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公司

为什么企业一定要上市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为什么企业一定要上市

  黑石整体上是非常成功的企业,但这并不代表黑石投资没有失败过,在互联网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黑石选择了

  以前投资买股票,要看公司的盈利水平,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除了赢利还得看增长、除了现金流还得看他未来巨大的潜在价值。在那个年代,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再看公司的财务报表,而应该关注它们未来有没有获得巨额利润的可能。

  网景上市,当天股价就从发行价每股28美元飙升至75美元 ,紧接着雅虎、亚马逊、eBay等互联网公司先后上市,都受到了追捧,股价快速上涨,它们的投资者都发了横财,而风险投资家成为了发横财的投资人。

  但不管科技股的价格如何让人惊奇,一场深刻的技术确实在进行。黑石集团等私募股权公司发现自己成了这场的旁观者。

  这时,问题来了,黑石投资的主要是中后期的项目,是否要参与互联网的热潮呢?是继续冷眼旁观,还是顺势而为呢?在面临新的巨大机遇的时候,他们必须做出的抉择。

  迫于互联网浪潮以及投资人带来的压力,施瓦茨曼批准了从公司自有资金中拿出700万美元分配给TMT产业投资(TMT = Technology,Media,Telecom),投资委员会也为主要并购基金的一系列TMT产业投资开了绿灯,但其中的大部分交易最后完全被冲销了。幸运的是,它们的金额都非常小。然而,这些产业投资的小失败并没有让黑石警醒。它开始在自己不擅长的电信领域,跟风进行了大规模投资,结果就像拿破仑进军滑铁卢一样,惨败。

  电信领域的最大投资计划,是在德国。1999年,黑石年轻的合伙人加洛格利找到了一个看似十分靠谱的项目:是否出资接管德国电信的部分业务。德国电信是一家德国老牌的国有电信公司,德国的相关监管机构希望通过这笔交易,能够孕育出一家新的能向市场提供通信与网络服务的公司,从而打破德国电信对整个市场的垄断。

  此次交易价值共计52亿美元,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也是黑石集团在欧洲的首次惊艳亮相。黑石的判断是:“可以接管的业务,都覆盖了德国的人口密集区和最繁华的都市区,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市场上只有一个对手——德国电信。相比于他们提供当地的电信服务,只要标的公司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并且在电信市场占据一小块份额,加上监管机构的支持,那收益将是惊人的。”

  但是事与愿违,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执行。这个项目在第一年投资是10亿美元,以使新设备能够迅速投入使用。但是,那些在西班牙非常能干的管理团队在德国却步履维艰施展不开。西班牙的高管不说德语,周一来德国上班,周五就又回西班牙了,使得高高在上远离运营的管理层无法将想法和战略有效的落地执行。

  而另一方面,各个项目均都不断出现延迟,新设备的采购、软件运营启动时间出现延迟,工程师发现各个工程地图和实际情况不符合,进度也出现延迟。与此同时,德国电信和项目公司依赖合作社向他们的用户收取通信服务费,但是合作社在对用户催缴欠款方面比较懈怠。就这样,费用的不断攀升,再加上收款的延迟,这个项目获得的收益远远低于预算。

  更糟糕的是,管理层没有合适的会计系统来监控它到底拥有多少现金流。2002年年初,投资者们开始向管理层施压要求了解现金流状况,但他们一无所获。当公司管理团队终于成功的计算出了现金头寸时,发现公司比它应该拥有的现金至少差了一亿欧元,而且公司处在违反协议所要求的最低现金流量和现金水平的边缘。一夜之间,一笔巨大的投资就由原本既定的方向驶向危机之中。

  由于缺乏现金,项目公司违背了协议,显然,股权的价值将会被债权清除。2002年年底,黑石集团核销了全部投资。当项目负责人到施瓦茨曼的办公室去讨论所发生的事情时,他遭到了施瓦茨曼的严厉斥责。根据知情人描述,施瓦茨曼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的钱都跑到哪里去了?你这个蠢货!”施瓦茨曼说:“我真的非常生气,因为他把太多精力放在其他的事务上,而没有专心致力于完成这个项目。他称这次会面是一次‘不友好的会面’,我告诉他我认为他已经失败了。”

