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奶源质量,蒙牛做对了什么?
年初,著名公司治理杂志《亚洲企业管治》颁发了“第十一届亚洲企业管治大奖”。蒙牛乳业以其国际化的、科学系统的管理成果,获评“亚洲最具潜力企业管治奖”。
这一评价意味着,蒙牛集团总裁孙伊萍上任以来的变革和管理成效渐显,而蒙牛第一大股东中粮所倡导的“全产业链”模式也被蒙牛汲取所长:蒙牛建立起的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端到端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更多的国际认可。
要探究这一质量管理模式的精要之处,可以从两年前说起。
2014年初,蒙牛集团提出了一个创新设想,设立一个帮助蒙牛上游牧场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的计划。这个计划,被称之为“W-W(Win- Win)虚拟牧业运营公司”项目(意即双赢牧场管理,以下简称“W-W项目”)。
这一计划蕴含着一个朴素的道理:帮助上游的牧场主多赚钱,就是为蒙牛带来增值效益,最终实现共赢。
对于这件事情,蒙牛集团保定事业部总经理、老奶源人的刘向阳笃定地认为这是个“好事儿”,长期和牧场主们打交道的他深知:作为蒙牛的上游供应商,牧场主们的管理还很粗放,亟需进行科学的帮扶,帮助他们提高经营水平,而作为蒙牛的上游,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蒙牛。
这个设想最终演变为蒙牛卓越供方服务管理体系,成为蒙牛提升奶源质量的法宝:通过提升合作供方盈利的能力,为全国供方诊断运营水平,并能迅速的找出运营短板,使得原奶供方有针对性的作出运营决策。
从“W-W项目”开始,蒙牛对乳业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进入到了成熟的阶段,蒙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价值观,开始延伸到了蒙牛之外。
双赢:赢在了哪里?
蒙牛为“W-W项目”设定了这样的机制:由各地事业部主管级以上人员自发经营,蒙牛集团每月度出具管理评估体检报告,每半年度对牧场运营的各个指标进行专业大数据分析,最终以单产提升、体细胞下降以及公斤奶成本降低,来衡量虚拟牧场运营水平。
一招定乾坤。蒙牛的众多管理人员冲劲儿十足,纷纷投入到了帮奶农提质增效的项目中。
刘向阳承包的长江牧场,是保定当地一个小型牧场,承包之初奶牛单产24公斤,体细胞数平均数35。当刘向阳带着评估工具对牧场全面体检后,他当即发现牧场的盈利短板所在,决定要从该牧场的饲喂环节入手。
此后,刘向阳驻场帮扶,对牛场的饲草料进行了剖析,用最短的时间对牛场的饲喂结构进行调整。一个月的时间,当蒙牛集团再次评估的时候,该牧场的合计得分是76分,比承包之处提升12分,单产提升至27公斤,体细胞平均数降低至16。简单核算该牛场实现提升盈利1.6万元。
可以说,神奇的“W-W项目”为提高奶源质量探出了一条路。此后,蒙牛成功的在赤峰祥和牧场、包头胜江海牧场、齐齐哈尔绿源牧场,保定聚康盛牧场、察北荣峰牧场、银川金昊达牧场、武汉扬子江牧场等53个牧场实施,为试点的供应方累计盈利1430万元。
“W-W项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蒙牛和众多牧场主的关系,也因为这个项目,构建了新型的企业合作共赢关系,它甚至被视作蒙牛向乳品工业4.0发展的重要探索,是蒙牛“国际化”与“数字化”在奶源的有效实践。
此后两年内,“W-W项目”迅速推而广之。目前已经帮扶了全国123家牧场,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在环境管理、牛群结构、饲喂管理等24个维度平均提升20%,平均单产从18.9公斤提升至23.15公斤,公斤奶成本共计节约0.1元/公斤。
“W-W项目”起到了名副其实的双赢效果,123家牧场总计提升盈利8200万。而更大的共赢在于:这一项目培养了牧场主以及公司的技术人员1500余人,这是提升奶源质量的基础建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同时也意味着,蒙牛向牧场延伸质量管理的行动,是一个成功的探索,对提升中国奶源品质、促进乳业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2015年4月,在蒙牛2020奶源可持续发展生态圈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奶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回忆说,若干年前他曾经到一些乳品企业参观,提出能不能企业自己建奶源基地,掌控奶源质量。当时,负责人说他的企业只懂加工,不懂养殖。
短短几年,中国乳业发生了巨变,不懂养殖的乳品企业已经落后于时代。谷继承说,作为乳业龙头企业,必须向奶业一体化的方向转,而奶业的一体化,就是龙头乳品企业必须向全产业链布局,掌控牛奶生产全部的质量环节,而且要加快这个速度。
传递价值:奶源生态圈战略
正如谷继承所说,长期以来,奶源质量一直是中国乳业发展的痛点。
2015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自出席中国奶业D20峰会并做大会报告,提出了强化质量优先、重塑消费信心,坚持市场导向,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农牧结合,延长产业链条,深化对外合作,实现互利共盈的要求。
对奶业质量,汪洋更是提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没有质量就没有一切。
其中,奶源是乳品企业品质控制的第一道关口。蒙牛集团总裁孙伊萍曾提出这样的经营目标,蒙牛集约化、规模化奶源的比例必须达到100%。奶源系统对供应方的管理,不仅要把管理措施延伸过去,而且一定要把价值观延伸过去。
将价值观传递给供应方,蒙牛做了什么?
