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国际

中国科传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5-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科传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这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公司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推进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统筹协调疫情防控与安全发展,积极应对各项挑战,加快业务创新转型,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稳住了经营基本盘。

  2022年,公司立足“国家队”的使命担当,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推动图书业务高质量发展,重大重点项目入选各类国家级基金和规划项目的数量均位居全国出版社前列。

  公司着力打造主题出版精品,《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问题研究》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其中,《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以中国科学院“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为依托,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张涛领衔,多位院士专家共同撰写,描绘了我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公司已出版的主题出版物《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于2022年4月被评为2021年度“中国好书”。

  公司“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及应用丛书”“聚集诱导发光丛书”“国家水网”“浙江昆虫志”“生态农业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中国出土彩陶全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精学导读(第二批)”“中蒙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等9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公司“超导物理材料和器件”“太阳磁学”“随机平均法及其应用”等93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占全部入选项目的46%。公司“全球资本账户双向开放再测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真实键位探索与当代国势学构建”“数据科学对社会科学转型的重大影响研究”等19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公司出版的《颠覆:迎接第二次量子》获得“典赞-2022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提名。公司“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等9个项目荣获2021年度海洋科学技术奖(图书项目)。公司出版的《数学漫谈》《征程:人类探索太空的故事》入选“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

  2022年,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期刊的政策和文件精神,坚持“精品化、国际化、集群化、数字化、专业化”,推动科技期刊业务加快发展突破。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出版期刊554种,其中,中文期刊254种,英文期刊276种,中英文期刊5种,法文期刊19种;共有101种期刊被SCI收录,其中36种期刊处于Q1区,4种期刊影响因子在国际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16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居国际同学科期刊排名前10%。

  根据2022年6月科睿唯安(CarivateAnaytics)公布的2021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CitationReports,JCR),公司主办和出版的英文期刊SCI影响因子普遍得到显著提升。《国家科学评论》最新的影响因子为23.178,创历史新高,在世界综合类科技期刊中排名第四;《能源化学》影响因子达到13.599,在全球应用化学领域期刊中排名第一。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法国EDPSciences出版的期刊中,有27种被SCI收录,2种期刊位居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Q1区,其中《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Astrophysics,A&A)是世界三大天文学原创研究论文发表期刊之一,影响因子达到6.240。公司与爱思唯尔合资创办的科爱公司共有20种期刊获得影响因子,其中3种期刊位居学科第1名,15种期刊位居Q1区。公司SciEngine平台收录期刊中有79种期刊获得影响因子,其中,Q1区期刊31种,Q2区期刊20种。

  2022年,公司围绕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目标,在专业学科知识库、数字教育云服务、医疗健康大数据、期刊融合平台四大业务方向上持续发力,加快推动融合发展。

  在专业学科知识库方向,公司前期建成的“科学文库”“科学智库”“中国生物志库”“中国古生物地层知识库”等知识库产品2022年新增约80家机构客户。公司还正在投资开发建设“中国土壤知识库”“‘本草数典’中医药知识库”等一批新的专业知识库产品。同时,公司不断加大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宣传推广和渠道建设力度,持续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和市场化运营水平。

  在数字教育云服务方向,公司以数字教材、配套资源为基础,积极开拓在线教育业务,公司“中科云教育平台”主要面向高等教育领域,提供在线教学、在线考试、在线观看视频等服务,目前该平台已上线万人次。公司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平台”提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学习能力和效果测评、班级管理等功能,目前已服务1200多所学校,累计注册用户6万余人。在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首届虚拟现实新闻出版创新应用案例征集活动中,公司开发建设的“细胞生物学3D资源库系统”“虚拟融合手势识别实验系统”入选教育教学类创新应用案例。

  在医疗健康大数据方向,公司打造的“中科医库”等多媒体医学知识服务云平台,持续聚集优质临床资源,不断加强与知名医院、权威专家的紧密合作,及时进行功能迭代与升级,目前累计开通用户310家。2022年,其子库“临床教学案例库”还被教育部列入数字化学习平台(“中国大学生实践数字空间”)项目。

