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公司

王海成:关注制造业竞争优势的趋势性变化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5-3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机遇,参与国际大循环,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发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机会,实现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形成了“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和传统要素条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方面,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挤压;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传统要素的低成本态势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弱化。但也要看到,我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形成且日益凸显,需充分认识这些变化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刻研判制造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科学制定产业政策、解决现存的痛点难点,把握好培育壮大新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正在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性变化。

从生产要素投入看,基于初级生产要素成本的价格优势,在向基于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发展的技术优势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成本上升,以劳动力总量与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据测算,2013年到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年均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由导入期进入拓展期,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发展成熟,效率更高的自动化设备应用广泛,在客观上大幅减少了制造业对一般劳动者的需求。这些都使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距不断缩小。

在此进程中,新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发展,使数据生成、存储和传输的成本显著下降,数据开始成为经济系统中新的关键要素。在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数据可复制、可共享、无限增长和供给的特征,克服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资源总量限制,形成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经济增长模式。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投资与应用大国。

面向未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对制造业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的参与和改造,可有效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实现新市场、新模式和新增长点的全方位变革,最终成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力量。

从生产组织方式看,基于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优势,在向基于大规模定制的范围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叠加转变。

大规模生产基于传统的“刚性生产”,一般适用于单一产品生产和消费需求稳定的市场环境,难以灵活地进行多样化调整。而大规模定制基于“柔性制造”,可以有效解决产品差异化与生产成本间存在的多重矛盾,进而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产品生产。

虽然大规模定制与大规模生产同样具有“大规模”的特征,但前者的“大规模”通常是指产品种类的增加和产品异质性的提高。从需求潜力看,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规模市场,且市场规模仍在不断扩大,消费者模仿性趋同性消费正在向个性化差异化消费转变,使制造业企业在已经具备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特征的基础上,获得大规模定制的范围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

从生产供应网络看,基于网络强大、生产协同的产业链效率优势,在向基于稳定供应能力的安全优势和效率优势叠加转变。

供应链是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我国制造业通过全面参与全球生产分工网络,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产业集群优势和物流网络体系,表现出强大的效率优势。一方面,这使制造业的各个细分行业、环节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企业能长期专注于某一类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优化了制造业的产品结构;另一方面,这使不同类型、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加工、生产、组装等制造环节有机衔接、相辅相成,大大缩短了制造业创新的产业化周期,这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优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产业链展现出强大的安全优势,有能力维持必要的生产和服务,其稳定供应能力和强大韧性进一步凸显,且在较短时间内就恢复到常态水平,成为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布局的大趋势下,我国产业链效率优势和安全优势的双重叠加将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从空间经济组织形式看,基于本地的产业集聚优势,在向基于跨域合作的网络优势和集聚优势叠加转变。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与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相比,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形成了许多以地域或者园区为单位的产业集群。随着专业化水平及本地生产能力的提升,产业集群需要与外部知识节点建立联系进而嵌入到更大的网络中去,集群参与者获取新知识的渠道也需超越地理空间限制,进入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合作网络,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生产和转移,为知识创新、集群更新与重组提供可能。未来,产业集群必然要打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实现区域内创新网络和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构建,进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此外,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也在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各国都千方百计巩固已有的科技优势,在引进高新技术上我们不能抱任何幻想。但也要看到,我国发展空间大、应用场景多、创新应用强的优势日益凸显,国内市场纵深广、层次多,消费者需求多元,能够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具包容性的环境。未来,制造业的主要创新方式将逐步转变为以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融合创新为代表的内源式创新,也将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塑造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新优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王海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意大利绿十字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