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产经信息  消费

外资盯上中国油盐酱醋 三公司挤进调味品十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全球第五大食品企业卡夫亨氏3月9日在上海宣布,其投资约1.72亿元的味事达上海酱油工厂二期工程竣工。卡夫与亨氏自去年完成合并后,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亚式调味品是其除婴儿食品之外两大业务之一。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中国有着庞大的餐饮市场,同时也就存在同样庞大的调味品市场。

  但和中餐普遍以本土企业经营不同,在最传统的调味品领域,外资企业及品牌正在占领中国厨房。

  全球第五大食品企业卡夫亨氏3月9日在上海宣布,其投资约1.72亿元的味事达上海酱油工厂二期工程竣工。卡夫与亨氏自去年完成合并后,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投入,亚式调味品是其除婴儿食品之外两大业务之一。

  卡夫亨氏于2010年通过收购广州本土企业福达从而获得味事达品牌,进入调味品市场。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外资企业进入这一市场,包括陆续收购了太太乐、豪吉、美极三个品牌的雀巢,以及从达能手中购买淘大酱油的日本味之素,联合利华也曾经收购老蔡酱油……

  本土大牌不多

  外资企业大手笔收购,看中的是中国调味品市场发展潜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2014年调味品行业的收入由852亿元增长到264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8%。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餐饮同步增长了11.7%,这是继2012年之后,国内餐饮再度恢复两位数的增长,势必同时带动调味品的加速增长。全球最大的调味品行业生产销售企业海天味业(603288)刚刚公布的年报显示,该公司去年营收达到112.94亿元。

  与其他行业相比,调味品行业周期性特征并不突出,无论是在餐馆吃饭还是在家里做饭,调味品总是少不了。而根据中国调味品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中国酱油人年均消费约3.7公斤,是邻居日本或其他习惯消费酱油的东方国家及地区的30%~50%,市场空间仍很大。

  规模庞大,但市场却很分散。眼下,除了海天味业(603288)、李锦记这类少数已经形成全国影响力的本土大牌外,还存在大量的区域品牌,甚至小规模工厂、家庭作坊。

  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内的观点比较一致,即最终会形成“由几大强势品牌主导,另外几家作为补充”的格局。因此,在尘埃落定之前,无论是外资还是本土企业,都在积极地跑马圈地。

  亨氏扩建上海工厂,便是其全国扩张的步骤之一。上海酱油厂新建工程5月正式投产后,酱油原油年产量将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一倍。“此次二期工厂的投产是为了卡夫亨氏能够进一步向华北、华东市场进行拓展,继续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卡夫亨氏中国区总经理的狄山(Ze Dias)当日称。目前味事达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和浙江。

  本土品牌也不示弱,去年10月,李锦记启用了新的生产基地,酱油产能达到50万吨。今年2月刚刚在A股上市的千禾味业(603027)原本是四川当地的酱油品牌,近年也开始开拓西南地区以外市场,在华东、华南、华北、西北等地开发经销商。以往大家熟知的酱醋品牌可能只有一两个,可现在一家中型超市的酱油品牌可以多达10个。以往只知道有生抽、老抽,现在的品类可谓五花八门。

  在有着数百年酿造发酵工艺历史的中国,本土品牌自有天然优势,譬如多年累积的生产工艺以及口味配方更加符合中国人的需求等。

  外资的优势

  不过,外资通过合资和收购进入后,不仅大手笔投资产能,凭借在全球积累的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丰富的营销经验,其实力也不容小觑。根据英敏特报告,无论是雀巢、亨氏还是味之素,都已跻身中国调味品十强行列。

  “外资企业最大的优势便是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联合利华大中华区调料品类品牌发展资深总监鲁申3月11日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在中国市场建立品牌时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但是凭借对消费者的深入洞察,从而推动了品牌的持续发展。例如旗下的家乐浓汤宝最初在中国推出时,只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熬汤的需要,但受限于汤品本身的家庭需求并不高,他们通过研究各地的菜系,将功用进一步扩大到焖菜、炖菜当中。而为了满足消费者清淡口味的需求,浓汤宝现在还有清汤系列。

  “相比之下,外资企业比较注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策略,从产品研发、生产、行销都会考虑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在哪里、痛点在哪里。”英敏特资深食品与饮料分析师刘超伦举例称,日清制粉集团2015年推出了重新包装的烹调面粉,将原包装改为150克小巧易握型瓶装,瓶盖可以双向开启,方便控制使用量,非常适合烹制少量食物(如一人食)。“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在家烹饪的频率并不高。因此日清的做法值得本土企业学习。”

  在行销方面,太太乐是中国调味品行业中最早引入“礼盒装”以及在电视购物上推销产品的企业。

  而本土区域品牌不少脱胎于传统国有企业,譬如恒顺醋业、中炬高新等,在品牌建设、产品创新等方面均有待提升。

  除了已经在中国搭营建寨的外资企业,本土调味品企业还将面临进口品牌的竞争。近两年随着海外购的发展,众多国外调料直接进入中国市场。无论是在线下的高端超市还是线上网店,日本的进口酱油虽然价格不菲,但已经有了一批忠实消费者。

  据悉,海天味业的酱油总产量已超过日本龟甲万两倍以上,但销售额却只有日本龟甲万的三分之一。在高端消费品竞争领域,国外品牌仍有优势。随着年轻消费者的崛起,更多西式的调味品被接受。

  不过,近年来一些本土大企业也在不断加大投入,用于研发和创新。海天味业向早报记者表示,该公司2015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3.15亿元,这已是一些中型调味品企业全年的营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