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国际

中国财经报网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0-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财经报网

  决算会审现场,李小钉坐在候审区一隅,全神贯注地看一些部门的决算分析报告,并认真地做摘记。这时,决算审核人员小谷和部门的两位同志一起来到她面前。小谷告诉小钉,他在审核该部门决算时,发现这个部门在决算填报说明中有一条说明,说其会计账上有5000多万元,但未列入决算表中。他要求部门按决算编报“账表一致”的要求将这些资金全部在决算报表中如实反映,调增决算报表相关结余数据,但部门就是不同意,只好来找小钉评判。

  小谷正说着,和他一起来的部门那位王处长就按捺不住地打断小谷:“我们可以把这笔钱列入决算报表,只要你们能保证明年我们的预算数不减少就行!”

  小钉立刻明白了,部门是有意不将此笔款项列入决算表的,原因是怕由此造成年末结余过大,影响下年度部门预算收入的安排。部门还真会来事儿,简直就是给财政挖了一个坑!明明是违反规定未足额在部门决算中反映结余资金,导致账表不符,可部门就是实打实地在决算填报说明中说了个明白,如果审核人员一个不留神,没有及时发现,决算就算审核通过,成了“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了,将来无论是审计还是谁一经审核发现,那财政部门就摊上事了。多亏小谷火眼金睛及时发现了问题!

  另外,哪有王处长这么说话的呀,什么只有保证他们明年预算不减少才能如实报账。哪有这么交换的!《会计法》早已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预算法》还规定:编制决算草案必须做到收支数额准确、内容完整。预算是预算,决算是决算,都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预、决算编制要求如实填报、如实反映,哪有为了预算要钱就虚假报决算的?还这么理直气壮,振振有辞!

  小钉扫了一眼决算报表上的单位名称,知道这是一个握有实权的部门,难怪这么牛!小钉拿出《部门决算报表编制手册》,翻到相关文件规定的那一页,心平气和地向他解释:决算填报要严格按照决算编制要求如实反映单位的收支。决算数据来自会计账簿,账表一致、账证一致是编报决算的基本要求,也是财务人员的基本职责,不能将预算能否要到钱与决算是否如实反映挂钩。

  “只要你能保证我们的预算收入不受影响,我现在就可以调决算!”王处长如同没听见小钉的解释,仍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原则”。

  解释,再解释,再反复解释。但解释来解释去,无论怎么说,对方就是坚持意见不变,不同意将那笔资金列入决算。

  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协调。后来,王处长显然是不耐烦了,撂下一句“那我回去向我们领导汇报以后再说吧。”说完对下属说声“走!”气哼哼拂袖而去。那位下属听令后忙跟着处长往外走,匆忙中还不忘扭头向小钉他们点点头以作告别,同时做了个无可奈何的怪脸。

  决算数据来自于单位会计账簿,年年决算培训时都一再强调要“账表一致”,数据一旦失去了真实性,全国上百万财务人员辛辛苦苦忙半年编出的决算,岂不就像沙滩上的楼阁,还有什么分析利用价值?又怎么能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编制下年预算的参考和依据?小钉心里也满不服的。

  财政对部门决算的会审是在预算单位自审、财政业务机构复审后进行的最后一道审核,也是一次非常规范、严格、全面的审核。审核要通过计算机审核和人工审核,计算机审核包括2000多条审核公式和十几个审核模板,人工审核要翻阅决算填报说明、还要对公式报错提示情况进行判别等。时间紧,部门多,审核内容又多,决算审核工作量巨大,审核人员加班加点非常辛苦。小钉表扬了工作细致、坚持原则的小谷,要求审核人员都要像小谷那样,尽管单位多工作量大,仍要严格把关,争取将问题一网打尽,维护决算会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直到决算会审结束,也没见那个部门请示领导后是否调整决算的回音。回到部里,小钉联系分管该部门的业务机构梁处长,将决算会审情况告诉他,请他配合督促该部门尽快调整决算,真实反映年末结余情况,不要影响本级决算汇总。小钉刚说完,就听梁处长在电话中叫苦:“我尽量去说吧,但难度很大。这个单位牛得很,根本不把我们处长一级放在眼里,我们给他们协调什么事都很难,最后基本上都是不了了之。”