  在期刊融合出版方向,公司自主研发的SciEngine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V3.0)进一步集成了学术查重检测、审稿专家自动推荐、自动在线)智能翻译、AI秒读视频、文献挖掘和语义检索等多种工具,进一步提升了出版运营与知识服务能力。公司还依托SciEngine平台和EDPSciences平台打造开放获取(OpenAccess,OA)期刊自主办刊模式,制定OA出版政策,不断融入国际开放出版生态,探索从免费订阅和混合订阅向OA期刊的出版转型,为OA期刊创办、海外期刊回归国内自主出版提供路径。2022年,SciEngine平台还入选了中宣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第二批入库重点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度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立足全球市场,不断加强海内外资源整合力度,强化海外分支机构的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国际化战略落地。

  2022年,公司与EDPSciences共同创办的首个专注于网络安全与功能安全的交叉领域英文期刊《SecurityandSafety》(简称S&S,中文刊名《一体化安全(英文)》)和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NationaScienceOpen》(简称NSO,中文刊名《国家科学进展》)均已正式创刊并上线发布,并通过法国EDPSciences公司来实现国际化出版与传播。2022年11月,公司与EDPSciences联合全球同步出版的《北京的长城》英文版、法文版被中国出版601949)协会评定为年度“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版权输出典型案例。

  本年度,公司再度入围“全球出版50强”,位列第38名,排名逐年攀升;公司再次被商务部、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授予“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公司还入选了“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这是自2012年首届海外馆藏影响力百强评选以来,公司连续第11次入选百强名单。同时,公司不断强化国际合作,2022年共输出图书版权167种;14个项目入选“经典中国”“丝路书香”“中华学术外译”等国家重点出版“走出去”项目。

  按照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公司属于“新闻和出版业”。一般意义上,出版行业可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三大细分类型。公司主要组织开展科技类图书和学术期刊的出版经营活动,属于聚焦科技出版的专业出版社;同时也出版教材教辅,是一家综合性的科技出版机构。

  科技出版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传播载体,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国家掌握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科技实力的窗口。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科技出版指明了发展方向,对于科技出版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未来,公司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同时,随着《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出台,我国科技期刊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期。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2022年《期刊引证报告》,中国SCI期刊有273种,相比2021年252种增加21种,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有43种,相比2021年的20种,增加了23种;5以上的有108种,相比2021年的68种,增加了40种。近些年,在一系列政策的驱动下,我国科技期刊取得了快速发展,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促进学术交流和推动科技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2月发布的《202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2021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2021年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082.2亿元,增长12.3%;利润总额190.1亿元,增长16.0%。出版传媒集团主要经济指标2021年实现全面增长。106家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96.2亿元,较2020年增长5.9%,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的77.5%;实现利润总额382.7亿元,增长12.2%,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利润总额的72.0%。

  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2年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871亿元,较2021年同比下降了11.77%。从不同渠道零售图书市场看,实体店渠道零售图书市场同比下降了37.22%,实体店零售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平台电商同比下降了16.06%,垂直及其他电商降幅相对较小,同比下降了2.43%,短视频电商实现正增长,同比上升42.86%。从零售图书码洋规模占比看,平台电商码洋规模占比最高,超过40%,短视频电商零售码洋占比赶超实体店零售占比。

  图书出版业务:作为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公司图书出版涵盖科学(S)、技术(T)、医学(M)、教育(E)、人文社科(H)等多个领域,学科和内容的专业性较强,准入门槛较高,主要读者和客户为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各领域专业人士,以及科研机构、图书馆等。此外,学术专著的出版往往可以获得来自作者单位、有关政府机构或研究项目、基金的出版资助,除了国内市场销售外,部分高质量图书还会销往海外,从而获得版权输出收入,收入来源较一般图书更广。多年来,公司始终立足于“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严肃、严密、严格”的出版理念和“专业化、精品化、系列化”的出版定位,通过策划相关选题并组稿、约稿,经三审三校等编辑出版工作,打造高质量的精品力作,服务国家科技创新。

