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国内

回暖的香港保险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5-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回暖的香港保险

  “三年没见内地的客户了。我现在在酒店大堂等上海的客户,带她们去认证中心投保。”一位香港保险代理人称,“此前积累的内地客户需求重新得到释放,我近期也回到了每天设计保险方案的日子。”

  2月17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卫表示,自2月6日香港与内地实现全面“通关”后,至今超过260万人次的旅客经各个陆路口岸出入境。

  多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反映,香港保险的咨询量在逐渐增加,其内地客户朋友们陆续预约来香港买保险;一些在中国内地从事保险销售的人员也在筹划带客户去香港买保险。

  此前,因在内地无服务网点,香港保险在续期保费与理赔服务以及纠纷处理上容易遇到麻烦。这一局面很快要发生改变。

  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下称《意见》),允许境外特别是香港地区金融机构在前海合作区设立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保险控股公司完善跨境保险业务,加快在前海合作区等设立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

  据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自贸区的保险市场开放,允许港资险企或外资险企的香港分公司在上述自贸区直接经营。香港保险机构则纷纷期待新政策下的大展拳脚。

  2022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香港保险业的发展策略蓝图》,其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以内循环“推广者”角色参与“双循环”策略的理想切入点,香港正争取于南沙和前海等地成立保险售后服务中心,并将进一步研究实现连接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的可行模式,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风险管理中心和成熟完备的保险枢纽定位。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此前表示,未来特区政府会继续运用策划售后服务中心和推展“跨境理财通”等机遇和经验,与内地进一步研究促进跨境销售香港保险产品的可行性。

  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意见》还提出,支持前海合作区保险机构与香港保险机构合作开发针对合作区居民符合规定的医疗险、养老险、航运险、信用保险等跨境保险产品。

  同日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的意见》提到,支持内地与澳门保险机构联合研发针对合作区居民的跨境商业医疗、养老等特色保险产品,支持在合作区开展跨境机动车保险业务。支持合作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在合作区设立再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在合作区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探索在合作区开展信用证保险业务。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指出,设立粤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可为持有港澳保单的港澳居民提供保险售后服务,促进保险产品融合和市场联通搭建桥梁。过往,内地访客赴港购买保险的持有情况来看,大多持有重疾险、终身寿险、万能寿险等保障型保险,且绝大多数为期缴保单,后续需要大量的续期保费服务以及理赔服务。

  “香港保险人把内地市场称为熊猫市场。”一位保险学教授告诉《财经》记者,“香港本地市场竞争激烈,容量有限,而内地市场对香港有广阔机会。乘大湾区东风,香港保险公司既可以为现有客户提供理赔、续期保费服务,还可以利用服务中心的机会进一步拓展增量保费,吸引更多内地客户投保香港保险。”

  据了解,截至2022年9月30日,香港共有164家保险公司,其中90家经营一般业务,53家经营长期业务,19家经营综合业务。在保险中介市场,香港拥有1714家持牌保险代理机构,80834名持牌个人保险代理,24475名持牌业务代表,819家持牌保险经纪公司和10990名持牌业务代表。

  2021年香港毛保费增至5817亿港元,而在2021年中国内地保险市场的原保费收入达到449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50786亿港元),是同期香港市场的7倍有余。

  面对市场潜力巨大的内地市场,一些香港的保险机构开始加速布局内地市场,例如香港亚洲保险有限公司深圳代表处已经在Boss直聘上有招人动作。

  专家认为,在港险产品开放方面,依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分阶段地开放,自贸区首先开放对消费型保险产品,如车险和跨境医疗险等,观察市场反应,可为后续开放做参考。对于港险竞争力较强、影响市场较大的保障型保险产品,如重疾险、寿险等,则需要谨慎推进,防止对内地保险公司的经营造成过度冲击,出现本地保险公司市场份额暴跌的后果。而曾经广受内地客户青睐的投资型保险产品,如投连险、分红险等,因涉及资本项目收支,受内地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的严格监管,应适当放缓开放步伐,可采取额度管控等方式把控风险,审慎推进。

  该人士认为,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自贸区所处的珠三角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居民可支配财富较多。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内地保险公司而言,香港保险公司是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新对手,行业竞争的加剧不可避免。然而,香港保险公司的到来也会产生“鲶鱼效应”,迫使内地保险公司加快变革,努力提升经营水平,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进步。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些内地机构也开始在香港设立保险机构。《财经》记者了解到,水滴公司已在香港拥有持牌保险经纪公司“华伯特金融服务”,并将之正式改名为“水滴金融服务(香港)”。

  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沈鹏透露,正在组建香港本地化团队,将持续关注香港保险市场的发展机会。

  而一位泛华金控的内部人士透露,泛华在2022年通过普益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成立了普益家办(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咨询有限公司,可对接香港保险业务。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1年香港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下跌近九成。2021年香港长期业务保单保费总额为5201亿港元,来自内地访客的新造业务保费进一步跌至约6.88亿港元,仅占新造个人业务总额0.4%。

  自2月6日香港与内地实现全面“通关”后,不少内地人到香港购买保险。一位内地中部地区的二孩妈妈说:“通关了过来给二宝买保险。我这次在香港给孩子主要配置了重疾险和储蓄保险。医疗险计划还是在内地买,毕竟平时看病更方便。”她对此行买港险还感觉比较满意,购买流程简洁,效率很高。

  “早上开车去深圳机场接客户,半小时从机场到福田口岸过关,乘坐东铁线小时,到公司给客户讲保单并签约全程一个半小时,顺便帮客户开通香港的银行账户。最后到保险公司缴费。”该保险代理人如是记录其工作的一天。

