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财经记者|《财经》杂志王静仪:去了现场就一定会有收获
传媒见闻《对话财经记者》栏目,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财经记者在财经新闻工作方面的业务经验、感悟,以及他们对一些热点事件的看法。
分享的第二篇文章是由“深度训练营”新媒体发表的《财经》杂志记者王静仪的新闻工作心得。她认为:财经记者需要做到两个“专业”,一个是新闻方面的专业,另一个是你自己所跑条线的专业。媒体是分条线的,长期负责某条线的记者,如果做得好,你应该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成为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海记者站做新闻研究员,配合外国记者,找选题、找采访对象、翻译以及负责一些行政工作。
我的任务是把中国的新闻报道给德国读者看,尤其是经济新闻。我们的报道方向比较宽泛,从宏观经济到公司新闻,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平时出差很多,自由度很高。
德国人关注的点和我们不太一样,有些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东西,到德国人那里他们就觉得特别新奇。比如“小三劝退师”,如果夫妻双方感情出了问题,通常妻子这一方会去寻求“小三劝退师”的帮助,让她去劝退丈夫身边的“小三”。
这些对于外国读者是很新鲜的事,但这不太符合我的个人兴趣,我会觉得有的太猎奇、太偏了,而且选题间没有很强的内在连贯性。它让我什么东西都学了一点,变成杂家,懂一点点金融、懂一点点商业、懂一点点时政,总是浮于表面,不能扎下去。
当时我想,想扎下去的话就只能去国内媒体了。我想专精一个领域,所以后来我离开了德国这家媒体,去了《财经》。
和在外媒工作不同,我在《财经》不必发愁采访资源。以前在外媒,每次我接到的都是全新的选题,我要从零开始,去找人、约采访,每个领域都要从零开始。
但在财经媒体,如果跑条线的话,行业里基本都是固定的一些公司,我们会一直跟这些公司打交道,与行业里的专家也保持着长期的联系。就算你没有,你的编辑也会有的,他也会提供一些现成的资源给你。
不过这是我后来意识到的事情,2019年7月,我刚入职《财经》,还是常常找不到选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最开始,我会去跟踪行业里的一些日常活动、动态,写一些短稿,也会有一些常规的选题,编辑安排我去参与,起一个配合的作用。
但我刚入行,并没有相关方面的资源,所以一直提不出大的选题。大概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觉得别人好忙,我怎么没有事情做。
我做的第一个大的选题是调查一家处于困境中的车企,当时这个企业的车卖不出去,逐渐开始拖欠员工工资、供应商货款,已经走到了破产边缘。
这种比较偏调查类的稿件,无法仅靠现有采访资源。去找欠薪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内部的员工,这些是我能够凭借勤奋去实现的。所以,我先做了许多外围的采访和资料搜集工作,在对企业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去了企业的汽车总部。
那时我也年轻,就站在汽车工厂外面,向那些从厂区里走出来的工人发名片。“我想和你们聊一聊,工厂欠薪了吗?你们最近的生产忙不忙?”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这个企业品牌部的人给我打电话,要约我吃饭聊一聊。我当时很慌,然后马上和我的编辑打电话,告诉他情况。
编辑告诉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第一,你要全程录音,保护好自己,留好证据。第二,他给你任何东西,比如钱或礼物,你都不要收。不管对方说什么,你随机应变就好。第三,见面之前,把定位发给我。
然后我就去跟对方见了个面。见面后,对方只是跟我闲聊,概括起来就是“虚与委蛇”。“王老师来了,怎么不提前和我们打个招呼,让我们好好招待一下。”只说了类似这样的客气话,也是在提醒我:他们知道我来了,我在做什么他们都知道。
但我尽量展示了我的诚意:我只是一个年轻记者,我只是在工作而已,我只希望尽量真实地去呈现企业的状态。我也在趁机问公司的现状,对方不愿意告诉我,但也没有表现出攻击性,他能理解我的诚恳。
在实地探访的时候,我简单地和工人、工厂附近的一些店主聊了聊,证实了工厂确实有停产、减产的情况。同时,我也和公司的人正面打了交道,尽管不是那么愉快,但也都是有收获的。
凭借这种外围的广泛突破,之后我们正面出击,联系了对方公司高管,要求回应,最后有了一个独家专访的机会,做出了一篇我觉得蛮不错的稿子。
当时关于这家企业的新闻很多,但没有其他媒体去过他们的总部、工厂,而我采访到了他们的高管、工厂工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我后来明白:不论什么稿子,你到现场就一定有收获。能够抵达现场,你就已经比很多人强了。
三四个月之后,我就找到自己在组里的定位了。作为一个年轻记者,我需要更努力一点。我会主动去做一些走访类、调查类的新闻,自己还挺喜欢并且擅长做这类工作的。
