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财经课堂 丨 陈道富:进一步开放政府数据促普惠金融发展
“十四五”期间,金融的改革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如何依托珠三角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形成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格局?
“需要有一个桥梁把科技和金融连接起来。”“要看得见中小微企业的价值。”近日,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说。
南方日报:日前,《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建议》对金融领域作出了若干重要部署,为“十四五”期间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阶段仍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促进金融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在你看来,金融的下一步改革方向是什么?
陈道富:金融市场或者金融体系已经发展出了一整套非常齐全的金融体系架构,宏观调控、组织市场和微观基础都已基本具备。现在改革的关注点,是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问题,关注如何从金融大国进入到金融强国。
因此改革一定会往两个方向来推进:一是从金融架构的建设到金融功能的发挥,这需要进一步激发各个微观主体的活力,使市场结构更加合理,促进良性运作,关键在于金融体系跟实体经济包括实业和科技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是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这将使国内外金融资源的循环更加顺畅。因此如何使得国内外金融市场更有效地连接、更有效地管理,是未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个着力点。
两个着力点对宏观调控和宏观金融监管提出新的命题——如何更好地建立中央银行制度,使利率体系更市场化、更宏观地、更有效地传导,汇率波动更有弹性,使各种宏观调控政策更加协调?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内外联动的宏观调控机制?另外,金融体系还有两个深层次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应用及其监管。
总之,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是从注重金融的完备性转向金融功能实质内容,寻求更加稳健、高效、包容的金融体系,把金融的“魂”真正地呈现出来,让金融在与实业、科技的高度融合过程中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
南方日报:展望“十四五”时期,以科技创新缔造新发展动能,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仍是重中之重。广东该如何更好地推进金融服务科技?
陈道富:科技和创新在“十四五”规划里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被当成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地位。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和创新,这既是抢占未来竞争高地、激发中国内在经济增长潜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主动应对。广东对金融服务科技做了很多探索,但仍面临着“两张皮”的问题——即金融从业人员看不懂、听不懂科技人员的语言和逻辑,科技人员也很难向金融人员表达诉求,这使得双方缺乏信任,阻碍科技和金融之间的融合。
因此,首先需要有一个桥梁把科技和金融连接起来。广东在创业投资和科技上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深圳拥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两个重要板块,汇集众多能够沟通金融和科技的人才。“十四五”规划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相应的机构能够给科技画像,定位科技在产业里的位置,使金融能对科技更好地评估。
其次,应借助知识产权对要素市场的关注,把技术创造的价值,更好地通过金融呈现。在此方面,广东有非常好的技术落地的先天条件。东莞和佛山制造业基础良好,金融可以在这些地区应用技术的过程中与科技更好地结合。知识产权融资、知识产权证券化是使金融和科技融合的好渠道和好手段,但目前面临价值评估、二级流通和市场化等问题,期待广东在后续有更多接地气的探索。
南方+:金融科技的创新被誉为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近年来金融科技浪潮的不断推进,金融科技应该如何健康发展?
金融本质上是基于人的信任、实现资源汇聚和再配置的过程。信任基础是否可靠,会否带来信任的滥用、是否会引发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是需要关注的。但金融的本质没有变化,金融处理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技术只是提供更好的分析工具和分析基础,所以应该透过这些技术、语言、技术逻辑,看到背后的金融本质和合作的实质,争取对真正的风险点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技术能够被驾驭到为人服务,回到促进人类合作和人本身发展的轨道上来。
在这个过程中,对技术的发展要充分鼓励包容,允许技术更好地创新和发展,但在利用技术为人服务时,应关注服务是否会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影响合作的有效性。
所以,对待金融科技需要平衡:双方需要在微观主体的宏观层面上共同理解金融和科技结合的模式和运作,找到真正的风险点,或者使用更日常化、更准确的金融画像,在此基础上理解它真正的外部性和系统性风险,真正从系统性风险上管住该有的风险,但允许在个别风险、技术探索或具体商业模式上有更多实验,把握创新和系统稳定之间的关系。
南方+:广东中小企业众多,广东一直致力于提升普惠金融的效率助力中小企业融资。广东应该如何进一步形成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格局?
陈道富:广东在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给中小企业进行了很好的画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金融资源整合及中小企业多方数据的共享和融合,这是很好的基础。
要想对普惠金融,包括农村机构、城市中小企业等,要想更好地提供服务,需要“看得见”“看得懂”“信得过”的过程,这需要在三个环节打通。
首先要让金融机构看得见中小机构以及它们的真正价值点。现在很多金融机构以原来服务于大企业的视角和挖掘大企业价值的方法挖掘中小企业,发现中小微企业没有价值。一旦拿这套逻辑去衡量中小微企业,会发现中小微企业没有核心价值(市场核心、抵押品价值、有形资产等)。看不见价值,就没法提供金融服务。当然中小微企业本身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依附于大企业等。但中小微企业在整个产业链过程中,所以判断中小微企业的价值,应重点分析它是否在产业链内,介入价值链有多深,有更多评价标准。
第二是解决“看得懂”的问题。小微企业在开始发展的时候,所有的短板在经营过程中都会表现为资金不信任、融资难或融资贵的问题。这时可以改造原有的商业银行体系,重塑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的关系。银行和企业之间可以发展大量的中介机构,让它们帮中小微企业进行诊断和资源整合、进行改造从而让真正有资金问题的企业跟银行对接,提高效率。这个“赋能”的过程既可以由银行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发展中介机构来操作,也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广东省能做的就是通过数据方法和科技方法来赋能,但在中介机构的培育和商业银行的赋能方面可以进一步推动。
最后要建立信任机制。对于信任机制,广东也探索了很多做法,特别是疫情期间,包括提高风险补偿基金,给银行更高的风险承担能力;通过政府性融资机构补贴担保费,使得融资成本下降。包括过桥资金等工作,实际上也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任。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机构的边界可以往外扩,进行更好的数据整合。广东省做了很多数据整合工作,但还要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市场数据经过清洗之后更好的汇聚,再交给银行使用,更好地建立统一的底层数据,通过一定的脱敏、分类授权,使得中小微企业的价值能够更好地被不同的商业机构挖掘。广东在城乡融合方面发展得很好,更有基础把这种服务面进一步向更大的群体扩散。东莞、佛山地区也有很好的民营中小企业,他们的服务也很好。政府的一些做法经过总结推广,将使得金融更好地服务于普惠金融,更好地实现包容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珠三角是中国较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实施普惠金融就更有基础。期待广东在普惠金融方面能探索出更有效的接地气的实施模式。
- 标签:信得过的财经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289财经课堂 丨 陈道富:进一步开放政府数据促普惠金融发展
“十四五”期间,金融的改革发展方向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推进金融服务科技?如何依托珠三角地区良好的经济基础,形成可持续的普惠金融…
-
ATFX位列全球排行榜第七位引发中国媒体“刷屏式”报道
知名权威行业媒体Finance Magnates发布了全球经纪商最为关注的第二季度行业报告(Intelligence Report),根据排行榜榜单显示,ATF…
- 全球知名财经媒体《福布斯》关注海南自贸港免税产业
- 中国最具影响力财经媒体TOP10出炉!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上榜
- 高校辅导员被指骚扰女学生! 聊天记录被曝光 校方通报大快人心
- 南京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什么档次)
-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