  中信建投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内地访客是香港寿险市场新单保费的重要来源,受疫情后访港旅客数量断崖式下滑影响,2020年-2021年香港寿险新单保费增速承压。

  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管局的数据,按年化保费计算,2017年-2019年内地访客的个险新单保费占比分别为37.3%、37.5%和29.6%。2020年疫情导致“封关”后,访港旅客人数出现断崖式下跌,2020年和2021年分别同比-93.8%、-97.6%,带动内地访客的个险新单年化保费分别同比-86.0%、-93.2%。受此不利影响,香港寿险和年金险个险年化新单保费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同比-40.1%、-4.8%。友邦的香港业务亦受到明显冲击,2020年的年化新保费和NBV分别同比-52.4%、-66.1%。

  在香港全面恢复“通关”前,香港保险公司曾一度借转战澳门,安排内地顾客去澳门签单。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内地访客对友邦澳门分公司年化新单保费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一。

  “我最近连续两天在高铁站接内地客户。不得不赞公司选的广告位置 ,就在高铁香港站出闸位置。”一位香港保险从业者说。

  如香港宏利保险的某保障计划,3年缴最高达20%折扣优惠;香港保诚某多元货币计划,3年缴最高享11%保费回赠,5年缴最高23%保费回赠。友邦保险某保单计划3年缴,保费回赠5%起,最高达19%,5年缴保费回赠8%起,10年缴保费回赠10%起。

  一位资深香港保险从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首年保费返还主要是用在第二年缴保费的时候抵扣。只有极少数产品是在第一年缴保费时打折。”

  某香港保险经纪人对《财经》记者坦言,“香港的保险公司都知道一开关,内地居民会涌入香港,点燃过去三年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各家保险公司都在疯狂地抢内地客户。”

  为内地客户安排访港行程、陪客户做癌症筛查或打HPV疫苗、陪同客户在香港各大奢侈品店扫货这些香港保险从业者此前用来吸引内地访客的服务,在“通关”后继续被频繁用来吸引内地访客。

  如香港富通保险称,其在尖沙咀K11 MUSEA梳士巴利道正门,为赴港旅客的复必泰二价疫苗自费接种服务。此外,为赴港旅客提供一定折扣优惠的健康检查计划,以优惠价入住星级酒店等。

  友邦保险称,其在尖沙咀海港城设有财骏中心,让财务策划顾问与客户可在一个舒适、优雅、宁静的环境中会面;此外像香港保诚、富通、宏利等主流香港保险公司亦在海港城设置有投保服务中心。

  也有从业二十余年的香港保险人对《财经》记者称,“通关已过半月,内地赴港游客比春节期间入境人员还要多。现在内地业务每天在增长,但还没有回到疫情前的状态。”

  瑞银认为,经调查,约67%的人考虑在“通关”一年内投保,2024年内地居民到港投保金额可恢复至疫情前高峰。

  精算视觉创始人牟剑群认为,香港保险产品的设计较为灵活,形态多元化。比如投保人可以为妈妈肚子里未出生的宝宝投保、储蓄保险可以通过更换被保险人实现保单传承等。

  而有些保单可以涵盖人民币、美元、英镑、澳元、加元等7-9种世界主流货币,保单货币可自由转换。此类型多币种保单也是各大香港保险公司主打的产品。

  首先,要认真识别产品是否满足自身需求。并不是香港的保险产品一定比内地同类型产品要好、更适合投保人的财务需求。

  其次,要避免被销售误导。如近期,多位香港保险人士称,香港重启“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购买香港大额保单或可得香港永居,这即为一个误导。一方面此前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获许投资资产在保险产品中仅包含投连险,未包括保障类产品。另一方面,该计划同之前一样,不包括内地人,也不会计算投资物业,且投资门槛会大大提高。内地居民通过购买大额投连险获取投资移民资格的通道并未打开。”

  原保监会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保险的风险提示》,分别从法律、外汇、收益、退保、具体条款等五方面提醒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存在风险。

  法律方面:首先,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需亲赴香港投保并签署相关保险合同。如在境内投保香港保单,则属于非法的“地下保单”,既不受内地法律保护,也不受香港法律保护。

  其次,内地居民投保香港保险适用香港地区法律。如果发生纠纷,投保人需按照香港地区的法律进行维权诉讼。与内地相比,香港法律诉讼费用较高,可能面临较高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外汇方面:内地居民在香港购买的保单,赔款、保险金给付以港元、美元等币种结算,消费者需自行承担货币汇兑风险。

  退保方面:香港保险是完全市场化的,没有“保底”设置,保险公司一旦破产,投保人很可能“血本无归”。如果想要中途退保,投保人只能获得保单的现金价值。香港监管部门对保险产品的现金价值无具体要求,大多数长期期交保单在保单前期现金价值很低,前两年甚至为零。

  而在收益方面,资深总精算师提醒,要区分保证收益与非保证收益。“非保证收益率只是演示收益率,不一定能达到。”

  如在2020年,香港警方破获一件4.75亿港元的保险集团案件,事涉香港安盛发布的一款投连险产品Evolution。在263名受害者中,有250人来自内地,主要是家庭主妇、退休人士以及社会中高层人士等,损失范围在20万港元至2000万港元。

  保险经纪向投保人演示时称,每年保证有9%-12%回报。不过在2019年该保单净值成了负数,保单的基金资产被掏空,并申请清盘。

  《财经》记者从知情人士了解到,经过长达三年多的维权诉讼等,该保单的投保人仅从香港安盛方面获得保费总额大约50%的和解金额作为退保的对价。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香港财经网站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