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汽车

吴迎秋:体制创新与汽车业由大转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最近,有消息称,中汽协受国家某政府部门委托展开了一项调研,内容就是中央重点汽车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在我的印象中,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由大转强”的话题至少说了十年,诸如联合重组、转变观念等解决方法也提了很多,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包括不久前长安在重组昌河的过程中遇到波折,也让人怀疑过去我们对汽车产业由大转强的思考是否真抓住了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倒觉得,不妨将体制创新作为解决汽车产业“大而不强”问题的突破口。

  回顾中国汽车业的发展过程,无论是从一汽、二汽时代,还是后来的轿车业三“大”三“小”,再到目前的“六大集团”,国有汽车企业始终在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令国有汽车企业具备了更为有利的发展基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活力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自主品牌事业上显得步子有点小、速度不够快。近几年,随着市场开放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加剧,活力不足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的步伐。在中汽协调研中,有关人员将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归纳为“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起对经营者和员工的长效激励机制、收入分配存在不均衡”。这些问题的提出,更印证了我的判断,那就是国有汽车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迫在眉睫。我甚至认为,中国汽车业缺乏企业家的现象,其深层次原因同样在体制与机制问题。

  近年来,国有汽车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主副剥离,在体制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不少探索。然而,也应该看到,使国有企业卸下长期以来形成的沉重包袱,绝非一日之功。一家大型国有汽车企业的老总曾对我说,他和他的前任用了10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调整。这话让我有些吃惊,毕竟和国际汽车业相比,我们本就落后,更需要用宝贵的10年时间进行发展而非调整。这种局面,既反映出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迫切要求,也说明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难度。

  在国有企业艰难摸索体制创新的同时,吉利等民营企业却显示出极强的发展活力。短短几年间,李书福这条“中国汽车业的鲶鱼”,已通过收购沃尔沃等一系列举动,搅动着全球汽车业的波浪。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表现出更敏锐的市场意识和更强的发展活力,这恰恰是国有企业所缺乏的。

  在李书福看来,“中国汽车未来在民营”。很多人不认同这句话,毕竟将目前占主要比例的国有资产一下变为民营,既不现实,也会带来很多新问题。退一步讲,即使这真的是汽车业未来发展方向,现阶段的“非黑即白”也是不可取的。我始终认为,就目前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而言,一种将国有企业的“实力”和民营企业的“活力”优势相结合、发挥二者竞争优势的模式可能是探索的方向。我把这种特点归纳为“三结合”,即“国有加民营、体制加机制、实力加活力”。这里就不得不提广汽吉奥,这家由广汽集团和吉奥汽车成立的合资公司,恰恰是对上述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我也十分期待有更多人、更多企业在这种模式上进行,这将有助于破解汽车产业“由大转强”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新华汽车特约评论员:吴迎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