  果不其然,直到小钉他们把本级部门决算全部汇总完毕,甚至到决算资料印制和分析工作也全部完成,一切都准备就绪了,也没见王处长那边有任何回音。5000多万元就成了该单位“账”内“表”外的一笔资金。

  年度决算“账表一致性”核查开始了。小钉他们根据决算审核情况选出了十个部门作为当年决算核查的单位,第一名就列上了王处长那个单位。谁知没几天,监督检查部门反馈信息:该部门无法去查。要求小钉他们再换一个单位报去。

  在依法实施对部门预决算的监督管理中,各级财政部门都会遇到一些惹不起的单位。对“惹不起”怎么办?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同志相关指示精神,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权力部门更要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不应有置法律于不顾的特殊部门存在。小钉认为,不仅要查,而且要一查到底!

  随着财政专项检查组,李小钉来到了西部某省。按照要求,每个检查组要去省本级财政、一个市级财政和两个县级财政开展检查。在先后听了两个县的汇报后,有两点使小钉感到震惊:一是这两个县的年财政支出分别有97%和95%靠中央转移支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如此之大,充分反映了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和对西部自然环境保护的决心。二是这两个县都分别反映,他们每年都要为上级驻地方单位支付工作奖励款200多万元。听到此,小钉很吃惊,脑子里立刻跳出一句话:“阎王不嫌鬼瘦!”这两个县都比较贫困,自己饭碗里盛的还都是中央财政的粮食,却还要从中拨出一部分去奖励上级部门!听起来真叫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在后来走访上级驻地方单位的过程中,小钉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这方面情况的调查和了解。她发现,有的驻地方单位热衷于向地方争取资金,而且多多益善。资金要来后,由于未纳入或未足额纳入单位年度预算,这块经费大多属于“外快”性质,单位花起来随意性较大,有个单位本身编制不过30人,却雇用了10个临时工。但小钉也发现,有的驻地方单位却没有要地方一分钱,不是地方不给,而是单位不要。小钉诧异,问起原因,这个单位的财务处长说:向地方要的资金再多,我们主管部门在核定我们单位预算时,也都将其纳入我们单位经费总额统一算账,要地方的资金多,主管部门给的经费就少,那我们要地方的资金还有什么意思!况且地方资金也并不是好拿的,常言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作为上级驻地方的监管单位,拿地方的补助不利于加强监管,所以,我们没有向地方要钱的积极性。小钉听了很受启发,两个性质相同的上级驻地方单位,对争取地方财政补助资金的态度却完全两样,说到底,这是一个规范单位预算编制和加强管理的问题。中午回到驻地,小钉立刻给不拿地方财政资金单位的主管部门财务处长打电话,肯定了他们这种规范的经费管理办法。

  检查工作结束回到单位,为掌握本级其他部门接受地方财政拨款的情况,李小钉翻出了近3年的部门决算资料,查看本级这几年“其他收入”中“非本级财政拨款收入”数据。这一查不当紧,发现本级部门拿地方财政的补助资金还真不少,不仅数额大,而且增长比例高。再进一步分析又发现,非本级财政拨款收入多的部门,主要有10家左右,有垂直管理的部门,有部门在地方的直属单位,还有一些是部门驻地方监管单位。

  《预算法》规定:“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按照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一级财政管一级支出。本级的行政事业单位由本级财政供给,不能两级财政通吃。况且,实行分税制后,由于财权划分清楚而事权划分不清晰,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县级政府事多钱少,资金最困窘的就是县级财政,特别是一些贫困县,正常维持经费都常常捉襟见肘,怎么还能让县级财政补助上级单位,穷补富、下级奖励上级呢?