  期刊业务: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业务结构优化的主要突破口。目前公司年出版期刊超过500种,已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效应,且已经构建了集内容订阅、出版服务、数据分析、信息整合、营销传播等多种模式于一体的商业化运营策略和盈利模式。期刊业务前端主要通过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文章处理费(OA期刊)形成收入,后端主要是以纸刊销售、内容授权等方式产生收入。近年来,在网络化、信息化等多元技术的推动下,学术期刊出版形态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线出版、开放获取等逐步取代了传统的纸质期刊运营模式。

  出版物进出口业务: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中科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具有出版物进出口经营资质,主要从事图书、期刊及相关数字出版物的进出口业务;主要客户为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供应商则多为境外大型出版机构。多年来,公司与国外数百家出版公司、学会、协会建立了直接贸易往来,形成了面向全球的出版物采购网络和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

  知识服务业务:知识服务业务是基于海量的、权威的、系统的科技内容资源,通过对内容资源的碎片化、标引、语义关联、深度挖掘和系统分析,为科研用户提供面向科研立项、文献检索分析、实验模拟、文献撰写与成果发表、学术传播交流等整个科研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立体化、定制化服务。目前公司在知识服务业务板块主要布局了专业学科知识库、数字教育云服务、医疗健康大数据、期刊融合平台四大方向,已开发上线了“科学文库”“科学智库”“中国生物志库”“中科云教育平台(CourseGate)”“中科医库”“SciEngine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等多个数字化平台,为用户提供系统化的“科研解决方案”。

  对于出版业来说,品牌是出版品味和出版物质量的象征,体现出版机构的出版专业性、学术影响力、市场竞争力。

  科学出版社是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与1930年创建的龙门联合书局于1954年8月合并成立的。2007年,科学出版社完成转制改企,工商注册为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整体变更设立为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众多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篇章的院士和学者,其重要的科研成果大多都是通过公司的图书和期刊来发表的: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陈景润的《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屠呦呦所在研究组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袁隆平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些大家组成了科学出版社的作译者队伍,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跨时代价值的学术经典著作,铸就了科学出版社的金字招牌,科学出版社也被誉为“科学家的出版社”。可以说,作为新中国科技出版的“国家队”,公司见证了新中国科学事业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与新中国科学事业一路同行。

  公司作为中央级出版机构,荣获了诸多国家级荣誉:1993年,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评为国家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2007年和2011年,在连续两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荣获“先进出版单位奖”;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2012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自2012年以来,公司连续多年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科技出版属于专业出版范畴,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行业门槛。公司一直坚持专业化发展理念,秉承“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和“严肃、严密、严格”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科技出版领域形成了有力的竞争优势。

  公司的重要产品屡屡荣获国家级重要荣誉,获奖数量位居全国出版社前列。公司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的编研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物理改变世界》《好玩的数学》《“天”生与“人”生——生殖与克隆》《生命奥秘丛书》等5项图书及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普类);自2007年中国出版政府奖启动评选以来,公司共获得先进出版单位奖、图书奖、期刊奖等各类荣誉37项,其中图书奖20项;自2006年中国出版协会启动“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以来,公司在连续六届评选中先后有《生物膜》《空间数据挖掘理论与应用(第二版)》《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等9种(套)图书获奖;自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以来,公司在连续四届评选入选图书15种。

  公司的重大项目也获得了国家各类基金支持,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出版社前列。自2008年国家出版基金设立以来,先后有《华罗庚文集》《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系列丛书》《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纳米科学与技术》等71个项目入选;《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精学导读丛书(第一辑)》等10种图书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项目;“《水经注》校笺图释(汾水涑水流域诸篇)”等3项入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基金项目;“光学与光子技术丛书”等90个项目入选“十二五”国家图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丛书”等70个项目入选“十三五”国家图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丛书”等33个项目入选“十四五”国家图书重点出版规划项目;“马克思哲学研究”等55个项目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累计有1400多个项目入选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

