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稳增长寄望PPP 财政部设定10%红线
编者按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一季度数据,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落趋势,经济增速触碰7%的下限,按照区间管理的宏调思路,稳增长成为当下的首要任务。
在消费平稳,外贸顺差已经处于高位的情况下,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首选。与过去的刺激政策不同的是,引导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定向调控正在开启。新的大项目包正在制定,一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也将向社会资本开放。
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多地推出地方PPP示范项目,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各地相关配套指引文件,对PPP融资、政策方面多有支持。多位参与地方PPP项目人士表示,地方PPP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防止滥用、乱用和盲目使用。
4月15日,统计局发布一季度宏观数据 。一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7%,略高于外界预期。
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4月14日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召开会议。李克强表示我国经济运行开局平稳,结构调整亮点频现,定向调控等政策一定程度对冲了下行压力,但市场需求依然低迷,稳增长仍须持续发力。
李克强在会上重申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
今年以来,多地推出地方PPP(公私合营模式)示范项目,向社会资本敞开大门,各地相关配套指引文件,对PPP融资、政策方面多有支持。今年3月份,发改委和国开行联合印发通知,指出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积极作用,优先保证PPP融资需求,符合条件的PPP项目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等。
多位参与地方PPP项目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地方PPP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防止滥用、乱用和盲目使用。
稳增长靠PPP?
4月15日,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7.75万亿,占GDP比重为55%,同比名义增长13.5%,相比去年全年回落了2.5个百分点,相比今年前两个月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67万亿,同比名义增长8.5%;工业投资3.09万亿,同比增长10.7%;制造业投资2.6万亿,同比增长10.4%。
相较而言,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投资增速要快一些。如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3413亿元,增长21.4%;基础设施(不含电力)投资1.29万亿,同比增长23.1%,增速比前两个月提高2.5个百分点。
民生证券指出,考虑到人口和库存压力,房地产投资增速还将不断下行;制造业终端需求不足,产能过剩未出清,制造业投资业会继续下行;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回落,对私营部门信用惜贷抽贷,融资成本高企,私营部门难有资本开支动力。要想投资企稳,只能依赖基建投资加码。
各地为应对一季度经济下行,已经在想对策。如近日成都市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经济稳中求进的若干意见》,其中“以项目投资为中心稳定经济增长”列在第一大块,意见还提出要创新项目投融资方式,研究制定政府租用企业投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推进PPP项目试点示范等。
有项目储备的省份,则在加大项目推介力度。4月10日,贵州省召开项目推介会,集中推介了首批涉及市政、交通、公共服务、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101个PPP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1628亿元,拟引入社会资本1122亿元;另外,还推出了2167个金政企融资项目,总投资1.59万亿,拟融资总额1.33万亿,今年拟融资金额1.07万亿元。
4月9日,宝鸡举办PPP推介会,首批推出PPP示范项目34个,总投资102亿元,涉及市政、公共服务、交通运输、产业发展四大领域,这是陕西省内第一次推出PPP项目。陕西省发改委相关人士表示,陕西省今年内业将推出省内的首批示范项目。
大岳咨询总经理金永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政府主导的投资,自己想投就能投。但PPP项目不一样,政府推出的PPP示范项目,要看对社会资本是否有吸引力;再者,PPP从项目开始到投资,最快半年,一般都要一年时间。PPP对稳增长有作用,但见效不会很快。
财政投入底线提高到10%
在财政收入进入中低速增长新常态、土地出让收入也难以持续高速增长、地方政府举债不得再借用投融资平台等背景下,PPP成为中央极力推荐的一种应对融资缺口的优良模式。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预算内投资有所增加,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
为鼓励PPP模式的推广应用,发改委和财政部都有出台不同的鼓励文件。今年3月份,发改委和国开行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引入外资、民企、央企、地方国企等各类主体,运用基金投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各类金融工具,为PPP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尤其要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如优先保障PPP项目融资需求,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利率可适当优惠等。
4月13日,财政部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对财政可承受能力进行量化控制,规定“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
2014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为15.1万亿元,10%的规模意味着财政支出责任最高可达1.51万亿元。而今年2月份,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征求意见稿中,上述上限标准原为5%。
北京资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徐向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的10%,这个投资规模并不低。设定一个10%的上限,是为了规范那些不顾实际财力、盲目上PPP项目的地方政府。因为现在通过使用者付费就能覆盖成本并给投资者以合理回报的项目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需要“政府付费”或者“可行性缺口补助”的项目,都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如果盲目上PPP项目,运作不好的,会形成政府的隐形债务。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改委和财政部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布关于PPP的各种指引规范,文件质量都比较高,但文件跟实际操作仍有差距,地方政府也需要时间来理解。另外,发改委和财政两部门在PPP项目上如何分工,也需进一步明确,不然也容易造成投资者的困扰。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