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国内

央企4.3万亿海外资产将再摸底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公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对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进行服务采购招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表示,央企海外资产和投资效益历年都是笔糊涂账,有必要在央企加大出海力度前查清旧账,做好制度安排,避免形成更大的窟窿。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曾向媒体透露,限于审计能力有限,大多数央企从未进行过国家审计,央企的境外资产更是处于监管“真空”,极易滋生腐败。

  3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公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对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进行服务采购招标。国资委委托第三方对央企境外资产进行摸底的消息一经公布,立即触动舆论的神经。

  国资委监事会有关人士向记者解释道,监事会委托第三方机构摸底境外国有资产状况并非首次,自2013年以来每年都会进行过一两次,属于常规动作而非突然为之。一位不愿意具名的国资委相关人士也表示,国资委2011年颁发了境外国有资产和投资的管理法规,对112家央企的境外资产状况和投资情况是了解的,并非如外界猜测的处于监管“真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表示,央企海外资产和投资效益历年都是笔糊涂账,有必要在央企加大出海力度前查清旧账,做好制度安排,避免形成更大的窟窿。

  境外资产再摸底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3月17日面向全球发布的招标公告,包含7个央企审计业务包,其中4个包为集中重点检查项目,3个包为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

  监事会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拒绝披露招标的细节,只是表示这是监事会日常工作。据记者了解,类似的审计招标,监事会过去两年已经举行数次,每次均为数个央企及其在海外投资项目的审计标的。

  随着央企境外投资项目的激增,对于央企的境外资产和境外投资项目的审计有可能会在今年增加频次。2月12日,在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2015年度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文斌部署了2015年监事会十项重点工作任务,其中一项便是深入开展集中重点检查、境外国有资产检查和专项检查。

  国资委的这一举措,与近日两会代表的呼吁形成呼应。

  3月2日,董大胜向大会提交的提案,便是聚焦于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管问题。董大胜向媒体指出,过去多年的实践中,不成文的做法是审计署只对118户中央企业中的57户进行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其余的企业由有关部门组织或者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对其他95家中央部委所属的企业,审计署从来没有审计过,对中央企业越来越大的境外投资也基本上没有进行审计。

  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3年底,110多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5万亿元,其中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3万亿元。

  董大胜认为,堵住此间“空白”,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职责,建议要把所有的国有企业,包括境外投资都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对国有企业实行国家审计全覆盖。

  张文魁亦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腐败最严重的地方正是海外贸易,造成大量海外资产流失。如今,在中国企业加大步伐走出去之前,有必要对此前的海外资产情况予以摸底,也需要对此前的海外投资收益进行评估,避免形成更大的窟窿。

  监管收紧

  4.3万亿央企境外资产是否缺乏监管呢?一家不愿具名的央企上市公司董秘向记者叫屈。按照这位董秘的说法,每个央企集团层面均有发展战略部门以及海外市场主管的机构,对这些央企的海外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而且,在不少上市公司里,这些海外机构的资产和业务收入均是合并报表的,因此在做报表之时,会有相应的会计机构和法律机构审计过,因此不能说境外资产游离于审计之外。

  有国资系统的人士向记者解释道,国资委所监管的央企数量仅为112家,另有如四大商业银行、保险、中国铁路总公司等数十家央企并非在国资委监管体系下,董大胜所指出的多数未曾审计的央企,主要是指后者。

  记者也从国资委了解到,国资委自2009年开始,对央企的境外资产进行了一系列排查工作,当时排查涉及近6000家中央驻外企业和中央企业驻外子企业的境外国有资产。

  2010年,国资委对外披露,截至2009年底,共有108户央企投资涉及境外单位5901户,央企境外资产超过4万亿元,当年利润占央企利润总额的37.7%,甚至有的企业境外项目利润占公司利润的50%。

  不过,当时央企境外资产监管存在较大漏洞,因此2011年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2012年还出台《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以三个文件为基础,形成一套针对境外国有资产、产权、投资监管的系统的、完整的、适应“走出去”需要的监管体系。

  除了对中央企业的境外资产和投资进行管理,各地方国资系统的境外国有产权管理也陆续补上空缺,湖北、四川等地制订出台了境外产权管理制度。陕西、安徽对监管企业境外产权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建立了监管企业对外投资数据库,为加强境外产权管理奠定了基础。

  完善资产监管、产权管理和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亦从2013年开始每年对部分央企的海外资产和重点投资项目进行抽检。

  可以说,国资委在央企海外资产的监管层面日趋收紧,此前,数家央企高管曾向记者抱怨国资委对央企的境外投资管理太多太严,致使个别投资项目错失良机。“有些数千万美元的投资项目也需要层层审批”,这似乎也令监管效果走向另一面。

  应国资体制改革的要求,眼下国资委正在进行自我改革,国资委主任张毅在年度工作报告中亦表示将在今年“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将企业授权一批、下放一批、收缩一批、移交一批,把该企业行使的权力都放给企业,把不该由企业负担的包袱都卸下来。”