  多年来,公司以中科院为依托,积累了优质的学术内容资源,形成了专业化的资源获取能力,在内容建设方面形成了独到优势。

  目前,公司年出版新书超过3000种,已累计出版图书超过5万种,出版领域涉及科学(S)、技术(T)、医学(M)、教育(E)、人文社科(H)等多个学科,是国内学科分布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

  公司作为国家级的科技期刊出版基地,目前出版期刊554种,其中中文期刊254种,英文期刊276种,中英文期刊5种,法文期刊19种。共有101种期刊被SCI收录,其中36种期刊处于Q1区,4种期刊在国际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16种期刊居国际同学科期刊排名前10%。

  权威性、专业性的优质内容资源优势以及强大的内容产品策划生产能力为公司的持续发展乃至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快国际化战略实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既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要求,也是公司作为中国科技出版“国家队”的责任使命所在。

  公司积极响应中央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部署,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家出版公司建立了长期的良好合作关系,并在设立美国、日本全资子公司的基础上,于2019年完成了对法国EDPSciences100%股权的收购,完善了国际业务布局。该出版机构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获得者玛丽-居里夫人、波动力学的创始人路易-德布罗意等世界杰出科学家于1920年共同创立,目前出版科技期刊80多种。

  近些年来,公司每年输出图书版权数量均位居全国科技出版社之首,先后荣获全国版权输出先进单位、2008中国版权最具影响力企业、2015年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等称号。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被商务部、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委联合授予“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称号。公司从2019年起连续多年入选RWCC国际书业研究院评选的“全球出版50强”榜单,最新排名位列第38位。

  自2013年起,公司就明确了从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的总体发展战略,确立了专业学科知识库、医疗健康大数据、数字教育云服务和期刊融合平台四大融合发展业务方向。

  这些年来,公司先后推出了“科学文库”“科学智库”“中国生物志库”“中科云教育平台”“中科医库”等一系列数字产品或知识服务平台。这些数字产品或知识服务平台的陆续上线,不仅加速推动公司实现业务转型和融合发展,还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力300152)。公司还投资开发了SciEngine全流程数字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SciCoud期刊同行评议系统、COAJ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等期刊技术平台,助力中国期刊集群化发展、集约化管理和国际化传播。

  2021年,公司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首批“出版融合旗舰单位”。公司研发建设的各类知识服务平台和数字产品也频获嘉奖,得到广泛认可。其中,SciEngine平台入选了中宣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第二批入库重点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年度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推荐计划”;在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开展的首届虚拟现实新闻出版创新应用案例征集活动中,公司开发建设的“细胞生物学3D资源库系统”“虚拟融合手势识别实验系统”入选教育教学类创新应用案例;“中国生物志库”“中科医库”平台先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中科云教育平台”在2020年被中国出版协会选为“出版融合创新优秀案例暨出版智库推优”;“中科医库”于2019年被中国出版协会评为“优秀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志库”“科技书刊一体化国际传播平台”荣获中国出版协会2018年出版融合创新奖。

  为推动公司数字项目的开发建设,培育自有技术团队,做好公司未来数字产品的及时更新迭代与长期运营维护,公司于2019年在苏州注册设立了中科传媒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构建了一支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打造支撑公司转型升级的技术研发中心。

  出版业是“轻资产”行业,也是人才密集型行业,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出版企业而言,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永远是企业基业长青的第一要务。

