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唯独上调中国2016增长预期
[较之今年1月的预期,IMF分别下调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0.2个和0.1个百分点至1.9%和2.0%。但IMF上调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经济增速预期,分别各上调0.2个百分点至6.5%和6.2%。]
北京时间4月12日晚9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WEO,下称“报告”),较之今年1月的预期,IMF分别下调2016年和2017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0.2个和0.1个百分点至1.9%和2.0%。
值得注意的是,IMF上调了中国2016年和2017年的经济增速预期,分别各上调0.2个百分点至6.5%和6.2%。就2016年而言,中国是唯独一个被上调的国家。在两大评级机构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展望后,此举无疑为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注入强心针。
此前,IMF总裁拉加德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央行在维稳汇率、加强国际市场信心方面有所进步,“中国改革的原则就是——全面开放、缩窄差距、发扬创新和创业精神。”她也相信,只要结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就能够取得成功。
中国服务业增长弥补制造业放缓
对于此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的理由,IMF指出,中国经济增速较此前的预期更为强劲,反映了中国国内需求仍具韧性,尤其是消费,强劲的服务业增长抵消了近期制造业活动的乏力态势,这也反映了政策刺激的效力。
报告称,由于产能过剩情况仍然存在,中国工业部门仍将进一步走弱,尤其是房地产和相关上游企业以及制造业。不过,在中国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的同时,强劲的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再平衡的支撑。总体而言,收入增速上升、劳动力市场强劲、支持消费的结构性改革都将在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再平衡。
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的好转也支撑了IMF的这一决策。
4月8日,中国央行公布3月份我国外汇储备达到3.21万亿美元,结束了4个月的负增长,实现了去年10月以来的首次月度上升。这与近期美元走弱、人民币贬值预期减弱直接相关。
此前,拉加德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央行在对外沟通中的角色非常关键。她表示,去年8月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影响了本国资本市场,也对其他国家的股市带来影响,但是因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有效沟通,使得这一波动得到了稳定。
此外,4月11日,统计局公布3月通胀数据,和之前市场普遍预期CPI将在食品价格推动下继续上行不同的是,CPI同比增速和上月持平于2.3%。食品价格上涨同比增速虽然加快至7.6%;3月PPI同比增速延续年初以来降幅持续收窄的趋势,同比下降4.6%,比上个月改善了0.6个百分点。特别值得关注的是PPI环比在经历了两年多(2014年1月份以来)连续负增长之后首次转正。
IMF建议中国坚决贯彻改革
在IMF看来,中国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推动改革的决心。
近期,IMF第一副总裁利普顿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中国应该尽己所能,推动可持续的增长模式,通过推进改革实现经济再平衡,增加家庭收入和支出,实现新的增长模型。长期而言,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这样市场波动也会减弱。”
对于此前全球市场对中国的悲观情绪,利普顿也表示:“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改革力度不够强劲,届时政府可能会希望推动货币贬值来支撑增长。但中国官方的表述是,经济增长仍在持续,虽然慢于以往,且改革始终在稳步推进。中国仍存在经常账户顺差,出口市场仍然庞大,汇率没有与基本面脱轨,中国官员希望在公开场合将上述观点与市场沟通。”
“当前,市场和中国的真实情况存在脱节。周小川行长也表示将维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稳定,人民币没有大幅贬值的基础。他也在多个场合表明,人民币将参考一篮子货币而不是紧盯住美元。”利普顿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穆迪和标普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惠誉维持对中国“A+”的评级,展望“稳定”。穆迪和标普下调的理由大致为,预计中国经济再平衡可能比预计更慢。可见,IMF对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的上调以及对改革的建议无疑是“及时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也从三大评级机构内部人士以及部分投资机构、国际组织人士处获悉,鉴于改革面临艰巨挑战,中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失衡而实施改革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不过中国的财政和外汇储备依然庞大,使政府有时间落实部分改革措施,并逐渐解决经济失衡问题,这也支持三大机构维持原来评级不变。
全球潜在风险上升
尽管IMF对中国前景更为乐观,但全球经济增速的前景似乎并没那么可观。
报告指出,全球经济继续复苏,但复苏步伐一直缓慢且日益脆弱。上一期《世界经济展望》发布后几个月里,全球资产市场波动再度加剧,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有所减弱,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继续面临增长阻力。此外,几种非经济因素的压力也对经济活动造成威胁。
“这些发展变化不仅使我们进一步普遍下调了2016年和2017年经济增长的基线预测,而且还显示,可能出现的非基线结果同时已变得更为不利,而且更有可能发生。”报告称。
具体而言有哪些风险?报告称,从纯经济角度看,重要的风险包括金融动荡再次出现,通过自我强化的负面反馈回路形式,损害信心和需求。尽管资产价格最近有所反弹,但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金融条件自2014年年中以来不断趋紧。
然而,在发达经济体之外的其他国家,金融条件收紧的幅度更大。新兴市场的净资本外流增加,可能导致这些经济体的货币进一步贬值,最终引发负面资产负债表效应。市场认为,这些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有限,加剧了最近的悲观主义情绪。
IMF指出,按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它正在经历一个重要但复杂的转型过程,力求转向基于消费和服务的更可持续增长。最终,这一过程将使中国和世界都受益。但鉴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转型过程中的起伏将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特别是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
另一个威胁是,持续低增长有“伤疤”效应,本身就会降低潜在产出,进而削弱消费和投资。未来经济前景的连续恶化带来这样一种风险,即世界经济增长失速,陷入普遍长期停滞。
除此之外,还存在来自政治、地缘政治或自然情况的压力。在美国和欧洲,政治讨论重心日益转向国内。原因很复杂,但显然反映了收入不平等的加剧以及结构性变化,其中一些问题与全球化有关,全球化被认为惠及经济精英而未顾及其他人。对恐怖主义的担忧也起了作用。结果可能是转而实施更强的国家主义政策,包括保护主义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计划于6月举行的欧盟成员国地位公投已经对投资者造成了不确定性;“英国退欧”会干扰现有贸易关系,从而可能带来严重的地区性和全球性破坏影响。大规模难民特别是中东难民涌入欧洲,加剧了欧洲的政治压力。当然,难民潮的相当大一部分起源于暴力极端主义或宗派冲突,这些因素给本国造成灾难,也威胁到邻国。
除了这些风险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在贸易条件急剧恶化的大宗商品出口国,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依然疲软。中国经济的再平衡过程导致世界投资增长明显下降,另外,全球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普遍上升,这也是一个因素。投资需求疲软进而导致国际贸易增长减缓,因为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