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银行远程开户"连环扣"
新年的第一周,个人消费信贷领域重磅消息不断。在李克强总理到访微众银行之后,一度被零售银行视为技术禁区的远程开立个人结算账户有望放开。这让很多站在电子商务浪潮门口跃跃欲试的银行感到欢欣鼓舞,因为这个技术环节的打通,意味着商业银行个人网络消费信贷将迎来极大的发展空间。
正因为想象空间如此巨大,远程开户消息传出后,央行前一天发出8张征信牌照的消息瞬间被舆论淹没。即便是有心的读者可能也只是知道,这8张征信牌照将市面上主流的电商客户信息数据库与央行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关联在了一起。但很少人能够明白,远程开户和新的征信牌照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来做个假设。假如央行没有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银行现有的零售消费信贷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可以想见的是,假如没有征信系统的支持,即便客户拿着身份证去银行实名申领信用卡或者办理贷款,违约记录在银行之间将无法相互查询,或者成本很高。换句话说,银行和个人客户之间将面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鸿沟,个人的违约成本非常小,银行的管理成本非常高。
这显然是一种畸形的业态,也正是央行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所以,实名开立个人结算账户,从技术上来讲是将个人信息与央行征信系统数据库一一对应的过程,以方便银行实施风险管理,并维护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正常运转。
在这个过程中,关键问题其实并非面签。因为如果技术手段能够做到将个人信息与征信系统数据库一一对应,那从银行的风险管理角度和央行的金融稳定角度看,实际的效果没有太大区别。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在技术手段将个人信息和征信系统连上之后,如果数据库中一片空白怎么办?
笔者以为,这才是横亘在远程开户问题上最大的技术考虑。从业界呼吁监管放开面签的指向可以清晰看出,银行觊觎的实际是急剧膨胀的电子商务和网络消费信贷市场。但不幸的是,这块市场的个人信息数据库与央行的征信系统之间,迄今为止并无交集。
在这种状况下,商业银行要想有效开拓市场就只能依赖第三方数据库,这也是为什么中信银行虚拟信用卡必须与阿里等电商巨头展开合作的原因所在。但这种合作从监管的角度出发无疑会存在比较大的成本问题。首当其冲的考虑,是数据提供方本身也是网络授信业务的直接获益方,在有利益冲突的状况下,谁来保证商业数据不存在真实性风险?
发放正式的征信牌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由央行非盈利的征信系统制定统一标准,主流的电商平台上传和共享数据,继而为商业银行开拓市场提供最坚实的数据支持,这才是未来银行网络电子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的大方向。
因此,从个人征信牌照发放的那一刻开始,个人结算账户开立强制性要求面签的基础已经在逐渐松动。一旦央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能够完整覆盖我们每个人的网络消费信贷行为,未来通过“刷脸”去银行办信用卡,就将只是时间问题。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