  近年来,公司已经汇聚了一支覆盖各学科领域、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出版人才队伍。截至2021年末,公司近一半员工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超过一半员工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公司还拥有一批科技出版的名编名家和行业领军人才,先后有5位同志荣获“韬奋出版奖”,5位同志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1位同志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1位同志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3位同志入选“北京市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公司2022年度合并范围实现营业收入270,897.66万元,同比增长2.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6,870.50万元,同比减少3.63%。公司期末资产总额678,853.94万元,同比增长3.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82,855.44万元,同比增长6.09%。公司每股收益0.59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97%。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近期,OpenAI的ChatGPT持续引发关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一个新时代的技术变革已经到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必将带动诸多行业领域的变革,同时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出版业而言,也同样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稿编辑修改、内容校对等方面的应用将会逐步引发传统出版工作模式、工作形态、工作流程的变化,出版企业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开发智能出版系统,提高出版生产运营效率;研发智能化科研决策服务工具,提高知识服务能力,推动业态升级,为出版融合发展赋能。另一方面,由于出版机构积累了大量的高质量内容资源并具有持续的高质量内容生产能力,因此,可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的“语料”,如何进一步推动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抓住并把握好这一技术变革机遇,开辟新的航道赛道,是出版业需要思考的重大命题。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出版业必须要切实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到出版的全过程。控规模,提质量,通过优化出版资源配置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实现从品种规模到质量效益的转型是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同时,出版产业会越来越强化专业化发展理念,不断聚焦主责主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开始进行长远规划和细致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意味着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成为未来文化出版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对未来一个时期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做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从相融到深融,逐步构建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新格局,是出版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出版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如何进一步从内容、技术、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向全产业链、全数字化、全运营化的方向转型,构建全媒体出版生态体系,成为摆在出版业面前的一道绕不开的重大命题。另一方面,学术资源开放共享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国家也大力呼吁打造公益性学术平台,如何使学术资源服务平台的公益属性和商业属性相统一,构建既能满足科技工作者需求,又能维持平台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是未来出版业推动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可以说,对于中央出版企业而言,国际化发展不仅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全球市场竞争发展的需要。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疫情政策的调整和改变,出版业线下活动频度必然会逐步恢复,国际版权贸易、国际版权输出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态势下,我国与国外文化交融任重道远,我国与国外文化交锋也会日趋激烈。出版业作为意识形态建设主阵地,作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肩扛“国家责”,心系“国家事”,抓住机遇,做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不断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科技文化国际影响力。

  公司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最高指引,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正确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阵地建设为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出版在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服务于文化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作为中国科技出版的“国家队”,公司将强化国有文化出版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积极贯彻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从规模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提升,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强化内容建设,聚焦主责主业,紧紧围绕“四个面向”和中科院“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要求,不断打造精品力作,提升品牌影响,夯实安身立命之本;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速从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构建未来持续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动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造现代化管理体系;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推动整合海外优质出版资源,开创内外联动双循环的发展新局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行业领导力、国际传播力的科技出版“百年老店”,实现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成为中国科技出版“旗舰”,进入世界科技出版“第一阵列”。

  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出版导向,不断强化主题出版能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围绕四个面向,履行责任使命,不断提升选题策划能力;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一以贯之强化精品建设,严控一般性内容,不断提升出版品牌内涵;坚持高质量发展,立足专业化,做专做精做细出版领域,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内容资源多样化建设,加大富媒体、融媒体内容资源获取,不断提升资源当量,丰富资源形态,服务于知识服务转型升级目标。

  以数据内容资源集聚为核心,不断集聚权威性、规模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数据内容资源,加快知识图谱建设,构建内容资源建设生态网络,为实现知识服务夯实内容基础;以技术研发为依托,加快自主技术研发力量建设,掌握知识服务相关核心技术,全面提升技术支撑业务创新的能力;以“三见”原则为目标,不断推动数字产品建设,打造若干数字产品集群,全面提升数字业务收入的占比;以产业链一体化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打通知识服务产业链,以更好地服务科研创新各个环节;以基础条件建设为保障,提升全员创新转型紧迫性重要性认识,从体制机制、政策要素等多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打造专业化学术出版品牌,要立足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不断提升作译者对我社品牌的认可度和忠诚度;打造国际化出版品牌,通过海外并购和国际化出版传播,强化国际出版合作交流,加大国际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出版子品牌,实施业务线子品牌策略,推动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等出版板块实体化,联合《中国科学》等已有品牌,构建出版品牌群;打造新兴业务子品牌,通过资本运作,探索并购知识服务、科学传播等方向的优质品牌和业务资源,推动相关业务多元化创新发展。

