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南”们去哪了
“陈浩南”们去哪了
亚视发不出工资濒临清盘,成为香港文化产业“退潮”缩影
“夜阑人静处,响起了,一阕幽幽的saxophone……”许多70、80后应该都还记得香港电视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主题曲,上世纪90年代,这部电视剧几乎红遍了东南亚。
此外,大部分观众恐怕也不会忘记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带来的轰动。该剧第二辑于2000年3月播出时,结局篇收视有20点,约有123万人次收看,当时的香港人口才671万。
然而,2016年4月1日开始,制作上述两部电视剧的香港亚洲电视(下称“亚视”),极可能成为香港历史上首家不获续牌的电视台,因为“差钱”的亚视,连员工的薪水都发不出了。
事实上,亚视的没落只是香港文化产业出现“退潮”的缩影,即便是目前状况还不错的tvb(香港无线电视台),也已经流失了不少影视人才;曾经好片迭出的香港电影,如今也已少有《古惑仔》、《无间道》、《赌神》这样的佳作。“已经好久没看到类似赌神高进、铜锣湾陈浩南、至尊宝这样的经典电影角色了。”一名影迷表示。
影视娱乐产业的下滑,也进一步影响了从业人员的收入。一名熟悉香港tvb艺人薪资水平的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透露,相比内地演员的薪水,可能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因此,香港不少当红艺人选择“北上”掘金。
“东方好莱坞”怎么了
4月1日开始,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来“续命”,亚视的牌照就将到期,曾经的辉煌也将烟消云散。
此前,亚视临时清盘人德勤3月3日曾宣布,未能与亚视新投资者司荣彬达成协议,决定翌日早上遣散所有员工;3月4日,司荣彬举办记者招待会,当场展示了500万港元现金及500万港元支票,表示有能力继续营运亚视。
谁料,3月7日晚,德勤又称未收到司荣彬的800万港元,将采取一切适当行动,亚视再次陷入熄灯的危险。
事实上,亚视濒临清盘只是香港文化产业出现“退潮”的现象之一。几年前,不少内地观众还在追tvb的港产片,但随着内地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提升,香港电视剧的魅力已经不再。
去年年中,tvb购入内地连续剧《武则天》,每晚九点半在翡翠台播出,为了彰显本地化特色,tvb将原本的82集浓缩至74集,还制作了三首原创广东话主题曲及背景音乐。于是,《武则天》打败其他港产片,成了播放期内收视最高的电视剧,获得平均27.2的综合收视点。
香港电影产业面临同样的境地。作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的出口量一度仅次于好莱坞。上世纪90年代初期,港产片的年产量在200套以上,到了1993年,更创下了234套的纪录。
当时的许多香港电影都是内地80后的集体回忆,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包括周星驰、成龙和周润发等明星的电影。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的十大票房电影中都离不开周星驰和成龙的电影。周星驰每年有2~3部,1992年有5部;成龙和周润发每年也有1~2部。
周星驰当时拍摄的数十部无厘头风格电影至今仍广为流传。
但近年来,单纯香港本地的电影很难在业界冒尖,为了分散风险,并获得更多内地票房,很多电影作品都采用合资的方式。像《澳门风云3》、《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都不是纯种的“香港制造”。
香港与内地的电影票房也出现了明显差异。2015年农历新年期间,tvb在香港及国际市场推出改编自tvb同名受欢迎连续剧的电影《冲上云霄》,截至2015年2月,该片在内地及香港分别获得1.55亿元及2200万港元的票房,差距超过6倍。
艺人纷纷“北上”掘金
香港艺人的收入也随着产业“退潮”受到影响。上述知情人士透露,tvb艺人的月薪仅1万~2万港元,尽管部分艺人到了年底,会根据所拍剧集的数量给予提成,但与内地艺人当前的收入相比,只能望尘莫及。
上述知情人士称,tvb的艺人若参加商业活动,tvb都会从中抽取佣金,艺人拿到手的并不多,但具体数字不会对外公开。过去,曾有一份关于tvb艺人出席活动的价单在网上流传,某一线花旦的广告费一年只有18万港元,让不少内地从业人员咋舌。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资料,2013年,香港电视及电台界别的增加价值为80亿港元,占文化及创意产业总增加价值的7.5%,就业人数为6420人,占文化及创意产业总就业人数的3.1%。这意味着,这一界别的工作人员所创造的价值能达到年均124.61万港元。然而,如果按照月薪2万港元计算,大部分艺人的年收入只有24万港元,即便加上代言费,年薪可能最多只有50万港元,这与他们创造的价值完全不匹配。
因此,不少艺人不惜离开香港,“北上”寻找机会。一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tvb的某当红花旦在内地出席商业活动的起价是15万元人民币,但她在香港主持一场商业活动最高价只有7万港元,有些活动甚至拿不到出场费。因此,香港本地艺人的“流失”越来越严重。
特区政府资助粤语电影
香港特区政府早已意识到粤语电影的退化,1999年便成立了电影发展基金,并于2007年7月向基金注入了3亿港元,为中低成本电影提供部分融资;2015年5月,特区政府再向发展基金注资2亿港元,资助制作预算不超过1000万港元的小型电影。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现,在2016年至2017年的香港财政预算案中,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提到,港产粤语电影是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深受内地及东南亚观众喜爱。广东话是粤港两地的共通语言,广东省人口超过1亿,2014年电影票房超过40亿元,为港产粤语影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香港今年会再向“电影发展基金”额外注资2000万港元,作为香港制作粤语电影在内地发行和宣传费用的资助,由现在的每部25万港元,增加至50万港元。
但一名电影市场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一般内地电影的宣发费用可能高达2000万元,对于港片50万港元的宣发资助,可谓杯水车薪。
此外,获得资金赞助的电影似乎也无法成功引起内地观众的关注。本报记者在翻查获得“电影发展基金电影制作融资计划”赞助的33部电影后发现,获得电影奖或提名的作品只有20部,而作品本身也都没有在内地掀起“风浪”。
其实早在2003年,针对香港电影的利好消息就曾经刺激过一轮市场,当时根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可以不受进口配额限制;香港影片的粤语版本,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核后,由中国电影集团电影进出口公司统一进口,在广东省发行放映。
因此,香港电影想进入内地庞大的媒体娱乐市场不成问题,2002年~2003年发行的《无间道》系列也曾被认为是香港电影再次崛起的标志作品。
但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快速成长、制作水准的不断提升,以及资本运作能力的逐渐强大,香港电影人越来越多地选择以合拍的方式生产电影,自然使得好的纯种港片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df105)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