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时事

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2-12-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当前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按照中央的说法,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而2010年则是“最为复杂”的一年。在复杂的局面之下,我国经济走势是怎么样的?或者说会不会出现波动?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货膨胀压力问题、地产市场走势问题以及中央提出来的调结构转方式这些问题,都是大家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今天我将就这些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讲一下我国经济的走势。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们国家的经济受到了冲击,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深化,对我们经济的影响加重,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我们去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仅达到了预期的8%的目标,而且是大大超出了这个目标,实现了8.7%的增长,联系到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时的情况来看,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一个V字形的增长态势。今年第一季度,我们国家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实现了11.9%的增长,四月份的经济数据出来以后,对中国经济走势的判断见仁见智,有的人认为中国经济经过了回升以后这个增长态势确定无疑,未来的经济增长没有问题,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新的波动,有些专家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二次波动。国际上也有悲观的论调,比如说认为中国经济今年有可能二次探底,甚至会出现崩溃,他们的理由有这么几条,一个就是我们地方政府的巨额的债务,有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还有的说中国的房地产出现了严重的泡沫,有可能酿成日本历史上泡沫破裂的悲剧。还有的人论证说中国的出了问题,的波动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影响老百姓和投资者的信心,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崩溃,但主流的观点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比较稳定。我们年初定的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但是留有余地。一季度的数据出来以后,世界银行对我们的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是9.5%,经合组织的预测是10%左右,也就是国际权威机构还是看好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增长能不能继续保持,不仅中国人关心,而且世界关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足以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去年世界经济之所以复苏比预想的要快,中国经济的拉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我认为,我们国家经济增长态势形成以后,这个势头保持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从实际数据来看,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态势渐趋稳定,今年的经济增长不仅年初定的8%的增长速度能够实现,增长9%左右应该没有问题。当然,全年会出现一个前高后低的变化。我们从经济数据可以来佐证这样一个观点,第一是工业生产逐步提速,在我们国家工业是主导整个经济走势的关键因素,因为我们国家正处在工业发展中期阶段,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七左右。工业好,整个经济就好。去年第一季度之所以经济到了谷底,和工业增长大幅度下降有关系,去年第一季度是5.1%,第二季度是9.1%,第三季度是12.4%,第四季度上升到18%,这个速度和整个经济增长的走势是完全吻合的。今年1-4月份又增长了19.1%,工业的良好表现决定了中国经济的走势是稳定增长的态势。第二点就是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中,投资历来是最主要的力量,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们的出口出现了负增长16%,内需扩大就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所以去年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今年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回落,仍然实现了26.1%的增长,也高于前几年的平均水平,仍然是一个比较高的速度。第三就是消费需求稳步扩张,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因为消费是最终需求,他对整个经济的增长的拉动力具有持续作用,消费增长表现如何不仅决定当前经济的动力强弱,而且决定着整个经济增长的动力能不能持续。我们前一个阶段实施的刺激消费政策正在逐步显现。第四是外商直接投资明显回升。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我们的外商投资急剧下滑,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到去年八月份我们利用外资才出现正增长。今年1-3月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回升,1-4月份增长了11.3%,这就说明中国的投资前景被看好,因为在整个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况下,资本的本性决定了他要寻找风险最小的场所。所以在国际金融危机后期,资本就要寻找既有高利润的前景,又有稳定经济投资环境的场所。第五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我们国家经济在复苏中,财政也在稳步增长。但是今年经济增长还有不确定因素,经济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从外部来看,第一是希腊偾务危机可能拖累欧盟经济复苏。国际社会对欧盟经济增长的信心降低,引起欧元大幅贬值,引起欧洲社会的恐慌,对欧盟经济形成冲击,而欧盟是我们出口最大的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1日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4.2%,而欧元区16国仅能增长1%。这必然要影响中国的出口。第二是美国消费模式转型。大家认为,美国消费模式是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美国消费模式是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这种模式在危机中难以为继,怎么样来避免经济危机,引起大家反思。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增加对开始攒钱的人们的税收优惠,从而使人们更加容易进行储蓄”。增加储蓄意味着紧缩消费,这将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第三是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后危机时期,西方国家经济逐步复苏,针对中国出口商品反倾销、反补贴案件增多。美国改变布什政府的策略,不仅仅愿意承担减排任务,而且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不排除有针对中国的意图,就是对中国征收碳税,可能影响中国的出口。

  从内部看,内需存在结构性缺陷。我们投资比重过大,2009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为92.3%,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2.5%,净出口的贡献率-44.8%。二是投资需求主要是政府投资支撑局面。政府投资很难持续,地方政府出现7.4万亿债务就和地方政府加大投资有关。第三是结构调控难度加大。我国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的趋向,都会对整个经济的良性增长产生干扰。但总体上看,今年经济的增长的目标实现没有问题,甚至会超出预期。

