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连锁店Dick Smith宣告倒闭 反观没落之路
澳洲电器零售连锁dick smith(asx:dsh)资产售出未能找到合适买家,澳大利亚301家门店及新西兰62家门店将在未来8周关闭,两地近3千名员工受到影响。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dick smith接管方ferrier hodgson公司代表于2月25日发布声明表示,尽管收到海内外诸多潜在买家表达收购意向,但无论是针对整体资产,或澳洲、新西兰单独资产的要约都令人难以接受。有的报价远低于资产清算价值,或者条件性过高。
dick smith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员工将优先于债权方获得权益补偿。而dick smith公司股票或将一文不值。其创始人、企业家dick smith称公司的最终覆灭令人痛心,并将此归咎于私募所有方anchorage capital的“贪婪”。
他表示,anchorage将一家最多价值9000万澳元的公司以5.2亿估值做上市,大肆增加门店并更换销售产品种类以实现激进扩张,正是anchorage的贪婪为dick smith集团敲响了“灭亡的丧钟”。
dick smith遭遇令投资者怀疑私募ipo的买入价值。有抨击者将dick smith上市经历称作有史以来最大的私募“抢劫”。市场观察人士认为这种被“剥夺”的感觉将会萦绕投资人心头,带来的不信任感将会影响到未来私募推举的ipo.
目前该破产案正经受澳参议院调查。
《澳华财经在线》早前报道,自2015年8月份的五个月内dick smith连续发出两道盈利预警,并宣告将蒙受总值6000万澳元库存减值,其澳交所股价同期沉陷了80%。今年1月dick smith因亏欠高额债务陷入破产接管。
相比之下,传统对手jb hi-fi与 harvey norman自去年下半年开始运营状况持续改善,澳洲零售业整体状况尚佳的情况下,dick smith资产质量及运营能力受到严重质疑。
“百分百的失败者”
有着47年历史的dick smith原本立足于电器部件销售的利基市场,而被woolworths收购后改换运营策略,在竞争激烈的零售市场始终未能创建品牌影响力。
与jb hi-fi或哈雷诺曼不同,dick smith的品牌形象并不牢固且缺乏定义。基础不稳的情况下,私募基金anchorage接手后采取激进策略,扩张核心业务并拓展产品系列,包括向小电器领域扩张,增加新品牌、大力构建自有品牌等。(报道链接)
零售业资深人士gerry harvey指出,dick smith销售网络中门店规模不足且择址不佳,他对于接盘毫无兴趣,并将其描述为“百分百的失败者”。
不仅门店网络对同行业潜在买家不具吸引力,破产前累积的大量存货亦是如此。圣诞节前,近乎绝望的dick smith通过重度打折促销以求将库存变现,但仍留下大量沦为滞销产品的自有品牌存货。
门店位置不佳再加上乏人问津的存货,dick smith的失败似乎显得不折不扣。
数字化冲击下的零售业
dick smith 资产“流拍”与自身缺陷难脱关系,而澳洲零售行业环境经历的巨大结构性变化,也给接管方找寻合适的资产买家带来难度。
知名市场观察人士 stephen bartholomeusz 表示,数字化带来的颠覆力量与在线销售活动正极大冲击零售行业,相较于其它商品,电器零售商受到的影响尤其深重,产品跌价与生命周期缩减速度不断加快。旧有的、在固定成本基础上提升销量,利用运营杠杆,通过增加店面与产品来分散成本压力的做法已经不再适用。
而成功的零售公司,如jb hi-fi和在线零售公司ruslan kogan都有着强有力的品牌,与消费者及供应商关系紧密,对数字化潮流十分敏感,并能快速顺应产品趋势,可谓处于零售行业创新的前端,且商业模式十分独特。
(责任编辑:df127)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