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时事

时政要闻|【北京日报全文发布】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2-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时政要闻|【北京日报全文发布】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首都北京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全市检察机关在市委和最高检坚强领导、市及其会有力监督下,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思践悟习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及市委、最高检落实要求,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在检察履职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法律监督中突出首都意识、首善标准、首都特色,为服务和保障新时代首都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上看”,强化检察机关的属性,凡事从上考量、在大局下行事,确保新时代首都检察发展的正确方向。

  严格执行《中国党政法工作条例》。将检察履职纳入党内法规要求的轨道,向市委会报告年度检察工作,五年向市委请示报告重大事项205项,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推动检察发展。在落实市委和最高检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要求中,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把握政策取向、改革方向、办案导向,推动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检察制度效能。

  为检察能力建设注入“思想硬核”。增强党组会第一议题、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执行力,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推动京津冀检察机关联动研学习法治思想。着眼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要素功能,跟进思考和谋划解决事关新时代首都检察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加强以理论清醒保持坚定的思想淬炼。

  把握检察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在建党百年、党创建人民检察制度90周年,党中央首次印发《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意见》),为新时代检察发展提供明确指引。全市检察机关以贯彻中央《意见》及市委实施意见带动检察全局工作,提请建立和实施“1+N”配套落实制度体系,乘势推动检察工作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确保党中央重要部署在京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服务保障“国之大者”的首都实践。以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履行首都职责的要求为牵引,统筹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与推进检察高质量发展。

  ——服务保障全国中心建设,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突出以安全为根本,围绕召开党的二十大,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和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全力做好安保维稳检察工作,严惩各类渗透颠覆破坏犯罪34件34人。发挥检察机关在扫黑除恶斗争中的职能,依法起诉242件1116人,办理陈海涛、林国彬、周广森等一批涉黑恶重大案件,44名“保护伞”受到法律制裁,助力巩固党长期执政根基。强化以经济安全为基础,组建金融检察团队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设,加大对非法集资、洗钱、金融、证券期货犯罪等打击力度,依法办理冠群驰骋、易商通、通金所等一批重特大经济犯罪案件,运用法治方式助力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防安全和军人军属权益,开展军用机场净空、国防光缆保护等专项活动,严惩涉军犯罪120人。

  ——服务保障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强化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立案办理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77件,推动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塘路城堡、关上城堡等。西城院办理“谦祥益”行政公益诉讼案护航中轴线申遗,通州院联手行政机关推动“金口新河故道”焕然一新,助力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检察履职注重强化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的法治观念,检察办案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服务保障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立足检察办案服务“两区”建设和世园会、服贸会等国际交往活动;着眼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组建涉外检察团队,完善涉外案件专门管辖、领事探视与司法协助工作机制,设立涉外法治人才实训研修基地,五年办理涉外案件574件。门头沟院通过驻外领事馆开展境外取证办理的蒋某某行贿案,入选最高检第二批国际(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典型案例。

  ——服务保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接“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等法治需求,组建融合履职的知识产权检察团队,五年办理涉专利、商标、版权等案件1635件,连续6年发布知识产权检察。办理全国首例涉北京冬奥会知识产权犯罪案、利用“爬虫”技术窃取计算机数据案,引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意识;长年讼争的杜康、蒙娜丽莎商标行政诉讼监督案以及假冒全聚德商标等案件产生案结事了示范效应,3个集体、11名个人获评国家版权局2021年度查处重大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和个人。

  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检。强化检察机关各级党组织的功能和组织功能,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检察队伍教育整顿,以严的基调推进检察机关自我。完善与驻市院纪检监察组专题会商、“一岗双责”压力传导等机制,完成16个区院巡视全覆盖和对4个区院的督察,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监督执纪,五年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0人,记录报告执行“三个规定”重大事项6631件。发挥检察机关在反斗争中的职能,五年共受理监委移送职务犯罪1749人,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70人,其中2021-2022年查办63人,助力清除毒瘤。通过深化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加强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创新基层结对共建机制,评审出北京检察机关业务专家、骨干、能手940人,占检察业务人员总数的36.4%,其中161人入选全国检察人才库,有629个集体和个人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姜淑珍、守望正义——新时代最美检察官周媛媛、全国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陈禹橦、魏雪等一批先进典型。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检察机关的人民属性,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目标导向、以体现人民根本意志、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执行和实施为重心践行全过程人民,五年有69件案件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2件案件入选2022年度十律监督案例,北京检察机关办案的代表性指向性明显增强。