  根据制作出的本级3年“xx部门非本级财政拨款收入情况表”,小钉安排处里同志向表中收入增长较快的部门了解相关情况。了解到本级部门取得地方财政拨款补助资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是工作奖励款;二是对驻地方高校共建、委培补助款;三是对垂直管理单位承担地方委托项目补助;四是对驻地方执法监督单位经费补助;五是对科研单位承担地方委托项目补助等。据了解,有的地方财政部门甚至已将一些非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列入了地方年初部门预算,作为本级预算单位长期予以供给。

  一是用款单位花地方财政资金而无需向地方财政报账,不符合“谁花财政的钱,谁就要向财政报账”的基本要求。从地方财政部门来说,对非本级预算单位拨付财政资金,由于用款单位只向本级财政部门报决算而不向地方财政报决算,地方财政部门大多是“以拨作支”,即以拨款数直接列支出,用款单位只花钱而无需报账。

  二是弱化了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控。行政事业单位收到非本级财政拨款,无法作为财政拨款收入在单位账面反映,只能记入“其他收入”,作为非财政资金管理。按照规定,财政拨款年末结余不得进行结余分配,要全部结转下年,但作为“其他收入”管理,年末结余就可以进行结余分配,将结余资金转入单位“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科目,使财政资金性质的结余资金从账面上消失。

  三是重复列报收支,虚增部门决算收支规模。一些非本级预算单位列入地方财政部门年初预算后,资金收支既要向地方财政报财政拨款收支情况,也要向本级财政部门报“其他收入”收支情况,导致同一笔款项在两级财政重复列报收支,虚增了全国部门决算收支规模。

  针对以上问题,李小钉他们提出了规范部门收入管理的意见和建议:部门经费应按照《预算法》规定,由同级财政予以安排和保障;理顺经费供应渠道,减少或不再允许本级部门从下级政府取得拨款;如确有合作项目或业务往来,收到地方财政拨款应全额列入本部门年度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当年未列入预算的收入,部门需报送调整预算,经批准后方能使用,不得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收入只能列入下年度预算支出。

  不久,预算部门下发“关于规范xx部门非本级财政拨款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业务管理机构对分管部门非本级财政拨款要认真清理。理顺经费渠道,逐步实现全面规范管理。要仔细甄别每一笔非本级财政拨款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部分,应当分门别类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其使用、核算、预算、决算等各环节管理。对于不合理的部分,应当逐步予以取消。要本着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本级部门经费保障体制,对于应由本级财政保障的相关支出,要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给予适当安排,同时不再允许本级部门从地方政府取得财政拨款,全面实现规范管理的目标。

  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是规范管理的基础。只有依法收入,并将部门和单位的全部收入都纳入预算管理,才能保证部门和单位合法合规的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各种报表中,数字口径较多,不仅有全口径、大口径,还有小口径,后来又出现了一个小小口径。这些内容各不相同的数据口径,能使同一科目名称的数据千变万化,别说外行人难以摸清头脑,就是业内人士,不是专职搞报表的,也很难搞清这些口径,即便是像李小钉这样几十年都和报表打交道的人,拿到一套报表后,若不先看看编表说明,若不先问问这数据的口径,也难搞清这套报表的数据究竟是个什么口径。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报表的全口径或大口径。一般是指一个单位年度的全部收支(有政府性基金收支的单位叫全口径,无政府性基金收支的单位就叫大口径)。全口径或大口径收支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含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含财政专户拨款)、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所有收支。一般来说,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报表中的“收支总表”,就是全口径或大口径(有政府性基金收支的单位是少数,绝大多数单位都是大口径收支),看了这张报表,就可以知道一个部门年度的全部收、支、余情况。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报表中的小口径。就是仅指单位从本级财政部门取得的一般公共预算拨款收入及支出。包括本年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上年结转和结余的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支;不包括单位从非本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也不包括从本级非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拨款。

