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国经济可实现6.5%以上增长 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引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认为,自2010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持续下滑,主要是由外部性、周期性因素引起的,只要中国在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理清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即使外部需求不足,每年保持6.5%以上的增长目标仍可实现。
3月20日举办的“2016中国宏观经济(上海)论坛”上,林毅夫说,目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经济规模在14%~15%,如果每年保持6.5%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全世界的增长贡献就是1个百分点,考虑到现在世界经济的增长是3个百分点,所以中国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林毅夫认为当前经济下滑既有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外部性、周期性的问题。
“这个其实并不难证明,因为在同一段时间里面,跟我们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的其它新兴市场经济体也下滑,而且下滑的幅度比我们大。”林毅夫说,即便是高收入高表现的经济体,比如新加坡、台湾、韩国等,也在2010年以后出现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因此,必然有外部性的因素和周期性的因素。
而在世界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如何在“十三五”期间达到6.5%以上的增长目标?
林毅夫说,出口的增长的放缓是不可抗的,所以更多的必须靠内需。而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结构性改革,林毅夫表示,如果把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想清楚的话,自己认为有不少机会。
林毅夫说,过去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原因是投资比重太高,消费比重太低,所以不可持续,但这并不完全正确,中国依然需要适度保持总需求增长的情况下,进行结构性改革。
而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目前依然有很多好的投资机会。比如现在有不少产业是产能过剩的,但这些产业都在中低端,可以向中高端升级;比如基础设施还有很多瓶颈,尤其是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比如城镇化,到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要达到60%,平均每年城镇化要增加0.8个百分点,这都是“补短板”的投资,能够提高生产力的结构性改革。
但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钱从何来?
林毅夫表示,目前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加起来的负债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不到,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所普遍达到的100%的数字。
而且,中国采用积极财政政策是用来“补短板”的。不管是城镇化、安居工程或者是基础设施,这方面的投资都会形成有效资产。在这种状况下,林毅夫说,政府的财政赤字是可以超过3%的。再加上中国还有较高的民间储蓄,“把这些有利的条件用起来,这也就是潜力足,我们回旋的空间大。”
林毅夫说,这些投资是“补短板”的投资,会提高生产率,同时也会增加就业,增加家庭收入,进而增加消费。
“投资和消费都增加了,即使在外部需求不足的状况下,我相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保持每年6.5%以上的增长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林毅夫说,进而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翻一番的目标也就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df302)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