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专家详解非税收入为何增近三成
按照财政部此前公开发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8.4%,其中非税收入增长28.9%,超出税收增长率24个百分点。对于非税收入的大幅增长,专家认为需要全面客观认识。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对记者表示,非税收入大幅增长首先是因为非税收入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
白景明解释称,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非税收入包括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捐赠收入、其它收入等7大类。但随着《预算法》的实施,为落实《预算法》中政府性基金预算要与一般公共预算相衔接的要求,2015年有11项政府性基金转到一般公共预算,这11项基金包括地方教育附加、文化建设事业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水利建设基金等,其中部分基金收入额数百、上千亿。如地方教育附加收入、水利建设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文化建设事业费等。正是这些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为一般公共预算中的非税收入带来了数千亿增量。
白景明表示,这是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高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如果剔除这一因素,传统的非税收入的同口径增长率仅为10.6%。
其次,白景明称,非税收入势态还受多种客观因素约束,恰恰是这些客观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非税收入高增长。
白景明分析称,一般公共非税收入相关决定因素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动直接导致非税收入增长。比如排污费收入是与排污量挂钩的,2015年尽管单位GDP排污量减少,但近5万亿的GDP增量还是使排污量增加了,排污费收入自然随之增加。再如罚没收入中的交通罚款,这项收入多少是与机动车保有量挂钩的。我国当前机动车保有量从过去的几千万台增长到上亿台,而违章行为数量与机动车保有量呈正比关系,罚款收入肯定会相应增加。又如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已达4000亿左右。其主要成因就是每年数万亿的GDP增量是以资源的有偿使用规模快速扩张为支撑的。
白景明表示,基于上述两点分析,一般公共预算中的非税收入增长是客观因素所使然,绝非乱收费所引致。而且这些非税收入的正常增长对保民生具有积极作用,非税收入中的部分资金专项用于固定民生领域,比如排污费专项用于环境治理。
去年全国非税收入中,中央非税收入同口径增长高达50.3%,远高于地方非税收入增速。财政部解释称,这主要是部分金融机构及中央企业上缴利润增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高到30%,近些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不断提高,有专家预计,去年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有望接近20%。
为了防止地方在经济放缓时期为增加收入“乱收费”,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部署2016年财政工作时强调,进一步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坚决不收“过头税”,给企业和市场主体留有更多可用资金。
白景明说,目前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非税收入已统一纳入国库集中收付体系来管理,做到了收支两条线,这斩断了非税收入增长与部门利益扩张的联系,把乱收费动机关在了制度的笼子里。
本报记者了解到,我国一直在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2015年,中央政府层级又累计取消、停征、减免了10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降低了17项收费标准。地方政府层级共计取消、停征了34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了7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这些改革措施直接减轻企业负担数百亿。
另一方面,中央又从政务信息公开角度规范政府收费行为,出台文件要求所有政府收费必须向社会明示收费的名称、标准、范围、文件依据等,否则,企业有权拒交。这为企业抵制乱收费提供了制度依据。这些改革极大地压低了政府收费收入增长的制度空间,起到了降低收费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的作用,使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不足4%,占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仅为千分之四左右,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比重不足6%。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