  再说行政事业单位报表中的小小口径。就是单指单位当年从本级财政部门取得的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收入及支出,不包括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拨款上年结转和结余资金的支出。小小口径与小口径支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包括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上年结转和结余资金支出。

  很多人反映看不明白财政的各种报表,也搞不懂各种不同的口径。小钉认为这确实是个问题。口径过多是报表的大忌。报表数据口径多,一些数据又没有会计账簿数据做支撑,就容易造为拆分、自由裁量,想大能大、想小就小,看人下菜、按需供数。中央要求政府信息公开,财政预、决算公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如果公众看不明白搞不懂各项目、科目的预、决算收支数据都是什么口径,又怎么能施行其知情权和监督权呢?报表数据口径多不仅让人难以看懂,还为数据在各种口径之间的调整腾挪提供了空间,最终可能丧失数据的真实性,降低信息公开的可信度。

  简化报表口径并不难,关键在于设计者是想让人看懂还是不想让人看懂。想让人看懂自有让人看懂的办法,不想让人看懂也有不让人看懂的门道。

  李小钉认为,为了保证政府信息公开数据的真实可靠,行政事业单位数据的口径应尽可能简化、统一和完整。在她看来,所有数据公开或提供,有两个口径就足够了,一是公开全口径或大口径支出,向社会公众反映一个部门年度收、支、余全貌;二是公开小口径收支,即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的收、支、余数据。关键问题在于:所有公开或提供的收支余数据,要同时包括以上两个口径的数据,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人为将一些支出在大、小口径之间调整腾挪。至于小小口径的支出数据,因其无会计账簿记录,应予取消。

  通过简化、规范和统一预决算公开数据的口径,可以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切实加强支出管理,真正压缩不合理的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靠在数据口径之间的调整腾挪产生效益。

  部门决算公开工作结束后,李小钉他们将本级所有决算公开部门的数据全部搜集起来进行分析。很快,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本来部门决算公开并没有要求部门公开职工人数,但却有六七个部门主动公开了本部门职工人数。细看这些公开职工人数的部门,小钉不由发出一个会心的微笑:这些“巨无霸”,真精明!

  小钉所说的“巨无霸”,就是那些所属机构在500个以上或资金收支规模在数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大部门。最大的“巨无霸”所属机构达到几千个,支出最多的达到千亿元以上。

  小钉早就听说,有些部门向同行介绍其决算公开的经验就是:在规定的决算公开期限内,死死盯住“巨无霸”,决不走在他们的前面,一定要等“巨无霸”的决算数据上了网,自己部门才立即跟随上网公开。原因就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巨无霸”的数据一旦上网公开,其庞大的收支余数据立即像海绵吸水一样,将所有公众的目光全部吸引,顿时,分析的、评价的、质疑的、发问的,热闹得不亦乐乎,自己部门那点微不足道的小收支,就再没人有工夫搭理,质疑、发问也一概全免,轻轻松松就过了决算公开这一关。

  可“巨无霸”们也不是吃素的,家大、业大、人多,自然精英也多,对付起想大树下乘凉的众多中、小单位,自有其应对的办法。他们深知,自己本身就是中国在世界地位的缩影,即总量优势,人均劣势。收支余规模固然不小,但职工人数更庞大,有的甚至包罗中央、省、地、县、乡五级人数。一搞人均,立刻水落石出,收支余即可被稀释摊薄。决不能让无谓的庞大收支余吓倒或误导公众!所以,决算公开时,他们一定要公开部门职工人数,那是必须的!结果也确实如此,职工人数一公开,“巨无霸”们的人均收支余便一下子就从队首挪到了队末。