  加强英文版图书出版,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外联合出版,不断集聚英文学术图书资源,加快科技出版“走出去”;加强高水平英文期刊出版,构建国际化编委和作者团队,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业务板块建设,要充分支持EDPSciences、东京公司等海外出版分支机构发展壮大,发挥协同效应,带动公司整体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化资本运作力度,不断探索开展跨境并购重组,整合国外优质出版品牌和资源,优化全球业务布局,打造国际化出版集团;加强国内外学术资源的互动利用,打造数字化、现代化的出版运营体系,提升国际化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把标准放在首位,把好选人用人关,全面提升队伍思想素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引进人才,提升人才招聘和选用门槛,贯彻落实“高能力、高业绩、高薪酬”,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养;坚持专业化职业素养提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全面提升队伍专业化能力;坚持科学的业绩观,贯彻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文化,提升队伍全局观大局观;坚持以人为本、以奋斗者为先的原则,强化效益导向,优化分配方式,探讨多种激励手段,培育干事创业的优良氛围。

  2023年,公司将以“坚定信心,稳中求进,持续创新;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保持增长”为整体工作思路,继续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聚焦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公司的运营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公司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企业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第一,要把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按照要求组织好各个层面的学习;并对标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等方面的新部署新要求,联系公司业务发展实际,全面落实到出版经营工作当中去。第二,要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强化理论学习和运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第三,要高质量、高水平组织好“弘扬科学家精神”等重大主题出版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做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第四,要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和使用。第五,全面从严治党,要加强作风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优秀企业文化。

  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公司将加大投入,多措并举,切实推动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纲要的实施执行,努力实现战略目标。

  第一,要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内容建设,做好内容数据资源管理,不断集聚国内外优质内容和数据资源,拓展内容数据资源当量规模,并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公司内容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第二,要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策要素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公司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实现融合发展战略目标。第三,要进一步强化学术质量与出版质量提升,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的学术出版品牌,不断提升出版品牌影响力。第四,要进一步强化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内外协同,加强外文版图书和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持续推进提升公司国际传播力。第五,要进一步强化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优化调整队伍结构,提升员工整体专业化素养,夯实企业持续发展根基。

  高质量的内容是出版机构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出版工作的核心任务。2023年,公司要继续立足“专业化、精品化、系列化、数字化”的理念来推动图书业务发展,强化提升内容建设工作。

  第一,突出专业优势出版业务,厚植科技出版的文化基础,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新格局。要在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等重大方向落实好组织出版工作;要加强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的密切合作与互动,紧密追踪反映我国自主创新、重大突破的科研成果产出;要加强主题出版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保证和良好创新氛围。第二,突出产品“质的提升”要求,把头部产品建设作为精品化的重要指标。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丰富优质产品线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专业图书市场占有率;要深度挖掘专业出版资源,加强出版与数字融合,不断提升选题总效益。第三,强化出版资源优化配置,出版资源要向质量效益高、品牌效应好的出版单元和创新业务突出的业务单元倾斜;要根据各业务板块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适时对业务板块结构进行调整、整合,提升优势板块的实力和竞争力。第四,突出选题质量提升,加强选题论证管理。要强化“国家队”要求、强化“质量效益”策略,强长板,减短板;要优化选题论证体系,加强选题论证的统一性、有效性、指导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期刊业务是科技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业务结构优化的主要突破口,是公司业绩持续增长的未来支撑点。2023年,公司将继续按照“精品化、专业化、国际化、平台化、集群化”的总体思路,推动科技期刊业务实现发展突破。

  第一,要调整重构公司内部期刊业务结构。要积极探索外部资源合作和内部资源重组,加大投入,以NSR为牵引,打造可位列世界第一阵列的中国科技期刊“高峰”;同时,要整合构建一个拥有高端期刊、品种规模和OA期刊的综合性期刊业务主体,打造国内领先的中国科技期刊出版“高原”。第二,加强期刊平台运营能力,创新期刊商业化模式。要以提升公司学术质量和经营质量为目标,依托SciEngine平台,集聚期刊资源,积极开展高质量的期刊全流程出版服务,逐步调整业务结构;要深化期刊学术运营,积极开展期刊学术提升、宣传推广和数据库收录申请,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第三,做好期刊出版质量管理,维护期刊学术品牌。要全面提升公司出版期刊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以及学术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要强化业务培训和高端人才引进,加快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办刊团队;要增进国际国内交流,提高办刊站位,力争发表更多代表国家重大和前沿科技进展的成果。

