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想玩颠覆,还差一个关键场景
男人对车的梦想深入骨髓。
1886年,开工厂赔到破产的德国大叔卡尔 本茨卖掉了贤惠妻子的嫁妆和首饰,排除万难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汽车,可惜并不受欢迎。
那时马车仍然是优雅的存在,可以为福尔摩斯和华生送来显贵的主顾,可以为伊丽莎白和达西的英式乡村爱情充当道具,精准诠释着欧洲绅士们的浪漫生活。
如果换成互联网语言来表达马车的优势就是:有配套的成熟产品,有上下游产业链支持,有庞大稳定的需求,有久经考验的应用场景,有顽固的消费惯性。
而汽车呢,不过是散发着臭味的机械怪物,故障率惨不忍睹,法规上受到各种歧视,被要求离高贵的马儿尽量远一点,小孩儿们还经常用石块招呼它。
于是不能再输的本茨玩了个花招。
他主动搭载了一位县政府的官员,此公是头一次乘坐汽车,非常兴奋,然而本茨故意低速行驶任由马车从旁超过,还一脸无辜的表示,法律规定汽车时速不得超过5公里,该官员怒极大吼:立刻加速,i’m the law(德国人急了也说英语)。
正中下怀的本茨于是一脚油门,绝尘而去。从此,汽车成了速度的代名词。
这故事中的奔驰大叔不仅是一位技术大牛,还是称职的产品经理和懂营销的网红,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创新型产品的第一个实用卖点:装x。
基本上,当一款新品得不到法律认可,性能达不到公众的期望时,你就用得上这招,今天的互联网造车与100多年前并无不同。
在产品创新上,两代汽车人至少有三点共识:
1、风口不等人
本茨不能等法律为汽车正名,这个因果关系显然颠倒了,没人会为马车主宰的街道制定汽车通行规则,想影响上层建筑,你要先成为经济基础。
互联网汽车对政策的依赖也要有限度,政策既能让宇通客车狂拿68亿新能源补贴,派发出33亿的史上最牛分红,也能让特斯拉一夜之间因排放超标成为“非环境友好车型”,还吃下7万罚单,相当于吐出了全部的退税金额。
2、配套永远不会先于你成熟
当年的本茨不可能要求马车店转型为汽修厂,也不能要求草料场升级为加油站,这就像今天中石油或中石化的加油站里挤不进充电桩一样。
3、不要指望大众消费者为非理性需求埋单
1997年亮相的混动版丰田普锐斯,曾经连续拿下了北美和欧洲的年度车,以环保理念打入高知阶层,如同今天特斯拉在旧金山湾区随处可见,上海中心掉块玻璃就能砸中的程度,但有钱人或科技粉的玩物与实惠的大众消费品从来是两回事。
当年的发明为老本茨赢得了世界级声誉,但真正让人类进入汽车时代的是流水线上驶下来的t型车,老福特以93分钟一辆的速度为世界提供了1500万辆。
产品是需求驱动的吗?是,也不是。
工业时代,世界需要牲畜之外的新动力交通工具,但汽车应运而生是宏观经济决定的,不代表微观的消费需求,对大部分人来说,马车仍是最经济,最可信赖的出行方式。今天多数人对雾霾深恶痛绝,也知道环境承载力有其极限,乐意为新能源车站台,但轮到作为个体作出消费决策时,就绝不会为任何抽象的理念多付一分钱。
这就需要特定场景的催化。本茨的idea是飙车,福特的case是量产,前者放大了汽车之于马车的绝对优势,后者把产品变成了产业。
相比之下,今天互联网造车所发掘的场景却不那么靠谱。
当年国产智能机由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