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国内

或存五大制约因素 PPP模式白皮书发布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7月22日,国内第一本关注PPP行业的白皮书《2015·PPP模式及城市化产业发展白皮书》在浙江杭州正式对外发布,白皮书通过大量数据研究和案例分析,从起源与发展、政策与项目、目的与难点等方面对PPP模式进行了全方位剖析,并提出了包括社会资本收益银行信贷等在内的多个制约PPP项目的问题。这本白皮书也是由国内民营资本界PPP模式的领跑者“金诚集团”调研汇总发布。

  目前,PPP项目正在各地火热的推广,但是签约率一直不高,有民间机构调研显示,PPP项目的实际签约率不足20%,PPP项目推广的速度有可能跟不上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

  白皮书提到,影响PPP发展的多个制约因素:在政府层面,财政部和发改委文件的具体执行层面存在一些不一致之处。如财政部明确规定,“本级政府所属融资平台及其他控股国有企业”不得成为PPP项目实施单位主体,而发改委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白皮书认为,“两部委意见不尽相同,自然会引伸出不同标准的监管要求,这些情况难免引起PPP项目合作双方的困惑,增加不必要的摩擦成本。”

  地方政府信誉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制约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重要因素。白皮书称,根据调研的一些民营上市企业选择PPP项目筛选标准明确包含地域标准和地方政府行政级别标准,“这就形成一个悖论:民企规避部分急需资金的地方政府而偏好于信誉较好的、财力较为雄厚的地方政府,无形中提升了优质地方政府在PPP项目谈判中的话语权,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压低PPP项目的收益率,降低PPP项目对社会的吸引力。”

  白皮书同时还提到,基建投资项目引入PPP模式后,商业银行利益存在被侵害的可能性,但商业银行对此未提出异议,而地方政府尚未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

  另外,社会资本要求PPP项目收益率不低于10%,地方政府通过PPP项目融资成本不低于8%,远高于城投债或银行贷款利率。白皮书认为,相较于城投债融资,PPP项目并不能缓解地方政府资金压力起到的明显作用。

  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态不同,基于财力或负债率不同,各地对PPP模式的诉求有所不同。债务负担过重、地方财政吃紧是部分地区推动PPP模式的重要原因,白皮书通研发现,像某东部沿海城市由于财力雄厚,债务负担较轻,该市引入PPP模式时更看重项目运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诉求不同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推广PPP模式的态度会有所不同。

  白皮书同时从政府、社会资本以及PPP项目本身等特点多角度分析落地难的原因。在社会资本方面,PPP项目自2014年才引起高度重视,企业需要真正了解其运作模式,但很多社会资本未作好准备;另外,PPP模式对社会资本要求的特别高,很多社会资本并未作好这方面的准备。

  另外,PPP在谈判周期、项目收益、房地产暴利因素、PPP融资成本、项目土地障碍等因素,这些均是制约PPP落地的原因。

  金诚集团董事局主席韦杰表示,金诚“全生态城市化运营商”采用“金诚+地方政府+X(产业合作伙伴)模式”,通过公私合营的资本化运作方式,一方面承担当地城市基础项目如轨道交通、产业园区、保障房等的投资和建设;另一方面则利用金诚本身强大的产业平台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全方位打通战略纵深,更好地协调资源在全周期的分配,为城市引入核心产业资源,盘活城市发展,避免“空心化”,从而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PPP)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孙洁表示:“PPP模式的推广正契合了当下经济形势下稳增长的要义,其核心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共担风险、分享收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