  小钉想,这你不能不服,“巨无霸”们确实很精明。他们通过公开职工人数,将公众的目光和思维由总量引导至人均。当然,若说还有点欠缺,那就是口径不太一致。“巨无霸”们的收支和人数是四级或五级预算单位的汇总数,而且是上层小基层大,决算公开要和同级部门对比,使用相同口径的人均数会更合理。

  部门决算涉及的部门多,预算级次多,而且部门间业务内容不同,单位大小不同,仅看收支数据,是完全无法判断其收支高低和经费宽紧程度的。常常是,收支总额巨大的大单位,日子不见得过得宽;收支总额不大的小单位,日子不见得过得紧。就像亚洲发展中大国与西方发达小国,前者是总量庞大,后者是日子富裕。

  常言道,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部门决算反映的是年度预算执行结果,体现的是各部门资金使用效益,究竟哪个部门资金使用效益好,哪个部门资金使用效益差,怎样才能把那众多预算级次多少不同,业务内容不同,单位大小不同,人员多少不同,情况千差万别的各级、各类单位拉到一个可比的平台上去对比去鉴别呢?小钉认为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计算人均。否则,面对部门决算那一大本黑压压密密麻麻的蝇头数据,任谁也难以看出名堂。当然,这种对比不能搞那种大呼隆,不能将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一股脑都拉到一个场地上用一把尺子量,那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搞同类别、同业务、同重量级的对比,使其具有可比性才行。就像拳击比赛或举重比赛,要先把运动员按体重分为不同的等级,同一重量级的运动员同台竞技,这样才公平合理。如果让一个100公斤重的大块头与一个50公斤重的小瘦子同台比拼,那绝对有失公允。部门决算分析也是如此,先要将单位划分级次,按业务内容进行分类,再划分不同的重量级,然后再分别进行对比。比如分析医院收支情况,要先按中央、省、市、县、乡预算级次划分,同一预算级次的医院再按、二级、一级医院划分,每一级医院再按甲、乙、丙三等分别列队,同队列进行对比;另外,还有县医院和乡卫生院,也都要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只有这样,单位之间才具有可比性,对比的结果也才能令人信服。

  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充分发掘和利用部门决算数据,实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有一年小钉他们下了大力气,制作了一本《部门决算解读》,对决算数据进行简单化、直观化、人均化的解读,意在改变决算资料脸难看数难懂的问题,实现轻轻松松看决算,一目了然发现问题。具体做法是:将本级部门决算中的主要指标,如收入(其中,财政拨款收入、财政拨款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事业收入),支出(基本支出、基本支出占总支出比重,人员经费占基本支出比重,项目支出),年末结转和结余(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资产和负债情况,“三公”经费支出等,全部制作成分部门人均指标,然后再将同级次、同类别、同量级的单位分别集合站队,由计算机从高至低进行自动排序。

  这样一来,各部门资金宽紧情况、财务管理水平、会计核算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便清晰显现,管理起来也更加有的放矢,公平合理。

  2011年,是国务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部门决算公开的第一年。为全面了解、掌握和分析各部门决算公开情况,本级部门决算公开工作结束后,小钉安排处理同志,将所有决算公开部门的数据全部搜集起来,制作“部门决算公开情况分析表”,进行核对和分析,检查决算公开数据的真实准确性。

  搜集数据可不是个小工程,首先,决算公开部门有90多个,要一个个从各部门网站上将其公开的决算数据搜索出来;每个部门公开5张决算表,要将表上的数据一个个复制粘贴到分析表的相关栏目中;部门决算公开的行政经费支出统计数、“三公”经费支出和相关实物量数据,都在表外的注释和说明中,要一个个从中提取出来并粘贴到分析表相关栏目中。其次,有些部门公开的决算数据,不是按要求大大方方放在部门网站的首页醒目处,让人轻易就能看到,而是羞答答藏身于深闺,你要耐下心来,不厌其烦地打开部门网站的一个又一个网页,最后才能在灯火阑珊处将其搜出来。再则,一些未设网站的部门,其决算公开的数据还要到处寻找搜索,有的最终是在部门出版的报刊上才追到了它们的身影。分析表共有3表16页,每页几百个单元格,除部分是自动运算单元格,大多都要靠人工一个个把数据粘进去。尽管难,但小钉的同事可不是等闲之辈,既有能力又有耐心,没用几天,90多个部门的决算公开数据就尽数收进囊中。