  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融入平安北京建设,从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出发,严惩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安全等犯罪,五年批捕38173人,起诉68569人(含未经逮捕提起公诉人数),助力实现“群众安全感创历史最好水平”。起诉杀人、抢劫、重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12506人,形成有力震慑,该类案件较前五年下降45%;起诉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28595人,将追赃挽损工作纳入检察办案绩效评价指标,推动侵财型犯罪案件追赃挽损率由2020年的10.2%提升到2022年的57.4%,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更有保障。针对新型网络犯罪高发多发态势组建网络检察团队,严惩电信网络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黑灰产”犯罪3399人,宣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统筹疫情防控和检察履职,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运用法治方式履职战疫,发布疫情防控刑事政策十问十答,突出打击募捐、制假售假等“借疫生财”犯罪81件130人;5万余人次检察干警投身一线防疫,同步建立AB角、24小时三班倒等机制,检察履职“不打烊”。

  以法治方式稳企业保就业。把握经济发展内生法治需求,依法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15697人,妥善办理各类侵害企业产权与合法权益案件,监督撤销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 412件,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坚持依法保障企业权益和促进守法合规经营并重,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保市场主体,建立完善合规必要性审查、第三方监督评估等配套机制,出台知识产权、税收、证券等类案合规办案指引,办理企业合规案件82件148人,涉上市企业5个、科创属性企业30个,依法对65人作出不起诉、捕后变更强制措施、提出宽缓量刑建议等处理决定,避免办了案子、垮了企业、失了就业,推动“法治元素”成为企业“发展要素”。

  打造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以新时代人民群众内涵更丰富、标准更高的法治需求为牵引,加强重点领域民生检察,2022年打通12345市民服务热线检察监督热线,靶向涉法高频投诉问题开展销假销劣等27项“小专项”监督,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惩治医保基金犯罪64人,追赃482万余元;深挖“假官司”套取住房公积金监督线万余元;办理侵害老年益案件4587件,挽损3.4亿余元。支持农民工讨薪、残疾人维权、妇女权益保障等起诉3438件,督促整治妇女就业歧视案入选最高检、全国妇联发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强化检察机关公共利益代表职能,五年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526件,2021-2022年办案量年均增长2.5倍。对接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等要求,五年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3304件,起诉相关犯罪898人,一起非法采矿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诉请赔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等2500余万元获判决支持,2件案件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典型案例、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与案例法学研究会联合发布的年度“中国十大环境司法案例”。

  集中开展打击整治养老专项行动,办理以房养老噱头的房产抵押欺诈案件33件,涉案房产2400余套、涉案金额70余亿元,推动部分银行实施老年人录音录像、成年子女陪同等举措,促进金融监管机构完善风险防控机制。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办理相关案件2468件,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案件较前五年分别下降32.6%、86%;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督促整治直播和短视频平台食品交易违法违规问题,推动下线户,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释法说理、化解矛盾,息诉罢访6345件,常态化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促进事心双解。针对民法典衔接适用、民事诉讼审理期限、公告送达、刑民交叉办案等影响权益保障问题,制发检察建议2458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贯彻未成年人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五年严惩校园欺凌、性侵、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864件2139人,办理了全国首例对猥亵儿童教职人员宣告终身禁业案;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附条件不起诉407人,起诉严重犯罪759人,宽容不纵容;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强制报告、一站式询问、家庭教育指导等制度机制,制发240份督促监护令,310名检察人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宣治;开展违规向未成年人售烟、校园周边开设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等专项监督,推动故宫、八达岭长城等40余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诠释检察机关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五大保护,全过程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特性。

  加强司法保障。根据犯罪情况和治安形势变化,统筹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和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推动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2022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达90.6%,依法不批捕11341人、不起诉6278人,不捕率、不起诉率分别为56.4%、28.9%,较2020年分别上升17.1、12.2个百分点,诉前羁押率由2020年的57.8%下降到46.6%,刑事案件律师辩护率达94.5%。五年针对刑罚执行和监管执法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提出监督意见2752件,采纳率为96.8%,深化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巡回检察,依法保障被监管人合法权益。设立天堂河强制隔离戒毒所派驻检察官办公室,检察监督不留盲区。五年向172人发放司法救助金1000余万元,传递司法温度。

