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创新试点解决土地“难”:重利用 保发展 护生态
城市经济总量连续24年排全国第三的广州“寸土寸金”,用地空间不足、用地供需矛盾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
2012年8月22日,国土资源部批复通过了《广州市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方案》,派发给广州一个“大礼包”。10个月来,广州时不我待,用好用足“扩大土地管理权限、拓展用地空间、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服务生态建设”等19项先行先试政策。正如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所说,“新型城市化的核心就是不拼土地、不拼资源,城乡统筹土地制度创新试点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国家和省给予广州第二次先行发展的重大机遇。”
重利用
向节约集约要空间
南沙区蕉门河边一座旧发电厂,如今挂着“广州市供电局南沙职业体验中心”的牌子。“这是我们区今年‘三旧’改造批下来的第一个点。”南沙区国土局用地处处长古华看着一脸好奇的记者解释道,2004年这个厂就停掉了,一直闲置着,不创造一分钱效益不说,还占着9万多平方米的工业用地指标。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试点以来,广州实施了新的“三旧”改造政策,强化了政府主导和成片改造,做到公共利益、市场利益和产权利益的兼顾平衡。
广州市长陈建华指出,2012年底,广州可开发利用的平地资源只剩下不到600平方公里,按照现在每年近40平方公里的新增耗地速度,15年左右广州将无地可用。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李俊夫深有感触地说,是创新方案赋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通过城市低效用地二次开发、差别化的供地管理政策,向集约节约要空间。
广州白云区有一座别具特色的“农民工博物馆”。四层楼陈列着各种农民工元素的实物场景和照片:工地、工作证、打工杂志、回乡车票、工人宿舍、子弟学校……该区域的前身是马务联合工业区。广州人熟悉的“三角牌”电饭煲、“万宝牌”冰箱、五羊油漆都出产于此,按照“原汁原味”、“修旧如旧”的原则改造之后,变身为农民工主题公园。
广州2009年至今已启动“三旧”改造土地21平方公里,节约土地13.32平方公里,平均节地率达到67%。
保发展
向综合整治要空间
据统计,广州农村建设用地总量603平方公里,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0%,但产出率只有国有建设用地的1/10。如果充分利用好方案赋予广州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尽量让项目“上山上坡”,预计全市范围可拓展用地空间100平方公里,同时减少对耕地资源的消耗。
在高滩村一处鱼塘边,记者遇到了正在钓鱼的青年潘悦东,他家100多平方米的祖屋马上就要拆旧换新了,一家五口都盼着这一天。在他家周围,成排的泥砖房空置了大半。“高滩村已被市里列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把这批泥砖房拆掉后,便可腾出50多亩建设用地指标。”派潭镇镇长陈序透露。
“最近10年,广州农村人口减少了30%,建设用地却增加了40%多,人地逆向增长。”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创新办主任罗小勇分析,根本原因是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标准、监管等长期处于“两张皮”状态,农村土地无法进入市场,无法与国有土地做到同地、同权、同价,不能抵押,不能流转。
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如桂提出,要推进新型城市化,必须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战略,而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关键是破解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广州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方案提出,集体土地也可通过出让、出租、转让、转租、抵押等方式入市流转,享有与国有土地同等的权益,令“死资产”变为“活资产”,吸引高端项目入村、资本下乡。光这一项,全市范围可拉动投资1200亿元。
护生态
向差别化管理要空间
保发展、护生态都要用地,这方面多了,那方面自然就减少。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广州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方案给出的答案是——生态用地差别化管理。
去年9月29日,海珠区万亩果园生态湿地一期示范区开幕。万亩果园是全世界中心城区内最大、最完整的生态湿地,被称为广州的“南肺”。而村民从果树上获得收益有限,保护果林资源积极性不高。广州市委市政府一直想将万亩果园统征下来、保护起来,不搞开发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但按照当时的政策,征收农村集体土地要占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近10平方公里的万亩果园一家就相当于广州年度用地指标的一半。
创新方案给予万亩果园以“只征不转”的特殊政策,即政府征收过来,但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海珠区国土局局长孙晓霞感慨,这个政策绿了城市,改善了万亩果园的湿地景观。富了农民,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可以从过去的1500多元至少增加到13000多元,增加了7倍。赢了民心,万亩果园让群众在城市中心仍能亲近自然。守住了资源保护底线,土地执法的压力没了、难度没了,解决了永久保护的难题。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