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和上汽即将推出的这款互联网汽车有戏吗
(原标题:阿里和上汽即将推出的这款互联网汽车有戏吗)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alt='阿里和上汽即将推出的这款互联网汽车有戏吗'>
之前的内容可以参见这篇文章:“阿里王坚:第一辆互联网汽车是怎样炼成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阿里和上汽推出的首款互联网汽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互联网汽车?
是以互联网模式造车,发布新概念,众筹众包,预订预售,像编维基百科那样把车设计生产出来?显然不是。
是将行车电脑联网,将电子器件采集到的各种数据上传云端,如阿法狗那样在后台计算,然后下指令调整车辆操控?电信运营商先哭倒在地。
或者是实时联网跟踪车辆状况,主导引导用户维修保养,根据用户使用状况推荐售后服务项目?这似乎是车享该干的事情。
我们能找到的定义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专业车载系统”。 腾讯路宝也是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智能硬件产品,但技术含量还不如传统公司元征的golo.而且,专业车载系统和互联网汽车毕竟是两回事。
两年前阿里和上汽高调结合,就像一对热门明星cp牵手。但是用时下污一点话风来说,光在外面合影摆pose,回家连体位都没找着,怎么生孩子呢?
上汽阿里和合作,至少有几个看不明白:
第一,机制不明确。谁是合作的主体,谁来主导?凡事需从关键服务入手,由核心团队执行,推动其他部门配合。从报道看,王博士以阿里cto之尊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但软的归软的,硬的归硬的,车子的事情由上汽负责,阿里只做车载系统。
但是系统必须是一个整体。例如语音识别,要做好车内语音识别率,要考虑车内空间环境,车饰材料,麦克风的位置和角度,才能最合理地降噪和采样。如果涉及车内空间,也难免影响到车辆外形和底盘。阿里的软件团队可以不考虑汽车硬件如何实现,但必须得有自己的诉求。
第二,入手车型不对。荣威rx5前身是荣威w5,平均月销量200台,5年下来也就是1万多台。而且用户群年龄偏大,以过35的大叔为主。这个用户群肯定是看车辆动力等硬配置为主,而不是说车载系统会给我推荐一款合适的咖啡店。如果合作车型是mg3,车主群为二三线城市年轻女性,对“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就受用得多。从阿里角度考虑,荣威rx5不过是初试锋芒的第一步。但这第一波用户群样本数量又少,且和未来主推人群偏离,其实验意义就小了很多。
第三,拒绝补贴。报道中提到,上汽方面曾希望阿里用生态玩法,将车子销售的更加便宜。但最终被否决。“大家明确方向,阿里提供的“软”的产品,会为上汽“硬”的产品增加附加值,物理的价值在汽车产品上无法取代”。 其实这段话不太好理解。提供补贴肯定会对销售有所帮助,特别是目前城市suv成为自主品牌的火拼重点。如果阿里现在想法,又“去功能化”,又“去功利化”,对市场销售会是什么影响?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的窘境中提出,一个创新产品要在市场上突破,既要在功能上冲击旧产品,也要价格上有优势。例如对大多数人来说,pad使用起来比pc轻巧方便,价格还便宜,这才能大行其道。
对阿里-上汽这样体量的巨头来说,如果产品不能超过媒体的预期,就可以说是失败。从目前透露的产品亮点看,除了车内三屏协同外,实在没有特别令人兴奋的内容。将车主身份和淘宝订单挂钩,谈谈大数据的花絮,恐怕已经不能满足发布会的需求了。
云计算可以作为一种内部生产力,先服务好阿里集团,再慢慢对外开放,至少可以内部消化。但是车载系统必须要和车厂合作。即便阿里团队抱着莱特兄弟修自行车的心态慢慢琢磨,但是主机厂未必有这样的耐心。与两年前相比,车载系统已经不算热点了。新能源,智能车,无人驾驶甚嚣尘上。百度、腾讯、乐视的动作更大,在汽车领域后来居上。而在号称销量500万的上汽集团里面,与阿里进行实际合作的上汽乘用车不过是小弟弟。这款热门cp究竟能否花好月圆,目前看来疑云重重。
阿里和上汽都需要更坚韧的意志,等待首款互联网汽车的上市。
之前的内容可以参见这篇文章:“阿里王坚:第一辆互联网汽车是怎样炼成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阿里和上汽推出的首款互联网汽车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互联网汽车?