  保障人民群众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五年来,依法向市报告年度工作、向市会作专题报告15次,建立健全菜单式+专题式+定制式联系代表委员等工作机制,常态化邀请代表委员参与线余人次,办复代表建议、政协提案88件,在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中吸纳、集聚民智。推动工作动态、案件信息、办案数据等检务公开,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践,创新应用公开听证方式审查监督案件3912件,确保群众有序参与检察活动,推动检察办案的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有机统一,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北京市社情调查中心测评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满意度由2018年的89分提升到2021年的92.9分。

  牢牢把握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法治原则,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属性,把有效破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的问题,与充分释放检察制度的生机活力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具有基础性、标志性和重大牵引力的重要工作,在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全面履行“四大检察”职能。聚焦检察办案供给不足、质效不高、结构失衡问题,以检察业务高质量发展出题目,以深化检察办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文章,推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业务全面协调充分发展。五年办理“四大检察”案件364796件,同比上升95.8%。2022年,办理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案件63715件、15167件、7661件、4566件,分别是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前一年的1.2倍、5倍、5.5倍、5.9倍;在办案总量上升的情况下,刑事检察办案比重由2020年的91%下降至69.9%,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办案比重由9%上升至30.1%,在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多元法治需求上进步明显,检察履职由刑事检察一枝独秀向“四大检察”更趋全面协调、结构更趋优化转变。

  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统筹把握检察履职的司法被动性和监督主动性,通过监督线索集约管理、重大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促进法律监督由虚向实、由软向硬转变。2022年,侦查、审判、执行等监督办案55494件,占全年办案总量的比重由2020年的25.1%上升至60.9%;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司法办案35615件,比重由74.9%下降至39.1%,两类案件比重首次实现逆转,检察行权的监督属性明显增强;2021年以来,检察机关依职权主动监督52731件,是前三年总数的4.8倍,检察履职的能动性明显增强。

  推进检察改革系统协同。适应新时代法治建设新要求,推进检察机关职能重塑、机构重组、机制重构,增强检察职能体系、检察能力建设与首都发展需求的适配性。

  ——以构建检察业务质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检察业务发展质量变革。强化检察核心业务评价指标的指向性,常态化开展检察业务指标数据分析研判,会商解决指标数据表象背后的案件质量问题,首都检察业务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变化明显增多。2022年,排名全国检察机关前列的业务指标37项,占评价指标总数的63.8%。五年共压减1.4万个非必要办案环节,刑事“案-件比”下降至1.13,有效减轻群众诉累;2022年行政公益诉讼全部通过诉前程序完成问题整改,最大限度降低司法成本,实现检察办案“降碳减排”。

  ——以专业性检察力量支撑专门化检察监督,推进检察业务发展效能变革。加强对知识产权、金融等专门法院和互联网法院的监督,办理相关案件840件,推进跨行政区划检察院改革,打造“6+N”项首都特色检察品牌。持续提升法律监督的实效性,五年提出刑事、民事、行政抗诉1051件,同比上升62.2%,采纳率由2018年的61.9%提升至2022年的70.7%;提出再审检察建议336件,同比增加2.5倍,采纳率由2018年的36.4%提升至2022年的95.7%;对诉讼活动违法等提出监督纠正意见和检察建议15999件,同比增加5.3倍,采纳率为99.7%。坚持监督与支持并重,依法不支持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申请13406件,维护正确司法裁判的权威性。

  ——以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检察业务发展动力变革。贯通推进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与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完善应当发现和监督纠正问题的制约监督机制,强化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加强具体制度层面的司法规范建设,单独或者联合其他执法司法机关研制检察办案指引89件,2022年编发金融、网络、涉外等业务领域6批35件参考性案例,确保检察权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助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着眼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落实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协调要求,以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效能。

  ——完善线政法干警违法违纪举报平台转交调查核查的涉法涉诉监督线条;完善行刑衔接、监检衔接和配合制约等机制,移送相关监督线条;会同市律师协会搭建检察监督线索移送平台,接收调查监督案件22件,提出抗诉2件。

  ——统筹重点领域专项监督。2022年,部署开展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大标的额民商事诉讼案件自由裁量行权不当,违规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三个重点领域专项监督,监督侦查机关立案507件,纠正漏捕漏诉549人;监督审查大标的额民商事审判案件593件,提出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111件,同比上升52.1%,法院审结的84件案件均采纳检察机关监督意见,8份法律文书获评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民事检察法律文书;向刑罚执行机关提出违规违法“减假暂”监督意见69件,采纳率为100%,监督撤销减刑、假释2人,收监执行14人,常态化整治执法司法领域顽瘴痼疾。

