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患者多了 补助少了
作为西部一家县级医院的院长,张雷发现他的医院病人越来越多。“2009年之前,一个医生一天看10个病人左右,现在每天得看20多个,很多医生都通宵工作。”
张雷曾纳闷一些得了小病的病人为什么突然不怕花钱,不去社区医疗机构,而是挤到了县医院。
现在,他逐渐解开了这个谜团。
患者多
自2009年开始,基本药物制度开始在这个县城掀起波澜,通过省级层面的药物招标,药价下降幅度达20%左右。
依据国务院医改办政策,国家307种基本药物与当地增补的近200个品种药物,全部配备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镇卫生室。在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均以零差率销售。
医疗机构减少的卖药收入,由地方财政补齐,工作人员工资也由政府统一支付,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由于药物招标药价较低,部分基药供不到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药物品种稀少,无法满足患者需求。“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工资与卖药不挂钩,这里的工作人员没有积极性。”曾有几名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和张雷聊天时透露,即使病情简单能治疗、有药物的情况下,大多数也会将患者推向上级医疗机构。
另一个因素则是,医保覆盖率的增加,使得以前有病就拖的老百姓有机会出来治病。张雷分析,另一个患者增加的因素是,在多数老百姓心里,大医院的医疗技术高于基层。因此,即使新医改中将基层医疗机构报销率提高到70%,县级医院报销率不到60%的情况下,患者仍然涌向县城最大的县级医院。
扩建
2010年底,医院业务量增长达40%,收入也同时出现增长。2011年的年终报表,比2010年还好看,业务量增长达80%多,700张病床,有1300多人住院。
县级医院中,业务量增长并非个案。
去年开始,张雷开始扩建医院。资金投入达3个亿,预计三期完成后,床位数增加到1600张。“这次政府贴息了。”张雷介绍,以往,医院的任何改扩建,设备更新,政府从来不管。
虽然建设资金最后还是医院自己解决,政府的贴息部分,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但与以前相比,张雷觉得政府逐渐在进入自己的责任角色中。“基层医疗机构改完了,就是县级医院,在改革之前必须壮大自己,一旦进入改革,就无法实质性发展了。”在多位院长看来,进入改革试点程序的医院,改扩建都不由院长说了算。药品收入减少40%多后,政府的补助也并不多。医院只能徘徊于执行改革任务的循环中。
迷惑
在很多医院院长看来,医改三年,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公立医院改革,这三项重点中,前两项对于医院来说,几乎是一种不减反增的收益。
但由于基本药物制度推行的影响较大、试点中的基层医疗机构出现不同问题的影响,对于未来的改革,院长们陷入迷茫。
新医改中,同时设计分流大医院就医人群,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首诊制,但现实中,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患者涌向上级医疗机构,以及上级医疗机构再过渡到更高级别医院,大医院的诊疗人数并未下降,仍然人满为患,专家号仍一号难求。
这些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就医感受,也使医患关系三年中并未减轻,反而更加紧张。
而在医院发展的序列中。多数县级医院担心未来竞争力减弱,开始迅速强大自己。
在硬件建设的同时,县医院们也在忙着软件方面的建设。但此时,多数的院长仍然迷茫,他们觉得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反而逐渐下降。“这些年来,医务人员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相反受到了挫伤。”张雷认为,三年中人们总是在议论以药养医,医院不人道,医生收回扣不道德,但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更透彻的解析,只是将矛盾点集中在了医务人员身上。张雷认为,800多万医务工作者中,医生将近300万。如果他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再好的方案也没有办法落实。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