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自我提升不能指望跨国并购
——收购萨博受挫的启示
瑞典韦纳斯堡(Vanersborg)地方法院12月19日一纸公告,宣告庞大汽贸和青年汽车10月末与萨博公司达成的1亿欧元收购萨博100%股权协议彻底沦为废纸。由于庞大汽贸和青年汽车仅仅属于萨博的一般债权人,在破产清算后的清偿顺序中排在欧洲投资银行和工会之后。考虑到萨博极度糟糕的资产负债结构,一般债权人甚至可能得不到任何偿付。这更明确地说明,现阶段中国汽车业无法将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做实现自我提升的主流方式。
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提升的愿望本身没有错,然而,近年来,太多中国企业把顺序弄反了,自有品牌和自主研发尚未具备足够的竞争力,甚至连出口业务都没有多少经验,就企图一步登天,通过海外收购取得现成的知名品牌和研发能力。殊不知中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时希望得到的东西未必能够如愿得到,他们却要由此承担许多额外的风险。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通过这条渠道未必能如愿取得并运用收购方所期待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企业跨国直接投资最大动机之一是获取先进技术和优势品牌,席卷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给他们创造了这样的机会。然而,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的思路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东道国政府、被收购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工会等)可能针对技术转让、转移定价等设置限制条款,并在日后经营中严密监督。
2006年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下文简称“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株式会社51.3%股权。但当传出上汽有意和双龙合作开发SUV车型时,双龙工会立即毫无依据地向韩国司法当局举报中国人欲“偷窃”本国技术;直到最后上汽被迫决定停止继续注资、听任双龙汽车破产重组时,双龙汽车工会也发动会员围堵中国驻韩使馆,并在韩国全国发动签名运动,谴责上汽“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前车之鉴,中国企业须铭记在心。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