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普通家庭养育两个孩子负担很重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 “全面二孩”时代:需要建立儿童福利制度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来完善中国的人口发展战略。这无疑是对实施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国策”的一个“革命性”的转变。对此,中国社会作出了热烈的反应,举国上下都对2016年1月1日正式落地的“全面二孩”政策寄予了莫大的期望。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各方对放开二胎政策和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关注也颇多,因此,我们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研究员。
《21世纪》:放开二胎后,生肖选择对出生人口是否有影响?
唐钧:新春伊始,据说是因为在“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的这一特殊时点上,应运而生的恰恰是国人偏爱的“猴宝宝”,于是在媒体上就展开了一轮关于2016年“二胎生育高峰年”的热炒。不过,媒体关注的热点起初都集中在“部分大医院产科已出现建档难”,“产科门诊和病房里的孕产妇同比翻番”这一类“软广告”意味甚浓的信息上。
恰好在网上找到一份资料,其中有建国以来历年出生人口的统计数据。从1949年建国至今,我们已经度过了5个“羊年”与“猴年”。这就是1955年和1956年、1967年和1968年、1979年和1980年、1991年和1992年、2003年和2004年。若比较一下各年的出生人口,其实“羊年”比“猴年”生得多的有4 次,这就是1955年(1861万人)和1956年(1736万人)、1979年(1892万人)和1980年(1839万人)、1991年(2008万人)和1992年(1875万人),2003年(1599万人)和2004年(1593万人)。其中的前3次,即5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的那3次,“羊年”的出生人口明显比“猴年”多出许多,分别为125万人、53万人和133万人。只有最近的那一次,“羊年”和“猴年”出生人口的数量差得不多,前者仅比后者多出6万人。“猴年”比“羊年”出生人口多的,只有1967年(2174万人)和1968年(2772万人),“猴年”比“羊年”多生了598万人,似乎多得有点邪乎。
以上的分析比较至少说明了一点:在前一个甲子60年的5轮生肖轮转中,历年出生人口的统计数据似乎并不支持“猴年是生育大年”的说法,因媒体推波助澜如今流传深广的“嫌弃羊娃娃,偏好猴宝宝”的“传统习俗”是否存在,其实值得怀疑。
再看一下最近一轮生肖轮转中各年的出生人口:2003年(羊年),1599万人;2004年(猴年),1593万人;2005年(鸡年),1617万人;2006年,(狗年)1584万人;2007年(猪年),1594万人;2008年(鼠年),1608万人;2009年(牛年),1615万人;2010年(虎年),1574万人;2011年(兔年),1604万人;2012年(龙年),1635万人;2013年(蛇年),1640万人;2014(马年)年,1687万人;2015年(羊年),1655万人。
从2003年——羊年到2014年——马年,其实前9年的出生人口数量都是十分稳定的。最低的是2010年——虎年,1574万人;最高的是2008年——鼠年,1608万人。相差不过34万人,约占出生人口总数的2%,最高限与最低限之间只相差0.05个百分点。到2012年——龙年,出生人口开始进入一个增长的高峰期,到2014年——马年,达到峰值,较前9年中的最低值,增加了113万人,增幅达7.18%。但是,当进入下一轮生肖轮转时,2015年——羊年,却又下降了32万人,跌幅是1.90%。
根据以上相关数据分析,2016年——猴年的出生人口确有可能再次增加,但很难设想会是“爆发式增长”。平心而论,出生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除了“全面二孩”的政策利好之外,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背景。但根据历史的经验,似乎生肖选择并非是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平心而论,从目前可以搜集到的数据来分析,对“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前景只能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