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国内

违约最可怕的是什么?小心这个“恶性循环”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文作者为海通债券分析师姜超、周霞、朱征星等,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授权华尔街见闻发表,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摘要:

  海通证券姜超称,信用违约频发将推升信用利差,降低银行和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企业融资成本易升难降。违约风险增大将推高企业借新还旧的成本,或导致再融资受阻,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债券类融资大幅萎缩,或使经济复苏进程夭折,形成“违约风险增大-再融资受阻-经济回落-违约风险进一步增大”的恶性循环。

  1. 违约速度加快,多数悬而未决

  2014年3月超日债违约打开了债券违约的潘多拉魔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主要债券品种中(包括短融、超短融、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定向工具等,未包括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债等),已有25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16个发行人,其中2016年以来已有11只债券违约,违约速度明显加快。

  违约品种已经涵盖了包括超短融在内的所有债券品种,违约主体从民企扩散至央企,再到地方国企,各类型企业均已沦陷。违约主体均是产业债发行人,城投债尚未发生实质性违约,城投成为债市刚兑打破进程中仅存的信仰。

  从违约后处置情况来看,25只违约债券中仅有8只完成了兑付,其余17只至今仍悬而未决。违约后完成兑付的绝大多数是民企发行人,通过资产重组、争取银行流动性支持等途径兑付了债券。而违约的地方国企、央企等大多已经连年亏损,积重难返,政府支持力度下降,且债务重组需经层层上报,协调难度较大,重组进展较慢,拖累债券兑付。

  2. 潜在违约规模仍大,产能过剩行业承压

  中低评级债券到期量大,债券违约常态化。中低评级债券到期偿还量从2015年第4季度开始大幅上升,而也正是自那时起,山水水泥等一系列违约事件不断冲击市场神经。中低评级债券到期量仍处于上升趋势,并将于2016年第3季度达到高峰。随着去产能的推进和低评级债券的大量到期,预计会有更多违约事件浮出水面,违约将呈常态化。

  对存续债券按照债务负担、盈利性、短期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简单筛选的结果显示,风险较高的债券仍有近500只,总额近7000亿,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化工、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资产负债率高于60%,2014年和2015年前三季度连续亏损,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低于50%)

  3. 流动性风险共振,一二级市场双杀

  信用违约除了引发信用风险,还将提升流动性风险。一方面,相关债券若暂停交易则类似于股灾期间的停牌,投资组合中若有暂停交易的债券,在面临赎回或到期的时候将无法及时回收流动性,遑论通过卖出相关债券进行止损;另一方面,信用风险上升将加剧市场恐慌情绪,降低投资者风险偏好,即使违约风险不高的债券流动性也将大幅下降,低资质债券将首当其冲。

  此外,违约风险升温还将冲击债券一级发行市场。山水和铁物资事件后均有大量债券取消发行,据不完全统计,山水水泥违约后的两周内,至少有43家公司取消公开债券的发行,金额约460亿,而铁物资事件后的一周内,便有59家公司取消或推迟债券发行计划,涉及总额约480亿。发行人取消债券发行,一方面是由于债券发行利率上升,发行人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推迟发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投资者变得谨慎(尤其是对于低资质发行人),债券需求骤然下降。

  4. 高杠杆虚增需求,解杠杆放大风险

  债券收益率低位,机构普遍通过加杠杆增厚收益。债市整体杠杆水平自13年以来趋势性上行。微观来看,我们在3月底进行的海通第24期一致预期调查中对受访者所在机构或团队的杠杆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账户平均杠杆在1.43倍,41%的受访者杠杆在1-1.5倍,杠杆在3倍以上的仅约4%。分机构来看,券商加杠杆较为普遍,仅9%的受访者无杠杆,平均杠杆水平在2倍;基金、城商/农商行杠杆水平也较高,而保险、信托、五大行/政策行杠杆较低。

  在资金利率预期稳定而债券利率下行的过程中,加杠杆是获取超额回报的利器,但一旦违约风险上升,去杠杆将导致虚增的需求迅速下降,正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违约风险上升将引发质押率下调或质押资格丧失、估值风险上升、流动性下降,机构被迫解杠杆,虚胖的需求被打回原形,拥挤抛售下流动性风险和债市调整风险均将被进一步放大。

  5. 信用利差显著走高,低评级冲击更大

  受铁物资事件影响,在基准利率大幅反弹背景下,信用债调整更为剧烈,上周中高评级信用债信用利差上行约10BP,低评级跌幅更大,利差上行约20BP。但除部分AA-品种外,多数信用债信用利差仍位于历史中位数以下,与其承担的信用风险极不匹配,随着违约潮持续,信用利差仍有较大上行空间。

  6. 社融成本难降,借新还旧受阻,警惕风险传染

  一方面,信用违约频发将推升信用利差,降低银行和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将导致企业融资成本易升难降。在过去两年内,虽然企业信用状况逐渐变差,但受益于货币宽松,信用利差仍不断压缩,但当前面临的环境是货币宽松程度边际下降,在违约风险增大的情况下,信用利差有趋势性上行的压力。而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成本可分解为基准利率和信用利差,信用利差扩大将致企业融资成本易升难降,尤其是对于那些信用基本面较差的企业而言。

  另一方面,债券违约将影响企业借新还旧,导致再融资成本提高甚至再融资停滞,严重情况下将大幅影响社融中的债券融资。违约风险增大将推高企业借新还旧的成本,在恐慌情绪蔓延的情况下(如山水违约、铁物资公告债务重组)还可能导致再融资受阻,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债券类融资大幅萎缩,而今年以来企业债券是社会融资增量的主要来源,债券融资的大幅回落或使得经济复苏进程夭折,从而进一步增大违约风险,形成“违约风险增大-再融资受阻-经济回落-违约风险进一步增大”的恶性循环。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