  第二关于通货膨胀压力的问题。通货膨胀关系到每家每户的生活,关系到整个经济秩序的稳定,不单是个经济问题。老百姓关注,政府也很重视。通货膨胀压力的形成,最直接原因是价格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压力背后原因是货币超量投放。去年我们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为39.97万亿元,同比增长31.7%,增幅比上年末高13.01百分点。全年新增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这种投放推动了价格的增长,这是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这是通货膨胀压力形成的原因。

  通货膨胀预期演化为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从经济学来说,通货膨胀肯定是价格的普遍的全面的上涨,但价格上涨并不都是通货膨胀。因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不能任何价格上涨都认定为通货膨胀。我认为,通货膨胀预期演化为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今年1-4月份,尽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较快,但是1-4月份只上涨2.4%,但仍在3%之内,而且价格上涨并非由供应短缺引起,市场总体还是供大于求。人民币部分境外流通,我们的人民币一部分到了境外流通,比如香港、澳门、越南等地,人民币作为区域性货币的地位在增强。从这几个因素看,通货膨胀预期演变为现实通货膨胀可能性极小。

  当前的价格上涨具有合理性。第一不是任何价格上涨都是消极的,都是坏事情。我们价格涨幅仍然不大,目前价格上涨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的势头,在价格上涨不大、可控的情况下,有利于经济的增长。第二,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价格上涨最大的是食品价格的上涨,而背后是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所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对农民增收是有利的。第三,价格上涨与高增长是相关联的。相对于11%的经济增长,不到3%左右的物价上,是非常好的态势,是高增长、低通胀。第四,我们国家具备应对通货膨胀的条件。我们国家具有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我们国家在长期的宏观调控中积累了丰富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老百姓的通货膨胀承受能力增强,以前我们居民收入低,现在我们居民的收入增加了,承受价格上涨的能力增加了。从今年一开始,我们的货币投放就减少了,适度的收紧货币。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进入今年以来,我们存款准备金率几次上调,这些微调的措施使三月底的货币供应量减少。

  第三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问题。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人们开始对房地产市场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成为焦点问题。房地产市场是政府调控的重点领域。政府为什么关注房地产呢?第一因为房地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建筑、建材等众多行业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20%。第二房地产市场特殊。房地产市场是非单一功能市场。房地产市场,既是消费性市场,又是投资性市场,也是强投机性市场,两种功能纠缠在一起有时就会产生扭曲。房地产市场是非充分竞争市场。房地产市场,一部分是竞争性市场比如商品房,一部分是政府性市场比如保障性住房,价格不是完全有市场来决定。第三房地产市场为流动限制性市场。房地产属于“不动产”,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通过跨区域流动来平衡供求,不能通过从其他地方输入来解决:国内供给缺口,不能通过进口来满足。房地产关系民生。衣食住行是人的四大基本需求,而且我们还说安居才能乐业,这说明房地产业对于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对于这样一种产业,政府当然不能不加以关注,不能不加以有效的调控。房地产市场风险与银行业风险高度关联。房地产业风险的积累,影响到银行业的风险。这就导致两种风险在一起,会产生共振。房地产企业负债率大大高于上市公司的负债率。从银行系统看,银监会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占全部货款的20%,甚至高达30%以上。

  4月17日,《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发布。“新国十条”被认为是空前严厉的调控政策。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密集调控的原因,主要是房地产市场升温过快。2009年12月初,政府发出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信号,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进入2010年房地产市场继续升温。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2月份同比上涨10.7%;3月份同比上涨11.7%,各地“地王”频出,房地产市场泡沫明显增大。从三个方面可以观察:一是租售比不合理。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积月租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价之比。国际通行标准认为,合理租售比为200元。据调查,北京2009年11月突破500,达到546。二是房价收入比不合理。截至2009年7月,北京市房价收入比为27:1,超出国际水平5倍。三是非自住购房比例上升。有专家研究称,目前一线城市投资或投机性购房比例达到了40%以上,超过15%警戚线,说明目前投资或投机性购房比例过高。

  那么政府调控会产生什么预期效果呢?从短期效果看。楼市的回调是肯定的。一方面,从市场运行的角度看,任何市场的运行都是在波动中前行的,有起有落是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房地产市场不能例外,持续高涨之后有所回落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从管理心理学角度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密集调控一定要见到实效,否则无法向社会交代。调控政策密集出台,行而无效,就意味着政府调控失败,这是政府不能接受的。但是这种回调可能时间不会很长,而且不是全国每个城市都回调,这个效果会在今后3-6个月之间显现出来。

