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求成产油国“保命符”?
对于国际原油市场来说,有一个关键词不能忽视,那就是“中国需求”。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沙特阿拉伯对中国原油出口环比增长75%,同比增长36%,为3年来最高水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财经网站将此解读为“沙特要挖伊朗最大的原油客户墙角”,理由是沙特对华原油出口量激增发生在伊朗全面回归原油市场的时间节点,令人不得不怀疑其欲在伊朗未恢复“元气”之前抢先对中国这个伊朗最大原油进口伙伴“下手”。
事实上,不止是沙特和伊朗,沙特和俄罗斯也在为中国这个大客户在原油市场“大打出手”。在国际油价低迷的当下,中国似乎正成为产油国们最有效的“保命符”。
中国有实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宋艳梅分析称,当前全球油价跌至历史低位,产油大国沙特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和俄罗斯始终没有减产动作,这一背景使得对全球石油进口大国中国石油市场份额的占有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产油国的“香饽饽”,中国也确实具备这个实力。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在京发布的2016年度《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估计为5.43亿吨,比2014年增加0.25亿吨,剔除新增石油储备和库存因素,估计实际石油消费增速为4.4%,较2014年增加0.7个百分点。石油净进口量3.28亿吨,增长6.4%,增速比2014年高0.6个百分点。
卓创资讯石油行业分析师高健认为,中国对原油的需求或许不会因经济进入调整期而明显放缓,理想状态下,中国原油进口权下放的政策效应会补足由于生产活动减少带来的能源进口下降。
据高健介绍,一直以来,只有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这样的国有巨头才获准进口原油,而占有中国原油加工能力近三分之一的地方炼厂却只能选择对燃料油进行再加工,或者依靠更大型竞争对手供应原油。直到2015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始向地方炼厂发放进口许可证,以帮助促进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这一举措将从根本上激活中国对原油进口的地方需求,政策效应下原油需求的释放,正好在2016年集中爆发出来。”
一份对中国地方炼厂管理人士的调查显示,2016年中国地方炼厂的原油进口量可能至少为110万桶/天。行业研究机构安迅思更称,2016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预计将达到740万桶/天,超过美国的726万桶/天。
一场消耗战
“中国需求”固然重要,却并非当前国际原油市场乱局的“解药”,依靠“中国需求”撑起原油交易更非长久之计。高健强调,世界产油大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妥协才是正道,可惜在利益驱使下,理想的结局至今很难看到。
2月,包括沙特、俄罗斯、卡塔尔和委内瑞拉在内的世界主要产油国家曾向市场交出了一份石油冻结协议,承诺各自将石油产量限定在1月的生产水平上。尽管外界对协议的实际效用并不看好,毕竟多数产油大国石油生产都在1月达到了历史峰值,选择此时进行冻结对解决原油市场供应过剩问题毫无意义,可考虑到“冻结”至少比“无作为”要好得多,至少意味着产油大国开始正视原油供应过剩的问题,并就此开始期待预定3月18日和3月20日举行的拉美石油部长会议和产油国会议。
结果最新消息显示,3月18日拉美区域石油部长会议因“部长议程太忙”而取消,原定3月20日在俄罗斯召开的产油国会议或也面临“流产”。
高健认为,一系列表现都可以看出,世界主要产油大国均没有“减产”的意愿,为了保住自身对全球原油市场份额的占有,以沙特为首的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俄罗斯和美国三大主要力量正将全球原油市场拖入一场消耗战之中,导致几大原油输出国互不相让的根本因素在于,三者市场份额占有和实力过于相近,因此要想根本解决当前原油市场乱局,必须打破现阶段的三足鼎立局面,让国际原油市场势力划分回归“非均等”状态下的再平衡。
高健进一步强调,上述再平衡状态的实现,需要三方中某一方的“示弱”,比如美国页岩油产业的崩盘,或是部分中小产油国因石油出口收入过低导致政局动荡,进而选择调整原油出口政策,抑或是沙特等产油大国终于无法承受石油出口收入下降带来的财政赤字压力等。
(责任编辑:df150)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