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国内

未雨绸缪还是被动改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4-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机大对决又将掀起风暴。5月23日起,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除了对弈中国“棋王”柯洁,更将同时挑战多位中国顶尖棋手。

  如果你还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答答题、下下棋的玩伴,那就大错特错了:阿里的人工智能正准备担任“实习医生”;京东人工智能客服JIMI正在为数亿消费者24小时服务……

  今年3月5日,人工智能首次被列入工作报告。4月9日,工信部副部长刘利华在“CITE2017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教育、汽车智能客服等人工智能领域初步形成了从技术到产业再到应用的完整布局。

  中科院副院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谭铁牛院士曾在公开场合提到,今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650亿美元,到2018年预计超过2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成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大学院教授、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主任张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技术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必然要依托之前的很多科技,产业的发展也是融合性的,涉及许多应用领域,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中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在战略和战术上有较高水平的应用能力。

  拥有可供机器学习的海量大数据和样本,这种先天优势让百度在人工智能知识产权方面走在国内同行前头。

  今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百度已经在国内外市场开展了专利布局。

  在人工智能领域,百度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公开的中国专利申请超过2000件、国外专利申请数百件,技术内容涉及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用户画像、自动驾驶、云计算等。

  这些专利的布局对百度抢占技术制高点及规划技术发展发挥重大作用。据百度2016年财报,凭借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渗透和发力,百度移动端搜索、百度金融、百度O2O等现行业务均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百度人工智能目前已经全面渗透各项业务,为推动百度业务高速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而且可以预期的是百度还会持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百度公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专利事务部高级总监表示。

  乌镇智库发布的《乌镇指数: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6》显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美国、中国、日本位列前三甲,专利申请数量总和占到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73.85%。自2001年,我国每年新增人工智能专利数增幅较大,申请数、授权数增长了40倍左右,共计15745项,位列全球第二,而且自2012年开始,我国的专利申请数及专利授权数超越美国。

  从我国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专利申请发展趋势来看,2011年之后,我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出现显著性增长,布局重点放在了智能机器人与计算机视觉领域。

  从全球人工智能部分细分领域历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趋势来看,机器人、计算机视觉作为应用性较强的技术,专利申请的增长幅度更快。同时,基于二者技术的高度相关性,机器人、计算机视觉的专利申请数量发展趋势呈现高度近似。

  “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很多超越了传统,要垄断这些技术的应用,在专利上可能会以基础专利、功能专利、商业模式专利、系统软件专利、标准必要专利等表现出来,这些专利的垄断性很强,会引导和控制后续的许多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张平说。

  “我的研究显示,以语音识别(SR)为例,全球SR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在2008年达到顶峰;SR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诉讼则在2010年后开始井喷,这意味着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快速发展。”4月9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2017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原伯克利大学中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大学访问教授吴霁虹在发言中表示,在全球顶尖的产业专家和投资机构看来,专利和专利诉讼的数量才是判断产业是否爆发的两个最重要指标,“专利和专利诉讼的爆发意味着人们可以靠技术赚钱,意味着技术进入了商业化应用阶段”。

  虽然我国人工智能商业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从仅有的公开报道的专利诉讼案件中,业内外已闻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竞争的硝烟。

  这当中最典型的案件之一,是“小i机器人”与苹果之间持续多年的“纠缠”。相关人士表示,像小i机器人和苹果Siri这样的专利之争并非个例,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势头迅猛,未来或许有更多的企业专利侵权诉讼的泥淖。

  “人工智能技术严重依赖于拥有大量专利的传统ICT技术领域,这些专利都处于非常活跃的时期。当人工智能产业化的时候一定会有大量的专利纠纷,这是知识产权制度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必然,越到应用阶段知识产权纠纷会越多。”张平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目前人工智能面临的法律问题非常广泛,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伦理标准、隐私、产品责任与安全、数据跨境传输、消费者权益等。”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例说,在著作权上,机器创作已经成为现实,机器人作家、画家、诗人、记者等完成的作品其署名权的归属及财产权的行使引发讨论,甚至有些国家已经在法律上承认了机器人作者。

  “一旦承认了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其法律责任承担也会引发变革。”张平解释说,不同于传统技术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往往是多个主体的共同行为才能构成,间接侵权责任更多适用是否会影响创新和公平竞争?技术中立原则是否可以提供更多的侵权免责?或者给技术平台提供者以更加严格的审查义务?这些都应当结合产业发展做出相适应的法律调整。

  “法律制度是为技术和产业发展服务的,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如果能够跟进甚或领先国际水平,我们应该是这一领域规则的制定者和引领者,也希望国家的决策者不仅应当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应当提前研究人工智能立法。”张平告诉记者,2013年,大学院互联网法律中心开始设立专门研究小组,跟进国际机器人法的研究,2016年,联合中国科学技术会成立了“人工智能法专业委员会”,并组织召开了人工智能法国际论坛。“中心一直有一个团队在做专门研究,希望我国在人工智能法律规制上改变之前在制度建设上的被动性。”张平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