  “部门决算公开情况分析表”中的内容很多,有财政对部门决算批复的收、支、余数据,有部门公开的收、支、余数据,两数对比,计算出差异数和差异率;有报送财政的部门决算“三公”经费支出数,有部门公开的“三公”经费支出数,两数对比,计算出差异数和差异率;有报送财政的部门决算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占其总支出比重,有各部门公开的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占大口径“三公”经费支出的比重,还有部门公开的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购置车辆占部门总车辆比重,等等;另外,还利用财政部门决算中的职工人数,对各部门决算公开的行政经费、“三公”经费支出等逐项进行了横向人均对比和分析。

  有了这些分析表,各部门决算公开数据的真实准确性便一目了然。小钉拿着那叠分析表细细研究琢磨,很快,她就总结出此次部门决算公开的特点:90多个部门决算公开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竹筒倒豆子型,另一类是挤牙膏型。

  所谓竹筒倒豆子型的决算公开,就是部门完全按照决算公开要求如实准确地公开了本部门的决算。公开的数据不仅与财政决算批复数据完全一致,而且公开的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购置车辆占部门车辆总数的比重,也与其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占总支出的比重基本相符,各项人均支出与其他部门相比也基本平衡,没有过高过低的状况。

  所谓挤牙膏型的决算公开,就是部门决算公开有点扭扭捏捏犹抱琵琶半遮面状,好像唯恐真实大方公开了决算别人会跟他过不去似的。公开的数据,不是和财政决算批复数不相符,就是和报送财政的决算报表数据不符,再就是经费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不对,相关数据不匹配。比如,一个部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占其总支出的比重在95%以上,但公开的一般财政拨款购买的车辆却仅占单位车辆总数的8%左右,公开的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占大口径“三公”经费支出不足20%,几项人均支出也是畸高畸低,不像是那么回事。

  小钉看后,不由对那些挤牙膏型决算公开的单位暗暗担忧:决算公开第一年的数据,真实准确是最重要的。它相当于是一个基期年,以后年度的数据,都要以此为基数去计算增减。现在倒好,数据不实,今年公开的数据倒还说得过去,可明年呢?以后呢?怎么办?难道年年调整不成?真不如是美是丑硬着头皮大大方方出来见公婆,以真面孔示人,起码博得一个诚信美,也少了以后年度的心理负担。

  果然,第二年决算公开后,竹筒倒豆子型的部门很轻松,各项数据和增减比例都很正常,公众没有质疑,顺利过关。而挤牙膏型的单位就遇到了麻烦。有个部门感到第一年决算公开的财政拨款购买的车辆数整得太少,而那些公开车辆多的单位也没见有公众质疑,这次就大着胆子多挤了点牙膏,谁知立刻遭到公众一片质疑之声:该单位财政拨款购买的车辆比去年增加了数百辆,而支出中的车辆购置费却并没有太多增加,要求该单位解释新增加的车辆是从哪里来的?用什么钱买的?还有的单位,上年经调整公开的“三公”经费支出严丝合缝恰到好处,但年年调整总不是个事,况且决算数据之间相互关联,内在逻辑关系十分严密,往往按倒葫芦会起来瓢,加上应对审计也不容易,于是第二年索性按实际支出真实公开,结果增长比例立马超标,引起大哗。面对公众质疑,部门大小领导都追问,层层要求解释原因,把财务部门搞得焦头烂额,对公众质疑更是难以自圆其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