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型理财产品(去银行买理财产品有风险吗)
进入2022年,人们打开各大银行的手机APP发现,保本型理财产品不见踪影,都成了净值型理财产品,且所有理财产品都在显著位置进行了风险级别标识。
这一变化源自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这一实施业已三年多的《资管新规》,为金融机构设定了三年多过渡期,让其全面清理保本型理财产品,2022年是保本型理财产品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市场的元年。
在银行理财产品面世15年来,老百姓普遍将其看作是存款替代品。保本且比存款收益率更高,成为了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朴素认知。
于是,不能保本四个字让不少网友格外敏感,也让很多人产生了不小的疑惑--以后理财产品该怎么买?其实,这是一种由合成归谬带来的认知偏差。
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有本质上的不同。存款是银行对储户的负债,完全纳入银行表内资产负债表,且存款受到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属于刚性兑付。
银行理财产品则不同,其在法律关系下,理财产品购买者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关系是信托关系,银行代客理财收取的是中介服务费,而非借贷款利差等。说白了,买理财产品,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其不负有刚性兑付义务,客户需要自负盈亏,承担一定风险。
而传统的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能给人们以保本型定位,主要源自其一直采取资产池运作、滚动发行、分离定价等方式,使传统理财产品只要不出现流动性风险,都具有一定的保本保息能力。当然,这是一种风险后置、收益前置的模式,在现实中给人一种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息的固化思维。
财经小常识:商家通过价格或者政策的改变,可以调节人的行为。
之前银行为何在宣传和运作中模糊银行理财产品与存款的关系,主要是因为储户存款属于银行表内负债,属于刚性兑付,存款到期银行需要还本付息,而理财产品银行在法律上不负有刚兑义务,一旦发生风险,损失最终还是要客户来承担。
财经小常识: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说白了,所谓保本型理财产品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从法律意义上来说,银行推出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对购买者是不公平的,因为投资者获得的收益与其承担的风险是不对称的,很多投资者也没有相应的风险承担能力。这也是《资管新规》要打破刚性兑付的根本原因。
那么,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退出历史舞台,会对普通人的理财产品产生怎样的影响?
首先是风险意识的培养。刚兑打破后,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显性化了,其实是有助于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的,投资者会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风险可承载能力,慎重决定自己的投资选择,避免了过去保本型理财产品在最终风险承担者上的模糊化处理。
其次,推动居民财富管理的专业化,防范居民金融资产的风险敞露。理财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推出历史舞台后,理财的敞口风险在普通人面前敞露出来后,普通人缺乏专业风险管理经验和能力下,就需要专业的理财规划师为其提供专业的服务,以降低理财风险、提高理财收益。
比如专业人士会根据人们的风险偏好、风险可承载能力等,为人们提供相应风险等级的风险资产配置策略,保障人们的金融资产安全。
总之,保本型理财产品退出历史舞台,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型回归,并不意味着老百姓金融投资的风险提升。正相反,这一现象有助于促进广大客户的投资趋于理性,实现更好的风险管理和保值增值服务。
(原题为《马上评|保本型理财产品消失,投资风险增加了?》 作者 刘晓忠 来源 澎湃新闻)
财经小常识:长期平均成本与短期平均成本的区别在于长期平均成本比较平坦。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保本型理财产品(去银行买理财产品有风险吗)
进入2022年,人们打开各大银行的手机APP发现,保本型理财产品不见踪影,都成了净值型理财产品,且所有理财产品都在显著位置进行了…
-
保本型理财产品(去银行买理财产品有风险吗)
自从2018年资管新规出来之后,银行理财产品正式打破刚兑,虽然监管部门给了两年左右的过渡时间,但2021年银行的各类保本保息存量…
- 理财教育网(财商理财教育网)
- 理财教育网(财商理财教育网)
- 理财教育网(理财教育网首页官网)
- 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财产损益属于流动资产还是非流动资产)
- 建设银行理财产品(建设银行理财产品买了没显示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