  释放数字检察监督效能。发挥“数字”能够牵引和带动新时代检察理念、方式、机制和实践创新的效能,以推动“业务数据化”向“数据业务化”转变,探索开辟检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2022年以来,依托“25+N”项数据赋能检察工作布局,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75项,在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交通、税务等部门鼎力支持下,朝阳、丰台、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等区院试点带动应用成品油涉税数据模型,以最低成本的法治约谈方式,督促124家加油站主动补缴税款等1.5亿余元;应用危化品安全生产经营数据模型,协同公安机关查办黑加油点位31个、刑事立案31件,助力重点行业领域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东城院“幌子公司”监管治理数据模型,筛查利用“空壳公司”实施犯罪的市场主体130个,移送监管部门立案调查22家,已有11家被吊销营业执照;房山院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数据模型、密云院网络案件资金穿透、医保基金等数据模型应用效能逐步显现,大数据赋能检察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数字检察对监督线索发现、监督案件办理的贡献率首度达到27.1%和33.6%,数字检察实践呈现“一子落而全盘活”态势,成为驱动法律监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变量。

  助力超大城市溯源治理。强化“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也要抓前端、治未病”意识,创新“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履职方式,以检察机关依法监督的“我管”促职能机关依法履职的“都管”。发挥检察建议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体系的功能作用,五年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4759件,其中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检察建议获评年度全国检察机关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针对中国知网期刊收录管理漏洞,制发健全身份查验、审核期刊真伪等机制的检察建议,通过问题整改保护数字版权;针对近两年“超市盗”案件呈加速增长态势,提出完善自助结账防损机制的深层治理检察建议,推进治罪与治理相结合,2022年该类案件同比下降28.1%。在引领法治意识、凝聚法治共识中,加快构建新时代检察线年发布北京检察年度工作,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等新闻发布会52场,联合北京卫视“向前一步”诠释检察履职“向前一步”,录制播放轻罪治理、养老治理等6期专题节目,通过地铁、公交电视播放普法公益广告,开展“十进百家、千人普法” 2700余场次,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北京检察网、“京检在线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政法网站、政法新媒体。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首都检察取得的发展进步,是市委和最高检坚强领导,市及其会有力监督,政府、政协、监委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全市检察机关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深切体会到,推进新时代首都检察发展,必须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必须以推进检察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必须狠抓全面从严管党治检。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新时代首都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相比,学思践悟习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仍需持续深入,服务大局、检察为民的实效仍需持续提升,法律监督的效能仍需持续强化,建设堪当重任的高素质检察队伍仍需持续发力,等等。我们将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市检察机关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最高检工作部署和本次会议的决议,在检察履职中增强识变应变求变意识,持续深化以党的建设统领检察发展、以首善标准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实践,为首都现代化发展和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检察保障。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强化党的建设统领。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把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思践悟习法治思想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和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紧依靠党的领导破解检察发展难题。持续强化检察机关各级党组织的功能和组织功能,自觉把检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与首要任务中思考谋划推进,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主动,切实把握检察实践得出的至关重要的规律性认识,不断破解影响检察制度效能的突出问题,持续推动党的建设成效关键要在发挥检察效能的“事上见”。

  服务首都现代化发展大局。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对标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以新时代首都发展和现代化为统领,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聚焦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任务和市委2023年十个方面重点工作,找准把握检察履职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新阶段的法律适用和政策导向,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为保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履职担当。

  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效能。聚焦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的目标任务,对标市委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检察长会议的要求,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部署,以理念变革推进实践创新,举纲张目推进新一轮检察改革、把握“数字检察”驱动检察高质量发展关键变量、以依法能动履职推进个案办理促类案监督、助力溯源治理系统治理等重点工作,以专项监督支撑提升监督效能,推进检察实践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坚持为民检察,以公正司法践行法律执行和实施领域的全过程人民,不断完善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机制,深化落实普法责任制,持续推进检察为民办实事实践。

  推进北京检察现代化发展。明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法治现代化、政法工作现代化、检察工作现代化命题,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思考谋划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保障首都现代化的思路、方法和路径。聚焦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目标任务,加紧编制《北京检察现代化发展纲要》,推进法律监督理念现代化、体系现代化、机制现代化、能力现代化。深化全面从严管党治检实践,加强检察队伍和基层基础建设,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完善严管厚爱相结合的制度机制,打造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检察铁军。

  各位代表,新时代新征程,全市检察机关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北京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近期时事要闻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