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财经观察--盘点与展望
转瞬已是岁末,于是就到了盘点与展望的时候。都说,今年的宏观经济整体表现“出乎意料地好”。虽然各项经济数据还没有正式公布,但包括国家统计局在内的多个官方机构已在不同的正式场合表示,今年的宏观经济有诸多亮点,GDP增长率将接近8%——一个很可让人激动的数字。
乐观的情绪至少要延续到明年,现在专家们对明年的预测除了强调增长会延续,还包括了人均收入可达1000美元这个指标。理由相当充分,因为明年全球经济将比今年有所好转,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会改善;而且中国加入WTO的积极作用明年将进一步显现,宏观经济政策也会更加宽松,等等。
乐观与振奋当然是好事,但中国的事情光凭乐观是做不成的,恐怕还要多些忧患心。惟忧患心可以帮我们应对挑战。在将来临的2003年,仅在经济领域,挑战就是十分巨大的。事实上我国经济在调整期间一直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都是我国持续发展的挑战。这些问题包括急待加速的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急需改革的银行体系、远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各级财政的巨大压力,等等。能否在新一年中不失时机地加速改革,关乎中国经济发展之眼前和长远,不能不使人格外关注。
在财经界人士最关心的银行体系,巨额不良的存在正是最大的毒瘤。在国有商业银行1999年不良以总数1.4万亿元被剥离之后,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体内留存的不良又已经达到1.7万亿元。种种迹象表明,相关数目还在增加中。这意味着银行贷出去的钱到了没有效率的企业手里。如此低效率运行,显著地表明了银行体系改革不能再治标而必须治本,必须进行伤筋动骨的大手术。专家们已经指出,未来的一到五年,也许是我国银行体系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成功改革的最后机会。不深化改革,就意味着为了短期绩效而牺牲长期利益;深化改革,则意味着风险和阻力。面对如此两难,2003年正是需要给出关键性回答并付诸实践的时候。
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同样面临两难。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向完全个人账户制度的转变,已经被公认为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必然取向。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保体系中的巨额资金缺口始终存在,而且每年都在增加,逐年累加据估计早已超过万亿元之数。我国财政每一年都必须面对这个沉重压力,但财政的支出尚不足以支付新增加的资金缺口。人们期待着2003年能在解决这一问题上迈出关键性步伐,而解决办法已有理论共识:拿出总值约六万到七万亿元的国有资产之一部分来偿还社保欠债;眼前的阻碍也非常显著: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国有资产的定价问题,都给这个看起来是惟一可行的解决方案增设了难度。
在2003年,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潮流不可逆转,但其带来的阵痛同样不可避免。大量的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大量新增的劳动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可见的缓解之道并不少,其中之一就是进一步开放国家管制的所谓自然垄断行业,如电信、民航、石油、金融、公共设施等等,以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降低国民经济部门使用这些行业“产品”的成本,释放行业被压抑的能量。此外,给民营经济更多的发展空间也意义重大,因为正是民营经济在持续地创造新的大规模的就业机会。在这里,发展民营经济的要义,在于确立不同的经济成分的经济体在经济活动中“机会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此外,十六大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要求有望在新一年付诸实施,无疑会成为民营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因。
各级政府所面临的压力,特别是财政压力,是影响新一年经济整体表现的另一个重要不利因素。上述下岗、就业、社保资金缺口、国有企业改革等,都会有形无形地转化为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一旦应对压力举措失当,出现杀鸡取卵,与民争利,侵蚀经济发展的基础,则可能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绩效。
概之,明年乃至今后长期经济快速增长的美好愿望,需要靠切实解决经济内在的问题来获得保证。所以,当前的关注点更多地还应聚集于改革。惟持续改革才是未来的希望所在。
- 标签:财经杂志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财经》杂志:财经观察--盘点与展望
转瞬已是岁末,于是就到了盘点与展望的时候
-
中国经济周刊 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金手指”
2020年10月18日,辽宁沈阳,在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的华晨宝马汽车5G技术展示区
- 国内第一本青少年财经杂志《商界少年》创刊!适合9-15岁2022年开订
- 炒股一定要知道的9大财经网站!
- 2022年世界证券交易所排行榜前十名 全球十大证券交易所排名2022
- 汇通集团前三季度营收1858亿元 同比增长1013%
- 中证网-中国最权威的证券财经资讯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