  卡拉汉是黑石最大的败笔之一,不仅如此,黑石集团在2000年正值市场巅峰时期所做的投资中,有2/3都失败了。黑石集团在阿根廷电信运营商CTI控股公司(CTIHoldings)的投资损失了1.85亿美元,在Utilicom公司和堪萨斯通信(Knology)的投资全部亏损。

  黑石后来反思说:“对我们来说,2000年投资失败所遭受的痛苦是一个转折点。无论是什么新时代,顺应周期,不盲目跟风,才是在资本市场站稳脚跟的方法,不能做看到任何机会都想参与的机会主义者。

  但就算有过这样的经历,黑石还是黑石,吸取经验教训后依然不断地快速发展。它的野心已经不再局限于已有的市场份额了,它需要更广阔的舞台,这个舞台,就是上市。

  估值是多少呢?这是个问题。2005年12月,高盛的投行家认为黑石集团的价值大概在75亿美元,远远低于施瓦茨曼的预期。而到了2006年春,随着收购业务不断增加,以及竞争对手KKR集团在阿姆斯特丹的成功募集,投行家们对黑石集团普遍看好,市场对类似黑石集团业务的公司的估值也在不断上升。这时,花旗集团的一位负责与并购公司联系的资深投行家对施瓦茨曼提出的建议是,粗略估计,黑石集团的价值不低于200亿美元。从1985年到2006年,21年的时间构建起一个200亿美元的公司,这一数字才合施瓦茨曼的心意。

  而上市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公司结构,黑石集团实际上是由100多个合伙人进行运营的一个实体,他们与公司和基金以合同、交叉管理、所有权等方式聚在一起,如果真要上市,黑石集团没有一个可以公开出售股份的母公司。所以,将黑石集团以一种能公开上市的方式重新组织,建立独立的黑石集团,需要投行家、律师和会计师们的加倍努力。而之所以黑石集团本身以合伙企业的方式经营,因为合伙企业不需要在公司层面缴纳企业所得税,合伙人仅需要在个人层面将分得的个人利润缴纳个人所得税。

  黑石的控制权也很混乱。除了投资业务板块的并购咨询业务板块,只有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拥有对并购业务的投票权,他们与这一业务领域的其他合伙人分享利润,也征求他们的意见,但法律上,其他合伙人在管理方面毫无发言权。从管理角度说,黑石集团必须保持经营业务的模式,必须在管理资产时拥有最终决定权,以防止上市后,黑石集团为了应对短期投资者的利益而做出了长期来看不正确的决策。

  如此看来,重组势在必行。而如果你要去看黑石的IPO文件的话,在公司结构这块儿,真的是乱做一团,能看懂的都是天才,敬你一杯!

  那你可能会说了,这么复杂,还上什么市啊,自己赚钱多好,你看华为不也没上市么。可是,施瓦茨曼却不这么认为,“如果我们不上市,别人就会上市”,“这个市场只会记住第一名”,最终,黑石走到了上市的门前。

  到了2007年6月21日那天,终于距离上市只剩下最后一件事,那就是定价。之前投行估计的发行价格每股约在29~31美元之间,当天下午在黑石集团的会议桌上,詹姆斯让摩根士丹利和花旗的所有投行家将他们建议的价格写在纸上,然后分别说出理由。花旗的投行家均为30美元,摩根士丹利的均为31美元。施瓦茨曼认为30美元应该更合适一点。他说万一上市后跌破发行价格,他不想被指责说想赚走每一分钱。

  但是由于需求旺盛,定价团队最后一致认为价格定在31美元,毕竟市场对私募的需求比黑石集团的全部股权还要大好几倍,所以没有理由定更低的价格。当天晚上两家投行买走了黑石的股票,并卖给了各自的客户。

  第二天,当新股东可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自由进行股票交易时,投资者不能从承销商那里直接购买股票这一因素推动了股价上涨,最高飙升到了38美元,当天收盘价是35.06美元。为此,投资银行将发行价提高了15%,又多募集了6.2亿美元。其中,咱们中国的中投公司也投了几十亿美金,后续的故事么,当然是高位套牢了很多年。

  黑石集团的上市不仅仅是私募行业的一次重大突破 ,也是美国近5年来最大的IPO,它直接推动黑石集团晋升为华尔街公司。现在黑石集团的市值已经与雷曼兄弟——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开始他们银行业生涯的地方齐平,同时也是高盛的1/3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企业为什么要上市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