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787停飞损失过亿 已提交试飞申请
为避免被ST,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在不同场合呼吁救市,而市场也有传言称政府很可能会出台相关措施。
【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2009年中国远洋巨亏75亿、2011巨亏104亿、2012年前三季度亏损超过60亿,全年巨亏几乎成定局。面对如此巨额亏损,有律师表示,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应该为此负责。报道称,中远集团曾花费1亿元收购一高尔夫球场,每年经营亏损700万元。
此前,为避免被ST,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在不同场合呼吁救市,而市场也有传言称政府很可能会出台相关措施。而政府出面救市的传闻备受质疑。
中远被指挣钱无方花钱无度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远洋的业务板块主要包括集装箱、干散货、物流和码头业务四块,而集装箱和干散货运输占据了收入来源的80%以上,也直接影响业绩的盈亏。
事实上,与上半年亏损48.7亿元相比,中国远洋第三季度15.31亿元的亏损有所减少,主要得益于集装箱航运业务的改善。7~9月,公司集装箱航运业务的货运量较上年同期增加13.4%,集装箱航运总收入也上升26.5%。
“作为全球最大的干散货运输企业,干散货船队的亏损是将中国远洋拖入ST的罪魁祸首,由于2008年行业高峰时该公司的激进扩张战略,面对如今的干散货运输量价齐跌,船队成本却居高不下。”一位接近中国远洋的行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指出。
“如果能与大的客户保持稳定的关系,根据客户的需求计划和预测来订船扩大运力,风险可能会小得多,而目前来看,公司与客户签订长期稳定合同的占比并不够多。”中远集团一位内部人士昨天对本报记者指出,这就造成一边成本无法控制,一边运价也无法稳定,最终导致运得越多亏得越多。
最近几年,淡水河谷等铁矿石巨头,也开始自行打造超大型矿砂船,这对中国远洋等国内航运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为中远的干散货船大多是4万~7万吨级的巴拿马船,与10万甚至30万吨级的矿砂船相比,完全没有成本优势。
“目前的市场状况下,单靠航运公司去市场上揽货收效不大,与钢铁、石油等客户合资组建船队不仅可以稳定需求,还可以分摊风险。”一位行业内人士建议。
而在创收无力的同时,中远的各项成本却也没能下降多少。记者查阅中国远洋的三季报就发现,公司前三季度的管理费用有增无减。中国远洋是其母公司中远集团主要平台,而中远集团总经理马泽华在最近的一次公司内部会议上更是透露,2012年公司比2010年多支付油款高达80亿~90亿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审计署曾在其官网发布一份“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2009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审计结果指出,中远集团存在部分经营决策不规范、内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比如2003年至2010年1月,该公司所属广州远洋等2家企业违规使用福利费和工会经费1276.93万元,其中的1037.06万元用于发放职工奖金、补贴。
而在2007年至2009年,中远集团还在已知京华高尔夫球场项目用地是采取以租代征方式取得的情况下,投入11021.8万元收购并改建高尔夫球场,每年经营亏损约700万元。
律师倡议罢免中国远洋董事长
“2009年中国远洋巨亏75亿、2011巨亏104亿、2012年前三季度亏损超过60亿,全年巨亏几乎成定局。中国远洋屡陷‘巨亏门’,该公司董事长魏家福是否该被问责?”
昨天,国内证券维权律师、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张远忠,将一封公开倡议书,放在了自己的微博上,呼吁持股股东与其一起,提请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罢免中国远洋的董事长。
张远忠同时也是中国远洋(601919.SH)的一名小股东。让股民们担心的是,3月份公布年报后,中国远洋还将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被戴上ST的帽子,如果今年无力扭亏,将面临暂停上市的风险。
“对于连年的巨亏,中国远洋给出的理由大多是外部航运环境不景气、行业运力过剩等影响,但公司在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上是否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在这一点上管理层应该给投资者合理的解释。”昨天,张远忠对本报记者表示。
1月26日,中国远洋发布公告指出,2012年仍将大幅度亏损,或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据透露,中远很可能再度巨亏百亿元。
中国远洋2011年已经亏损104.5亿元,根据上交所规则,上市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或者被追溯重述后连续为负值的,将对该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这意味着,中国远洋将正式成为A股最大的ST公司。2013年,中国远洋只能打一场惨烈的退市保卫战。
追问:中远巨亏 国家凭什么救助?
据新浪财经,为了避免被ST,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也在不同场合呼吁救市,而市场也有传言称政府很可能会出台相关措施,或注资或补贴。市场上也随之出现了央企、国企为何就不能出现ST?为何不能退市呢?等一系列质疑,认为对其救助有失市场公平。
追问一:作为央企亏损了国家就该救助?
