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校友赵炳贤:“中国巴菲特”的新动作
投资如何赚到钱?听听“中国巴菲特”怎么说……
他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忠实信奉者和践行者,他从资本运营做起,2009年转投实业,先后收购了七家中药企业。3-5年间,几家公司的销售收入从1.9亿增长到25亿,创造了业界奇迹。
记者:您1997年的著作《资本运营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资本运营和投资银行的专著,时隔18年,您携新书《有效动作论》回到公众视野。为什么选择现在出书?
赵炳贤:《有效动作论》其实有点像《资本运营论》的姊妹篇。当时我在《资本运营论》里提出了企业竞争的两种战略,一种叫外部交易型战略,一种叫内部管理型战略。《资本运营论》主要讲前者,探索的是资本运营,包括并购、重组、上市;而《有效动作论》主要是讲企业内部管理战略,它探索的是怎么样用理念,包括用核心价值观来管理企业。我想好了,这一辈子就写这两本书了。
为什么在这个时机推出呢?因为这本书已经写了五年九个月,也有十几万字了,这十几万字把我关于内部经营管理的理论框架描绘得很清晰,我觉得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记者:《资本运营论》当时受到读者热捧成为畅销书,您觉得《有效动作论》能否重现当年的热销?
赵炳贤:当年《资本运营论》能够畅销,是因为赶上十五大。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报告里面,有多处提到了“资本”,以前都是回避“资本”只讲“资产”的。所以《资本运营论》就变成了贯彻十五大精神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了。我听出版社说,一般书卖一两万册就算畅销书了,《资本运营论》起码卖了一两百万册,这是因为政策使然。
《有效动作论》也赶上一个好的政策背景,我们现在都提倡依法治国,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本书其实讲的也是依法治企,怎么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驱动企业。但是这本书肯定不会像《资本运营论》那么容易畅销,前者讲的是怎么赚钱,又赶上了政策;后面这本书讲的是怎么样用理念去领导企业,先把理念做好了,然后再赚钱,这个过程比较慢。
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这本书会比《资本运营论》更加畅销,因为用理念领导企业这是一个趋势,单纯为了赚利润而经营企业是不可持续的。钱最多的人,都不是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人,都是为了实现理想、信念,理念做好了钱会随之而来。
记者:能否用几个关键词阐释《有效动作论》中的管理理念?
赵炳贤:业绩=理念x动作。理念等于理想加信念,理想就是使命,信念就是价值。
记者:您刚才提到《资本运营论》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大家都觉得看了这本书就知道怎么赚钱,所以才去买您的书。现在很多人也都把钱从实体经济转移到虚拟经济,觉得后者赚钱更快,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赵炳贤:其实大多数人的经历都和我是反过来的,都是先做实业,有钱了嫌做实业太累,就去做资本市场。我是做资本运营的,嫌不累,所以倒过来做实业来了。(笑)
从长远来说,钱还是应该投到实体经济去,因为虚拟经济是依赖于实体经济的。A股市场2600多家上市公司,如果销售收入不增长、利润不增长,想要推动股价上涨,也不可持续。有些人可能觉得做实体经济赚钱太慢,和各方面去打交道也很累,我也觉得确实是很累、很麻烦,不如我做资本市场,做投资那么快乐。但即使你转到资本市场,你也未必就能够像人家一样能够赚到钱;即使你暂时赚到钱了,你也未必就能长期的保住你赚到的钱,还能赚更多的钱。资本市场在某种意义上看起来简单,短期赚钱容易,但是长期而言它赚钱比实体经济赚钱更难,风险更大。
记者:所以这是您转投实体经济的原因吗?
赵炳贤:对。你买一大堆股票、债券,你怎么知道十年,二十年以后怎么样?真的不知道,除非你知道你买的股票所代表的企业,几十年以后怎么样,要特别了解这个企业才行。但是股价不仅仅依赖于企业本身内在价值的增长,还依赖于市场的一些情绪化的东西,所以我们还是要把自己的财富基础建立在做好实体经济基础上,然后再和资本市场去结合。
记者:您推崇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被称为“股神”,为什么他就能够长期赚到钱?
赵炳贤:大家都说巴菲特,其实巴菲特不是光靠股市赚的钱。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利润来源是保险、再保险和实业公司,他用保险浮存金的一部分去收购一些实业公司,另外一部分买一些上市公司股票,比如可口可乐、IBM、富国银行、美国运通等。巴菲特光靠在股市上的投资组合表现,过去几十年其实没有跑赢标准普尔500指数,但是他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增长,是跑赢了的。所以巴菲特实际上是一个“收购之王”,股市只是他对实体经济的投资组合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还是收购公司。他本质上是一个企业家。
记者:巴菲特每年都会发布“致股东信”,您被称为“中国的巴菲特”,有没有给股东或投资者的建议?我的同事们听说我来采访您,也想问问普通投资者怎么能在中国股市上赚到钱。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