是以互联网模式造车,发布新概念,众筹众包,预订预售,像编维基百科那样把车设计生产出来?显然不是。
是将行车电脑联网,将电子器件采集到的各种数据上传云端,如阿法狗那样在后台计算,然后下指令调整车辆操控?电信运营商先哭倒在地。
或者是实时联网跟踪车辆状况,主导引导用户维修保养,根据用户使用状况推荐售后服务项目?这似乎是车享该干的事情。
我们能找到的定义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由互联网公司主导的专业车载系统”。 腾讯路宝也是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智能硬件产品,但技术含量还不如传统公司元征的golo.而且,专业车载系统和互联网汽车毕竟是两回事。
两年前阿里和上汽高调结合,就像一对热门明星cp牵手。但是用时下污一点话风来说,光在外面合影摆pose,回家连体位都没找着,怎么生孩子呢?
上汽阿里和合作,至少有几个看不明白:
第一,机制不明确。谁是合作的主体,谁来主导?凡事需从关键服务入手,由核心团队执行,推动其他部门配合。从报道看,王博士以阿里cto之尊作为项目总负责人,但软的归软的,硬的归硬的,车子的事情由上汽负责,阿里只做车载系统。
但是系统必须是一个整体。例如语音识别,要做好车内语音识别率,要考虑车内空间环境,车饰材料,麦克风的位置和角度,才能最合理地降噪和采样。如果涉及车内空间,也难免影响到车辆外形和底盘。阿里的软件团队可以不考虑汽车硬件如何实现,但必须得有自己的诉求。
第二,入手车型不对。荣威rx5前身是荣威w5,平均月销量200台,5年下来也就是1万多台。而且用户群年龄偏大,以过35的大叔为主。这个用户群肯定是看车辆动力等硬配置为主,而不是说车载系统会给我推荐一款合适的咖啡店。如果合作车型是mg3,车主群为二三线城市年轻女性,对“互联网汽车”的概念就受用得多。从阿里角度考虑,荣威rx5不过是初试锋芒的第一步。但这第一波用户群样本数量又少,且和未来主推人群偏离,其实验意义就小了很多。
第三,拒绝补贴。报道中提到,上汽方面曾希望阿里用生态玩法,将车子销售的更加便宜。但最终被否决。“大家明确方向,阿里提供的“软”的产品,会为上汽“硬”的产品增加附加值,物理的价值在汽车产品上无法取代”。 其实这段话不太好理解。提供补贴肯定会对销售有所帮助,特别是目前城市suv成为自主品牌的火拼重点。如果阿里现在想法,又“去功能化”,又“去功利化”,对市场销售会是什么影响?
克里斯坦森在创新的窘境中提出,一个创新产品要在市场上突破,既要在功能上冲击旧产品,也要价格上有优势。例如对大多数人来说,pad使用起来比pc轻巧方便,价格还便宜,这才能大行其道。
对阿里-上汽这样体量的巨头来说,如果产品不能超过媒体的预期,就可以说是失败。从目前透露的产品亮点看,除了车内三屏协同外,实在没有特别令人兴奋的内容。将车主身份和淘宝订单挂钩,谈谈大数据的花絮,恐怕已经不能满足发布会的需求了。
云计算可以作为一种内部生产力,先服务好阿里集团,再慢慢对外开放,至少可以内部消化。但是车载系统必须要和车厂合作。即便阿里团队抱着莱特兄弟修自行车的心态慢慢琢磨,但是主机厂未必有这样的耐心。与两年前相比,车载系统已经不算热点了。新能源,智能车,无人驾驶甚嚣尘上。百度、腾讯、乐视的动作更大,在汽车领域后来居上。而在号称销量500万的上汽集团里面,与阿里进行实际合作的上汽乘用车不过是小弟弟。这款热门cp究竟能否花好月圆,目前看来疑云重重。
阿里和上汽都需要更坚韧的意志,等待首款互联网汽车的上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
网站热点更多>>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