中国远洋作为央企,戴上ST的“帽子”自然不是件光彩之事。但是,既然同是众多上市公司中的一员,谁说央企就不能戴上ST的“帽子”呢?为何不能退市呢?要让央企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一分子,政府一定要把国企看做与市场中其他企业一样,平等对待,让国企甩掉拐杖和依赖,自己走路。
此外,中国远洋是国际性的企业,直面国际竞争,如果政府注资救助,可能又将被一些国家和组织抓住把柄,认为是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的政府补贴保护性措施。
如果对中远注资救助的话,那么,钢铁、煤炭、有色以及汽车企业等国企2012年都不景气甚至亏损严重,要不要给这些企业注资呢?同时,许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这轮经济增速下滑中经营都出现严重困难局面,谁给其注资呢?贸然给中远注资,是对其他企业的严重不公平,也涉嫌破坏市场公平竞争原则。
再者,财政注资等于是让全民为部分央企的经营不善买单。据媒体报道,关于注资,交通部和国务院内部反对的声音也很多。“救市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国家再有钱,也不能乱花纳税人的钱。”
中国远洋“被ST”,一方面可以促进其管理层更用心更尽力地搞好经营管理,以提升业绩;另一方面,对其它央企无疑也能起到一定的警示效果。
追问二:难道自身管理和决策没有问题?
中国远洋踏上股价暴跌以及即将戴上ST帽子之路,其实并非没有原因。其一,近几年来,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寒冬仍未过去,A股市场中的航运股像长航凤凰、宁波海运、中海海盛等纷纷预亏,说明亏损的并非中国远洋一家,这些上市公司都面临着行业性的难题。 其二,中国远洋决策失误亦难辞其咎。在2008年下半年航运市场价格高得离谱的背景下,其时的中国远洋管理者对形势判断出现错误,其在自营船队、租入船队以及FFA(远期运费合约)三块业务上均大举做多,结果最终导致其一蹶不振。即使其“管理层已经尽力”了,但连续巨亏的格局已不可更改。
干散货公司在中国远洋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而对中国远洋来说,目前最大的难题就是其散货船队。正是这曾被寄予厚望的干散货公司却成为当前形势下中国远洋最难以摆脱的噩梦。根据2012年中国远洋的半年报,上半年干散货航运及相关业务的主营收入为83亿元,比2011年同期降低了32.1%,营业利润率为负23.2%。干散货运已经成为中国远洋旗下业绩最差的一个部门。
中国远洋的业绩之所以总是在大盈利与大亏损之间摆动,是与中国远洋过于激进的扩张战略有关。基于一度繁荣的航运市场以及亮丽的盈利水平,公司的管理层盲目乐观,极力买船造船扩大运力,迅速膨胀。而为了支撑航运市场的运营,中国远洋董事长魏家福还提出“资金541需求结构”,即50%的发展资金来源于不还本、不付息的资本市场,40%来自于银行贷款,10%来自于企业的利润积累。
在这样的结构下,中国远洋的资本运营融入全球。目前已控股、参股6家上市公司,其中三家在香港,一家在新加坡。公司在经营方面的策略相对来说是比较激进的,市场好的时候就大手笔造船,市场不好的时候就大手笔减持,如果市场如2003到2007年那般景气,每年都能赚很多钱,但市场变化比较快的这几年,亏损就会更多一些。
追问三:高价买入股民何时能解套?
由盈利近70亿元至遭遇巨亏面临被ST的命运,这一轮回,央企中国远洋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公司股价从2007年回归A股后最高的将近70元一路下跌至如今的不足5元,根据有关数据,大约有近九成股民被中国远洋深度套牢。
南京股民刘小姐是在2007年中国远洋刚上市不久买入的,当时股市形势一片大好,尤其是“中”字头股股价真是噌噌往上涨,梦想着能坐上这只“百元潜力股”,甚至演绎类似于茅台的传奇,结果不久后中国远洋股价就随着市场指数大幅下滑,经历了这几年的熊市考验,后来股市有了起色,自己手里一些其他的股票甚至一只ST股都已经基本上与当年自己购买的本金持平了,可只有中国远洋跌跌不休,刘小姐一气之下干脆不去看这只股了,很“阿Q”地表示,“就当买了‘麦当劳’留给孙子了”。
追问四:中国远洋扭亏路在何方?
中国远洋经历了2007年超级景气周期风光后不仅要造船,还要大量租船,以扩大公司船队规模,干散货船数量从2007年的约400艘增至2010年的约450艘。然而随后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航运业进入寒冬济。作为从事国际海运的央企从那时开始就应该迅速转变经营重点,寻求新的效益增长点。而中国远洋不仅一直停留在传统海运上,而且还大肆扩张,在自营船队、租入船队以及FFA(远期运费合约)三块业务上皆做多。
从目前看,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尚未消退,欧债危机仍在持续发酵,国际航运业短期内特别是2013年彻底翻转向好可能性不大,中国远洋依靠主营业务实现全面盈利困难很大,其需要BDI平均达到1500点才能盈亏相抵,但这个前景相当遥远。
据了解,中国远洋内部也提出了一些思路,包括内部开源节流、非主业资产出售、整体业务板块剥离等。“公司四季度内部成本压缩得很厉害,把一些能够压低成本的支出尽量压低以减亏,但见效不大,亏损太严重。”中国远洋内部人士表示。
“中国远洋设想过运力出售。”上述内部人士透露,“但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考虑到现在接盘。价格如果太低的话就是贱卖,对央企来说也很难接受。”
中远集团的优质资产基本已注入到上市公司,再注入资产的选择余地不大,最直接的做法只有从上市公司剥离亏损主业。上述远洋人士表示,公司内部讨论过剥离造成亏损的主要业务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