  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将持续走强。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一是长期压抑的住房需求持续释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老百姓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二是居民住房购买力不断积累。百姓购房光有愿望不行,还得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的购买力不断积累。13亿人只要一部分人有购买力,就会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三是城镇化进程加快是推动我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口6.2亿人,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9年的46.6%。近年,我国城镇化的进度明显加快,据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6%-58%,城镇人口超过8亿。四是家庭小型化趋势。过去中国人的传统是大家庭,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家庭小型化。即便是独生子女,结婚后也不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第五是独特的文化传统。这是推动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文化因素。中国人历来把房地产看成是最稳定的财产形式,具有强烈的持有房地产财产的愿望。中国人仍然把拥有自己的房子作为人生追求,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国人对房产的偏好。以上因素,多数是长期因素,是宏观政策难以有效调控的非经济或非市场因素。这些因素将对我国房地产需求持续扩张形成有力支撑。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土地的有限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多,而且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用地的持续增加使上地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走强。第三是体制因素。目前的财税体制,促使地方政府推动房地产业发展。数据显示,卖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0%到50%。房地产市场活跃、价格走高,即可增加地方政府收入,又能增加GDP。

  我认为有这么一些政策可以稳定房地产市场。第一调节市场需求,重在遏制投资或投机性需求。首先要发挥税收政策调节,在住房持有环节征税。即适时开征物业税或房产税。其次,在交易环节加征住房变易所得税,即交易税,除征收营业税外,征收住房交易所得税。第二就是货币政策调节,强化差别化住房信货政策。比如,首套房首付30%,二套房首付50%。严格规定银地产信贷比例,对银行实行严格的房地产信贷比例,防止风险过度向房地产集中。

  第二就是增加有效供给。稳定上地供给。只有土地供应稳定,才能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通过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安置房、限价房供应,逐步缓解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压力。强制提高容积率,只有提高容积率,才能使有限的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在相同面积的上地上建造出更多的住房。严格用地和住房销售管理。一方面要严格用地管理,坚决清理闲置住房用地,加大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住房销售管理。针对开发商“捂盘惜售”行为,可以借鉴香港做法。在香港,开发商建房后,可以“捂盘”不售,但要付出代价。

  第三控制房地产价格。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德国联邦建筑法成立各地的“房地产公共评估委员会”,委员会负责制定基准价或指导价。第四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来理顺土地收益在财税当中的利益关系,达到权利和责任相匹配,事权和财权匹配。

  第四关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强调“加快”?2月3日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线次“加快”这两个字来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性。中央为什么如此强调要“加快”?简单说:老问题、新挑战。第一就是粗放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内资源无力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能源效率不高。资源不足,不得不满世界找资源,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必然受制于人。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石、铜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引发“中国威胁论”。目前我国的CO2年排放总量在54亿吨左右,平均每万元GDP的CO2排放约1.9吨,平均每人的CO2排放约4.1吨。奥巴马上台后战略策略调整,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变招”,大打“低碳经济”牌,掌握国际话语权,把中国推到最前沿。这些因素促使我们不得不加快转变。

  但是必须“加快”,却不能单纯求快,片面求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看到转变的紧迫性,打好攻坚战,又要看到转变的长期性,打好持久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转变是个大方向,不能和西方看齐,在国内不同的地区也要有区别。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在发展中转变,不能为了保护不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发展方式转变就没有坚实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发展起来了,才能更好的发展绿色经济,保持生态。比如鄂尔多斯市,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一是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方面增加了投入,二是淘汰落后产能。

  第二个问题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如何取决于结构,结构调整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现在我们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占到47%左右,工业里重化工工业占70%左右。新一轮结构调整是在新一轮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背景下的调整。在整个世界经济结构都在调整的情况下,我们不调整,必然会拉开差距,日本就是个教训,他的十年经济低迷,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他的结构调整放缓。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是包括国民收入分配机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在内的全面的结构调整,过去我们强调产业结构调整,这次中央确定的战略是一次全面调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路径。其中一个难点就是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技术锁定就是低劣技术会俘获经济,使低劣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比如,我们现在的经济技术设置、体制设置都是和高碳经济相适应的,按照我们现有的技术体系,来设置我们的标准、设置管理体制,这种体制要用新的技术变化,需要成本,会触及既有的利益,低技术就会被锁定。路径依赖就是现在这些办法大家都走顺了,不愿意去采取新的技术,这涉及到技术和体制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简单的说要通过科技、体制、人才三个方面,第一要加快自主创新。实践证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没有技术支撑是不行的。比如发展低碳经济,60种技术我们42种不掌握核心技术,怎么办呢?如果买,第一别人不会卖,即使卖了,也买不起。第二就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路径依赖说到底涉及到利益关系调整,利益关系的调整就是体制机制的突破。第三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这次全国人才会议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而且提出了很多工程和政策,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调整要靠技术,技术靠创新之外还要靠引进。江苏无锡的经验证明引进一个人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可以带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人才。

  1、枣庄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枣庄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枣庄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枣庄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枣庄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枣庄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公共经济学热点问题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