事实上,近些年来,蒙牛在将投资布局到全产业链的同时,致力于从源头到终端精耕细作的每一个质量管控环节。
首先,蒙牛对优质奶源企业的并购持续进行。2012年,蒙牛专门成立富源牧业公司,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引进奶牛1.4万头;2013年5月,蒙牛增持中国最大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的股份;2013年11月,蒙牛以3.657亿人民币投资原生态牧业……持续不断的投资和并购,使得蒙牛集约化、规模化牧场占比已接近100%。
同时,在中丹中心专家指导下投建的国际示范牧场赛罕牧场也于2014年竣工。牧场主要建在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区域,能够适合养牛适合种植业的基地,奶源供货商体系下13个牧场顺利通过国标及欧盟有机牧场认证。且,所有合作牧场通过持续性的基础设施改造及运营管理规范,实现机械化挤奶100%覆盖,安全饲料兽药100%覆盖,TMR、青贮科学饲喂100%覆盖。
另一方面,在提升奶源供应和奶源质量上,蒙牛框定了这样的战略方向:通过建立先进的牧场管理体系,推动牧场过程管理,提升牧场主专业水平,保障原奶食品安全,实现与牧场共赢。
“W-W项目”取得了成功,但这并非全部。2012年,蒙牛引进丹麦ARLA GARDEN牧场管理体系,加严和完善供奶方准入标准;2015年,通过与新西兰AsureQuality(AQ)合作,建立国内首套牧场食品安全标准。
对于中小型奶农和牧场主,蒙牛则引导他们对奶牛饲喂从粗放型向科学化升级,对兽药厂家进行兽药残留排查筛选,并全面推进设备体检从而杜绝安全隐患。
从上述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蒙牛和奶源生产企业紧紧拥抱在一起,频繁地互动交流,主动帮扶这些企业提升效益。而蒙牛正是试图在帮助中,将蒙牛的质量管理理念传递到合作企业中去。
2015年11月,由蒙牛集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奶业产业技术体系、奶业技术服务联盟共同发起的“奶业生态圈互助联盟”成立。蒙牛作为发起方,主动承担起协调奶业全产业链利益各方,创造共生、共发展的多赢环境的重任。
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刘成果对此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蒙牛奶源团队不仅抓业务,而且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回到微观上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行为值得点赞。
掌控质量,不断向前端延伸
那么,在微观上,蒙牛的奶源团队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呢?
蒙牛质量管理总监刘高飞把近些年做的工作概括为:不断向前延伸管理。
实际上,对奶源质量的把控和提升,就要求蒙牛将质量管理不断前移,这样的前移,不止于上文提到的“W-W项目”,也不止于对牧场主大学。这样的管理要一直向前延伸到饲料的种植环节、用药环节、育种环节,比如准入使用放心饲料,看似越俎代庖,实则是对质量精细管理的要求。
例如,奶牛兽药的使用是影响奶源品质的重要因素,蒙牛便对2000余种兽药按药理成分进行归类并指导供应方合规用药,同时通过对历年大数据建立的“风险数据库”分析,对于一些区域性、季节性风险进行预警防控,有效保障原奶质量安全。在加强各环节过程管理水平的同时,在产品与物料的检测方面,蒙牛不断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而且成功实施了SAP与Lims系统,实现了产品制造与检测过程的信息化管理。2015年,基于西门子Simatic IT Unilab平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系统全面上线,覆盖蒙牛遍布全国的34个生产工厂实验室和两个研发型中心实验室。一个个数据“孤舟”通过Unilab连接在一起,由此变成了一艘强大的信息化“舰队”。
从原料入库、加工,再到出厂流通,一包牛奶要经过35道工序和105项指标的检测,才能最终放心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整个过程中,LIMS以一双“火眼金睛”对所有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身份”进行验证,并将它们的“身份证”信息完整储存。通过Unilab,蒙牛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质量数据追溯。对于每一个批次的产品,如有任何质量问题,都能追溯到原奶接收、入仓、前处理、灌装、包装、入库等各个生产环节。
如今,这样的信息技术和检测技术,正加速度装备到蒙牛集团各个工厂和牧场,蒙牛集团收纳着全世界最先进质量检测技术,向一个精细化管理的世界级企业迈进。正如蒙牛集团总裁孙伊萍所倡导的那样,蒙牛对质量追求的价值观,正随着2020奶源可持续发展生态圈等项目,随着全产业链模式模式的构建,向生态圈里的牧场主和合作者们传递,他们共同释放了中国乳业新的生命力。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