  央企4.3万亿境外资产基本未审计 国资委招第三方查家底

  紧随针对国内央企高管的反腐查处步伐,3月17日,监管层正式宣布检查央企境外资产。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央企业越来越大的境外投资基本上没有进行审计,存在大量空白点。据了解,截至2013年底,110多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5万亿元,其中境外资产总额超过4.3万亿元。

  国资委当天公开称,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将对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进行服务采购招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此次采购服务招标项目分为7个包,其中4个包为集中重点检查项目,3个包为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同时,为了突出独立性,对投标人与被检查涉及企业的关系也作了专门要求。

  招标委托第三方进行摸底

  国资委发布的《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2015年度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和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服务采购招标公告》内容显示,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即将对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进行服务采购招标。这也意味着国资委将委托第三方对央企境外资产进行摸底。

  据记者了解,本次招标服务项目分为7个分包,对于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分包1至分包4),投标人最多可选取其中2个分包进行投标。

  而对于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分包5至分包7),投标人最多可选取其中1个分包进行投标;对于此次招标的7个分包,原则上一个投标人只能中标其中1个分包;而且此次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在资金来源及预算安排上,财政资金包1预算为220万元;包2预算为180万元;包3预算为200万元;包4预算为180万元;包5预算为150万元;包6预算为150万元;包7预算为160万元。

  公告要求,投标人须满足,依据中国法律注册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近三年没有被财政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国资委予以会计师事务所禁入处理或被取消政府采购供应商资格的记录,投标人至少具有200名注册会计师或者具备证券期货资格等条件。

  为突出独立性,公告对投标人与被检查涉及企业的关系作出要求。对于投标人的要求包括,参加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分包1至分包4)投标的投标人,须满足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没有承担过所投包中涉及企业的财务决算审计、清产核资业务或国务院国资委委托的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参加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分包5至分包7)投标的投标人,须满足在2012年-2014年间没有承担过所投包中涉及企业的境外子企业(项目)审计业务。

  境外资产监管机制待完善

  一名国资人士当天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往对于境外资产的监管,部分是和境内资产一同审计的,此次将境外资产“拎出来”,拟委托第三方单独审计,对于厘清未来行业投资的一些问题是有好处的。

  他对记者表示,关于境外资产投资的监管,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时国资委展开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专门就央企境外资产监管,以及产权监管作出过一些规定。

  下一步,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决策人的权责,在保证投资效益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如果投资失败带来损失,应该严格追责,深入查究,查究内容包括明确是否有腐败问题,一旦发现腐败方面的问题,要严格问责。

  至于问责的具体办法,上述国资人士建言,可以与决策人的薪酬体系挂钩。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不仅仅是投资失败要追责,即使投资成功,也不排除腐败发生的可能。

  换句话说,未来如果出现任何经济层面的损失,都是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都要查明原因,明确并且追究责任。

  具体来看,如果日后决策人投资成功获利,应该给予相关决策人相应的奖励;如果企业经营和投资决策上导致的亏损,即使决策程序完全合法,至少要负领导责任,或调离岗位,或引咎辞职;而若是决策程序违法,则应该要负刑事责任。(每日经济新闻)

  央企合并传闻不断 企业应尽早澄清

  昨日,一则“国家已开始研究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合并计划”的新闻惊扰了市场。受此消息影响,中国铁建早盘高开后直线拉升,一度冲击涨停,收盘时涨5.33%;中国中铁涨5.96%。

  “买还是不买呢?”股吧里不少投资者都发出了疑问,因为在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宣布重组合并后,类似大型央企合并传闻不断传出,各类传闻已扰乱了投资者的判断。对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尽早出面澄清,以防引起股价不必要的骚动。

  近两个月内,市场中关于大型央企合并的传闻不断。“不信谣,不造谣!”这是网络时代网民应遵守的一个基本规则,但是,谣言没有止于智者,资本市场中的很多传闻让人分辨不清。

  2月12日,市场传闻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并、中国移动和广电网合并。当日下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都在第一时间对于整合重组的传闻进行了回应,中国联通甚至有表态“闻所未闻,不予评论”。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司确认“该消息不实,目前没有电信体制改革的计划”。

  2月18日,有关“中国考虑合并大型国有石油公司”的消息传播于坊间。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在大型国有石油公司间进行大规模的合并交易,寻求创建可与埃克森美孚等公司叫板的新的国家龙头企业,在油价处于低位之际提高效益。节后首个交易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跳空高开,盘中一度双双涨逾4%。不过,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2月2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经常会有一些虚假消息充斥整个互联网+。这些不实消息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甚至造成个别股票的价格大幅波动,给投资者带来损失。面对不断出现的网络谣言,包括投资者等在内的市场参与者,如何才能做到心不动,确实是个难题。

  笔者认为,“谣言止于智者”可能只是一种理想,谣言出现时,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应尽快出面澄清和回击,减小谣言对市场的冲击,并且加大对谣言的查处。防止出现谣言惑众的现象,还必须进一步规范信息的传播秩序,规范舆论环境,高悬法律利剑,严惩不法网络造谣者。这样才能还资本市场一片净土,有利于股价稳定。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昨日晚间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双双发布澄清公告,否认将进行合并。(证券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