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乳业巨头多地代理商无权限 免责权或成挡箭牌
央广网财经北京6月23日消息(记者娄书铭)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同一袋牛奶,是不是越贵越放心,这笔账现在似乎很难算清。问题的关键在于,这袋牛奶是买自正规授权经销商,还是无资质的代理商贩。然而,一旦消费者在无资质商贩手里买到了牛奶,质量出了问题,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又该谁来保证?乳品企业会不会利用免责权开脱责任?
批发市场遍布无资质商贩
在北京大洋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记者发现,短短的一条街上,仅销售“蒙牛”的商铺就有十几户。与此同时,同一家商铺同时代理“三元”、“伊利”、“光明”等多个品牌的现象很普遍。
代理商:咱这里都是做经销商的,蒙牛、伊利、光明,你要什么都有。
记者看到,在这些商铺里,一箱12盒250毫升的“蒙牛”真果粒,批发价格要比“蒙牛”直销批发价贵3到5元钱。
不过,蒙牛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商铺零售价高于直销价,其实并不是蒙牛的认证代理商。
蒙牛相关负责人:它给你的价格高于蒙牛的批发价,就不是它的代理商,蒙牛给代理商的价格是统一的。
乳品企业会不会利用免责权开脱责任?
一家拥有蒙牛授权的北京代理商介绍,消费者在非认证代理商的商铺购买了商品,除了质量问题,其他问题,蒙牛公司概不负责。
蒙牛代理商:我们也是代理商,原则上,不是质量问题是不负责的。
其实,在乳品行业,像蒙牛、伊利、三元这样的企业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大型超市、政府机关、宾馆酒店和学校食堂,而小型超市和冷饮店的乳制品流通权力,则下放给代理商。代理商又会将商品出售给各种没有代理权的商铺。
然而,一旦商铺出售的产品出现了问题,企业往往会推卸责任。这样的问题,在三元公司更加突出。
三元商贩:肯定是要分销的,不可能公司每个网点都配送,因为他配送不了。对于贴牌,不能说一个没有,厂家不同,生产的东西也不同。
数据显示,2013年,“蒙牛”、“光明”、“伊利”的净利润,增幅都超过了20%,其中,蒙牛年销售额首次突破了400亿元,乳制品行业年收入增长接近13%,但是,巨大利益诱惑吸引来的是全国各地大量没有代理权的冒牌代理商。
冒牌代理商到底如何运作呢?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冒牌代理商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从“蒙牛”、“三元”等经销商或者一级代理商进货,再加价卖出,实际上没有代理权。
业内人士:有的是一些没有什么保障的,他们拿货的渠道也不一样。因为他们可能会经过好几道手。
这种代理商通常会通过阿里巴巴、58同城等网络营销,推出个人团购、供货给小客户。
冒牌代理商的另外一个特征,是注册食品企业,通过回收过期乳制品,更改日期后降价销售。
记者发现,包括三大乳业巨头在内的乳品企业,因为多地代理商没有代理权限,真假难辨,可能导致免责权成为乳品企业出现质量问题时的挡箭牌。
调查中,“蒙牛”和“三元”向记者保证,只要销售的乳制品是企业生产的,不论代理商是否有代理权,企业都会对质量问题负责,但是,按照我国民法规定,没有代理权的行为,如果“蒙牛”、“三元”、“伊利”等乳品企业没有追认,那么,只能由行为人自行承担民事责任,这意味着包括国内乳制品三巨头在内的所有乳品企业完全可以利用法律免责。
公示享有代理权的代理商名称、权限和负责地域范围,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蒙牛”、“三元”、“伊利”等乳制品企业应当尽早完善,不给违法行为可乘之机。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