做财经记者需要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去年年底,辽宁国企华晨汽车破产重组。得知消息的第二天,公司就派我去沈阳。
去之前,我下好了所有跟华晨有关的资料,内容包括华晨的历史、车型、相关媒体报道等。在去沈阳的飞机上,我一直在读,下了飞机我就觉得:华晨这个企业我蛮熟了,跟他们任何一个人聊天,我都不会怯场。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选题,采访还涉及到债券知识,我一点都不懂,而且债券知识即使提前准备了,一时也很难理解透。面对这种情况,我有一个技巧,我会很直接地问采访对象,比如华晨到底是什么情况,能给我解释一下吗,以这种外行的角度来提问。
我首先去了厂区门口,那天运气比较好,我看到华晨的销售公司正在清货。汽车的销售模式并不是车厂直接卖给消费者,它中间是需要经销商接手的。但华晨的这批车砸在手里了,库存车卖不出去,于是他们搭了一个草台班子,以很便宜的价格在厂区附近卖车。
连这一点钱都要挣,这能够透露出很多信号:一是他原有的经销体系已经乱了,正常的经销体系已经走不通了;二是这个厂已经很缺钱了。
去了现场,就一定会有收获。所以要去现场,而且要反复地去。同时,你要学会选时机,比如下班的时候,你能看到工人从厂里出来。而且,那时工人的时间宽松一点,他才能跟你聊几句。
我现在也开始带一些新的记者,建议他们去做调查类、实地走访类的报道。这些并不难,只要愿意做就能做。
因为我们是双周刊,工作节奏不是很快。同时,我们出稿是长短结合的模式,短的比如说有一个热点事件或行业动态需要及时跟进,出了事之后我们就要马上写,最晚第二天要写出来;长的是自己有意识地去策划的选题。
记者都是这样,多线程工作,日常工作中有很多动态的东西要去跟进。而且,我们都有自己需要固定联络的公司,你一个人跑好多家公司,永远有事干、有稿子写。
同时,要会快速学习,这是一份工作,不谈个人喜好。干一行,爱一行,既然做这个工作,那你就要努力地把它做好。
媒体是分条线的,长期负责某条线的记者,如果做得好,你应该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成为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觉得要从一些脚踏实地的事情开始。比如说汽车领域,现在商场里新开了很多卖电动汽车的门店,比如特斯拉、蔚来等,日常生活里你可能也看到过。
这其实就是一种新趋势,车企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效果怎么样?为什么不把店开到郊区去……你看到这些店,你天然地就会对他们有一个疑问。所以你从日常生活出发,发现问题,然后试着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了。
我们对是否有汽车领域的相关工作经历没有硬性的标准,我们现在的招聘也是这样的。如果你有汽车行业的工作背景,那当然很好。如果没有,那你能表现出来比较强的快速学习潜力,那也没有问题。记者就是这样,让你干什么,你就得能马上上手干。
试稿。你要做一个你能做得出来的选题,而非很棒但是无法落地的选题,比如商场里的汽车门店就不错,至少可以采访到店员和消费者。选题是第一步,它也是最重要的,之后才是你怎么做。我觉得这可以反映出来这个人的综合素质。
比如说我今天约了自动驾驶公司的一个人,要跟他聊一下。首先是要了解采访对象这个人,知道他的生平,他是什么学校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他什么时候到的这个公司,以往的工作经历是怎样的。可以去领英里看他的资料,或者以往的媒体报道,了解采访对象的经历和观点。
第二,这个公司目前是什么状况,它融资融到哪?公司最引以为傲的产品是什么?他们的战略规划是什么样的?
然后是这个行业:这家公司在行业里是什么位置?行业目前的趋势是什么?这个行业里目前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这三个方面是我每次做采访前都会准备的。做好了这些准备,采访的时候永远不会没有话聊。努力是能够弥补知识和经验的不足的。
- 标签:最好的财经杂志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
对话财经记者|《财经》杂志王静仪:去了现场就一定会有收获
传媒见闻《对话财经记者》栏目,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财经记者在财经新闻工作方面的业务经验、感悟,以及他们对一些热点事件的看…
-
《财经》杂志社社长戴小京开幕致辞
行业、企业要有格局,意识到全球和中国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意义,政府、企业需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 过去一年,我们所处的世…
- 国内第一套给孩子看的财经杂志教材以外的必读书
- 《财经》杂志:财经观察--盘点与展望
- 中国经济周刊 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金手指”
- 国内第一本青少年财经杂志《商界少年》创刊!适合9-15岁2022年开订
- 炒股一定要知道的9大财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