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3》票房造假3200万元 20家院线受通报批评
3月18日,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下发的一张处理意见,揭开了《叶问3》票房造假的“遮羞布”:《叶问3》涉及3200万元虚假票房,而这一次,从发行方、电影院到电商,都被亮了红牌。
但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处罚力度太轻。“除了勒令发行方停业1个月外,剩下的处罚只是严重警告、谈话、通报批评,没有实际意义。”
对此,保利影业公共事业部总监刘建峰告诉记者,由于相关的制度缺失,管理部门也没有职权部门的处罚权利,只能是通过行政制裁,以警告和引导为主。
此外,也有分析师认为,《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发展至今,已经很难单纯地从行业规范的层面去衡量了,其背后诸多的金融项目,仍处于无序的野蛮增长时期,同样令人担忧。
《叶问3》票房造假被证实
自3月4日《叶问3》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买票房、幽灵票等幕后手段也被业内人士逐一揭开。“他们手法太拙劣,当电影人都是傻子呢?”一位从事发行工作的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吐槽称,稍微有点经验的人都能看得出其中蹊跷。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偷票房”并不新鲜,以往也曾有过片方偷的明目张胆。但是,《叶问3》“流年不利”,上映时正逢“两会”期间,迎头又撞上了广电总局电影局位打击偷票房开展的“百日专项治理活动”。
事实上,随着舆论甚嚣尘上,《叶问3》票房造假的事情,也惊动了广电总局。官方介入调查时,《证券日报》记者就曾报道,广电总局电影局分别约谈了《叶问3》发行方及相关机构,还通过全国电影票务综合管理系统和有关省级电影主管部门对存疑场次进行了核查。
3月18日,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下发的一张处理意见,将沸沸扬扬了半个多月的《叶问3》票房造假传闻盖棺定论。公开资料显示,该片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同时,该片总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购票房,发行方认可的金额为5600万元。
而官方的处理意见表示,将对该片相关责任方做出四项处理:一、暂停该片发行方大银幕(北京)发行公司新电影的发行业务,为期1个月;二、对参与不实排场、情节较严重的73家影院提出严重警告,由所在地电影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诫勉谈话,名单在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网站曝光;三、对73家影院所属20家院线公司,通过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网站进行通报批评;四、对虚假场次出票相对集中的三家电商提出严重警告,由电影局诫勉谈话。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首起官方查证后,公开通报详细作假数目的案例,而全国电影市场专项治理办公室也凭借“快稳准”的风格,赢得了业内的广泛认可。
暴露法律制度缺失
然而,虽然处罚决定已经下达,但更值得深思的是,电影行业规则亟待改善,相关法律制度仍存在缺失。
“我个人认为,处罚结果太轻,这就像是花大价钱调查,成功抓出小偷后,让他偷的钱退回来一个月,并‘严肃批评’。况且,有关部门去谈话劝勉真的管用么?”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处罚力度不到位,行业内任意一方的违规成本都十分低廉,终将使得劣币驱除良币。
对此,刘建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这是官方首次对票房造假事件发声,所以从整合电影市场内部秩序的角度出发,还是以警告为主,也表达了管理部门对该类事件的一种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完善的法规,专项治理办公室也无法像其他职权部门那样,进行罚款、冻结资产等类似处罚,所以只能是通过行政制裁,勒发行方令暂时停业,或者是以警告引导舆论导向。
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快鹿集团此前针对《叶问3》发行的诸多P2P项目,最后会不会仍要消费者买单?
对此,记者于3月20日致电了快鹿集团董事兼新闻发言人胡伟伟,但对方始终没有接电话。在此前的接触中,胡伟伟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叶问3》陷入票房造假风波,是由于有同行不正当竞争,暗箱操作,“与该片相关的P2P项目,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而事实上,胡伟伟也向记者证实,快鹿集团的确签署过《叶问3》票房的对赌协议。虽然她不愿吐露具体价格,但是按照当前市场情况来看,承诺恐怕即将落空。
对此,刘建峰认为,如果票房未达到对赌约定,一定会对投资者造成不良影响。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