  向知识服务转型升级是公司总体战略规划发展方向,也是公司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2023年,公司要在稳住经营基本盘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图书、期刊、数据库的深度融合发展,尽快实现从传统出版向知识服务的转型升级,打造新发展格局。

  第一,强化融合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地。理念是发展的先导,要坚持理念先行,把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至出版全过程、各领域,不断推进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优化业务发展生态,转变业务发展方式,构建公司发展新格局。第二,加强相关数字业务机构调整,加大人才队伍培养力度。要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整合现有的数字部门和人员,在关键领域关键方向关键环节形成快速突破;要进一步强化数字产品技术研发力量,不断壮大专业技术研发团队,助推公司融合发展;要打造数字产品营销团队,集中力量做好数字产品的销售推广工作,尽快推动数字产品实现“见市场、见用户、见效益”。第三,加快数字业务发展的制度体系构建和流程优化。要建立和完善数字产品立项论证、研发加工、资源采购、外部合作、验收结项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使数字产品项目的各个环节既有章可循又要求明确;从制度上推动数字产品业务从输血式发展进入造血式发展阶段;建立数字业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数字产品与图书、期刊等主体业务的资源共享与融合发展,加强业务发展的系统性和集约性,逐步构建支撑数字业务规模化、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体系。

  公司将继续坚持“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的原则,通过管理创新,为业务创新转型赋能,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和支撑。

  第一,全面做好新版ERP系统的研发上线工作,要充分利用ERP系统,优化内部管理和生产运作流程。第二,加快对管理部门职能的调整,提升大局观。要全面梳理各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以及各管理服务岗位的职责要求,要本着提高效率、服务业务的原则,全面简化管理流程。第三,要做好高管和中层干部的后备人才库建设,构建员工多序列晋升成长通道,加快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第四,加快修订绩效考核办法,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快业务板块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同时,要科学统筹人员投入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按照社会效益为先,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总体要求,优化调整考核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提升单位投入的产出比。

  加快国际化战略实施,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要求,也是公司作为中国科技出版“国家队”的责任使命所在,更是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23年,公司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贯彻落实国际化战略。

  第一,强化内外联动,充分发挥EDPSciences的桥头堡作用,鼓励国内业务部门与EDPSciences积极开展业务合作。第二,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强化国内外编辑人才队伍的学习交流,提升队伍国际化的视野和工作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期刊和图书编辑出版经验的人才。第三,继续打造一批体现国家科技水平,反映中华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向型科技文化产品,提升我国科技全球话语权以及中华文明国际影响力。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从国际看,乌克兰危机延宕发酵,全球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粮食和能源安全问题突出,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从国内看,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出版业必须要思考如何聚焦主责主业,肩抗“国家责”、心系“国家事”,推动产业稳中求进。

  近年来,受疫情、消费者购物习惯变化的影响,电商平台、新媒体在图书销售渠道的占比不断提高。从实体店到平台电商,再到新媒体渠道,图书产品的销售折扣被不断刷新,然而版税成本、编校成本、印制成本等出版成本都没有降低。因此,不断走低的销售折扣,持续走高的生产成本和达人佣金分成,都使出版机构的利润空间被一再压缩。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如何掌握渠道话语权成为了摆在出版机构面前的难题。

  立讯精密上半年盈利最高预增20% iPhone、MR、汽车业务多线家休闲零食齐交答卷:“稳定营收”、“恢复盈利”成今年关键

  已有6家主力机构披露2022-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64.76万股,占流通A股0.08%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40.42元。多头行情中,上涨趋势有所减缓,可适量做高抛低吸。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股东人数变化:一季报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2-12-31)增长3443户,幅度10.46%

  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国际财经期刊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