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惩“懒”治“庸”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对今年国务院督查中发现的不作为行为核查问责情况的汇报,在前期第一批已有7个省对59名干部问责的基础上,针对资金沉淀、项目拖期、土地闲置、棚改迟缓等不作为问题,截至8月底,分别收回中央和地方存量资金109亿和2966亿元,处置闲置土地31.25万亩,近期还有20多个省(区、市)将依法依规对包括厅局级在内的200多名干部问责处理。
李克强在会上明确提出:“必须问责到人,打到痛处,采取有效措施,不护短不遮丑。”他还说,下一步,国务院督查结果要和“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相衔接。“这个”能下“,不是指贪污犯罪,说白了就是不作为、不会作为的,就不要占这个位子,耽误党和国家的事业。要让会作为的上来。”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上对这种局面有三种原因分析:一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和“三期叠加”让增速很自然地放缓;二是国际经济环境欠佳,外需走弱及竞争增多让国内出口导向的企业开工不足,扩大内需也不轻松;三是相当一批政府官员知难而退、不肯作为,懒政惰政让发展的机会和资源白白浪费。
前两个因素需要时间逐步消化,尤其是外需方面并不由我们掌控,最能立竿见影的就是督促地方官员有所作为。一般来说,为官不为有两点考虑:一方面,地方提振经济确实不容易做好,尤其是区域经济竞争加剧,招商引资手头的好牌不够用,老办法、老套路不容易奏效,还有一些是本领跟不上新形势;另一方面,官员动力不足,比如工资收入不算高,灰色待遇受限制,钱权交易风险高,干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坚决不干吃力不讨好的活。
这算是当前官场生态比较典型的毛病,干错事、干坏事很容易被问责追责,但不干事却不容易被抓到把柄。有些人在机关单位待久了,总会找到一些油滑的办法“偷工减料”,优化自己劳作的“性价比”。中国经济此时正需要企业用力、政府帮忙才能度过时艰,很多企业经营者是拼了命,但是一些官员则未必全身心投入。正因为如此,总理才反复批评懒政惰政,多措并举惩“懒”治“庸”。
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消息看来,针对存在问题奖惩分明,就是要奖优罚懒,李克强正拿出两只手来治理不作为的问题:一只手抓住“钱袋子”,那就是把“沉睡的资金”收回,用到该用的地方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只手抓住“官帽子”,不作为的干部,该问责的要问责,该“挪位子”的要“挪位子”,该摘“官帽”也要摘帽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惩“懒”治“庸”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这个手段,除了李克强的“两手抓”,还会把查出的问题和整改进展明确向社会公布,让老百姓来监督政策落实,让不作为的官员如坐针毡,让有所作为的官员如沐春风。
中国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当前经济下行遇到的困难,保证经济运行平稳,现在最重要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勤勉努力,主动破解改革和发展难题,确保完成全年主要目标任务。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