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汽车制造仍处“二流”
据国外媒体报道,现在,中国本土及国外汽车制造商都将赌注押在了中国市场。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去年在中国卖出了1850万辆汽车,而美国的销售量是1310万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迅速的,提供了数百万工作岗位;上汽、吉利、奇瑞、江淮和长城等中国汽车制造商领头企业,都开始在海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树立自己的品牌。
中外品牌汽车机械故障调查显示,中国品牌汽车的可靠性差距正在缩小。去年十月,上汽和吉利汽车在欧洲安全机制下的撞击测试中表现优秀。然而,即便如此,要改变世人对中国车品质次等的看法还需要时间。
一些大型中国汽车制造商已认识到,当市场有如此丰富的国外科技和设计出售时,重新开发并非最佳选择。比如吉利从福特收购了沃尔沃,这就可以将吉利在中国的渠道、供应链与沃尔沃的科技和设计感融合在一起。正如日、韩汽车商一样,中国汽车制造商也雇佣欧洲汽车设计师。款式,而非科技或产品安全性,是目前中国汽车的弱点。
没人知道中国汽车市场会达到什么规模。占领中国汽车市场的战役其实刚刚开始。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轿车年产量不足3000辆。而现在,中国的汽车产业创造了数百万个就业机会。一些走在前列的汽车制造公司已开始着手在海外建设品牌。去年,它们出口90万辆轿车。
这能否算是了不起的成功?按照中国政府的雄心壮志,这还算不上。在一本名为《中国如何计划统治全球汽车产业》的书中,作者格雷格 安德森称,中国政策制定者希望,到2010年能够拥有三四家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汽车公司,并拥有成功的自主品牌和技术。
然而,到目前为止,“即便是中国最具创新能力的独立汽车制造商仍严重依赖模仿、成本控制和公共关系来装出创新的样子”。
日本和韩国的做法是,不让外国公司进入本国市场,给国内品牌发展空间。中国允许外国汽车制造商进入,但前提是它们要与当地企业合作,令中国汽车制造商学会制造全球一流汽车的本领,然后抛弃外国“新娘”。这一想法并未实现。安德森说,原因之一是中国国有汽车公司的老总把工作岗位视作通向更远大前途的垫脚石。因此,他们实行的都是短期疆域扩张,而不是推进研发,为长期成功奠定基础。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