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58同城或与赶集网宣布合并
《金融时报》今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58同城和赶集网最快将于明日宣布进行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估值最高将达到100亿美元。
该知情人士称,两家公司已于4月14日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由于担心遭到反垄断调查,这笔交易将通过两个阶段进行。(李明)
受上述消息影响,58同城股价周二早盘大涨25.12%,涨12.77美元,报63.60美元。市值达49.53亿美元!
据知情人士透露,昨日晚间58同城和赶集网双方进行了谈判,谈判一直持续到今日凌晨4点多钟。
另外,此前就有知情人士向新浪科技透露或有基金已经退出赶集的投资行列,而58同城或将作为新的投资者接盘,该消息暂未得到双方证实。另对于今日晚间传出的双方将合并的消息,58和赶集方面并未予以正面回应,赶集网公关部表示本周四会就该问题进行统一回复。
近日,创业邦记者对赶集网联合创始人兼CEO杨浩涌进行了独家专访,合并与否的传闻暂且搁置一旁,不妨先来看看赶集网这10年的马拉松式长跑。
即使有一架可以穿越时空的望眼镜,2005的杨浩涌也一定不会相信,他创办的分类信息网站赶集网,十年后会有将近4000来号人,成为行业里的庞然大物。十年前他不是这样想的。他构想赶集是一家小而美的公司,对标的模式来自美国的Craigslist。这家1995年创办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网站,一度只有20来人,却创造了3亿美元的年收入。
2005年3月上线的赶集也很小。清华大学学研大厦是其初创地,整个公司的办公场地只有40来平米。杨浩涌常常拉着这个10来人的团队到楼下站着开会。不过,现在它不是这样了。截至2014年的公开数据,它的融资总额达1.88亿美元。
十年前的杨浩涌也不会想到,2005年3月赶集上线后,他的身后,呼啦啦一下会冒出2000来家分类信息网站。其中有一家便开在赶集楼上。其天使投资人最先接触到杨浩涌,听过他做这事的想法,看过他做的PPT。这位业已成名的投资人,转身投了开在赶集楼上的那家网站,并且还把这个PTT给了新浪的人,做了同样一件事。
这只是竞争的开始。2000家分类信息网站有过厮杀,继而前赴后继纷纷死掉。“赶集也差点挂了”杨浩涌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它一度融不到钱,一度开不出工资。2011年,赶集上线团购、社交等产品,每个月亏几千万,“数据很不好看。”
这个市场最终成为了58同城与赶集双寡头的战役。杨浩涌因为最先将Craigslist的模式引进国内,往往被视为这个行业的布道者。但其劲敌、同一年创办的58同城却在两年前赴美上市。对手的上市,杨浩涌不可能为此完全不被触动,不过他很快便变得心平气静。他曾向媒体袒露心迹,58同城的上市实际上在资本市场为这个行业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分类信息网站怎么盈利,能不能盈利有过质疑。对手上市,某种意义而言为自己扫平了道路。
离钱越远越有机会
去年即有传闻称,赶集将会是今年极有可能赴美上市的公司之一。杨浩涌不否认,他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准备。“但要看合适的时间点。”之前,他曾说,赶集即使短期内不上市,现金量也足够支撑它跑5年以上。而一旦上市,它的市值一定会大于对手。他在内部把赶集比作是2004、2005年的淘宝,现金流非常好,很赚钱,增长速度也非常快:“而如今,阿里的估值你也可以看得到,我愿意永远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做公司正确的事。”很多投行的人看过一圈以后对杨浩涌说,“今年赶集如果上市,10亿美金的公司好像只有你们一家。”
“我们其实已经达到上市的条件。”市场副总裁白如冰告诉《创业邦》记者,去年赶集的营收增长率为150%,投入的广告费为2亿,其中有一半用在用户补贴上。
杨浩涌一直强调,他想要做的是一家有长远目标的公司。“你看,亚马逊十年不挣钱依然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有段时间,唐岩为陌陌上市后在资本市场的起伏不定感到忧虑。唐岩与赶集谈合作的时候,杨浩涌对他说,“哥们,你紧张什么?”——做公司又不是只做一年、两年的事,何必太在乎在华尔街一时的表现。
赶集一直在长跑。杨浩涌说,做游戏、社交速度很快,而做平台是后续发力。这十年下来,很多竞争对手坚持不下去了,不一定是因为公司账面上没有钱。而是认为做这件事看不到钱,做着做着就放弃了。“但我跟人说,离钱越远越有机会。”赶集从2005年扛到2009年,只有20来号人。“天天搞产品、做推广、琢磨这件事——说实在的,如果没有信心,很多人很难扛下去。”
一组数据能勾勒它的成长与轮廓。 截至2014年的公开数据,赶集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发布了约6.72亿条信息,超过了30亿条的信息数据,600万商户分布在370座城市,每个月有超过2亿人数访问这个网站。
分类信息是赶集在这十年时间里奠定下来的基石,是其所有流量的来源,也是杨浩涌带领这家网站长跑下来的一个结果。在这个阵营里,招聘、房产、汽车,生活服务是赶集的四把利剑,是它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在分类信息这块蛋糕里,蓝领招聘是给赶集带来最大现金流的一个业务板块。
两三年前,赶集招聘每年的营收还只有2亿多。彼时,其对手前程无忧是十几亿元的收入,但到去年赶集做到了7.68亿。他透露,今年他们在这一块的保底收入会是15个亿。“成为这个领域里最大的网站,将毫无悬念。”杨介绍,当前程无忧做到10亿收入的时候,它的增长率是10%—15%,而赶集去年的增长是300%,招聘企业用户量超过了540万。“你会发现,这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
杨浩涌曾派团队做线下调研。发现仅仅是富士康这样一家企业,它在中国的总招聘量便达到了1500万人次,“而中国有3.3亿基层员工,就是大家常常说的3亿农民工。”赶集网面对的是一个几亿人数规模的大市场,“当一家公司服务几亿人的时候,面对的必然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杨浩涌觉得,他们切入这个领域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点,“所以,你能看到它的增速在变得很快”;此外,赶集的品牌、流量等在十年时间内累积下来的优势,使之他们与垂直这个细分市场的创业公司,有着其不具备的长袖善舞的优势。
分类信息是赶集赖以生存、打下山头的传统业务。与2000家同行竞争、长跑之后,杨浩涌在想,这家公司两三年后该怎么做?“还有什么样的驱动力把这个公司带到下一个台阶?”2014年,赶集恰逢其时地抓住了O2O这个风口。58同城在这一块的战略是,想要抓住家政这个市场,去年上线了“58到家”。而赶集在去年下半年砸出了1亿美金,想在二手车市场打下一个山头上线了“赶集好车”,并及时跟进汽车后市场,推出了“赶集易洗车”。
汽车、招聘、房子、生活服务等对应的都是巨大的市场,但在流量表现上它们都是低频类目。杨浩涌觉得,这恰恰是赶集作为一家平台型公司优势性的地方。“赶集的机会来自于这些创业公司非常难积累的流量。”——用户第一次去一家网站找房子体验不错;一年、两年后再来投简历找工作体验也很好,但是这些低频的需求很难在短时间将流量冲上去。这也使得早期做分类信息的网站,“后来都慢慢死掉了。” 赶集每天有接近200万的独立访户,“一家垂直、细分在这个行业里的创业公司,要拿到这些低频流量其实非常难的事。”
O2O是赶集现在的核心品类,而蓝领招聘、二手车是他们所抓住的两个“万亿级的市场。”但是,有近1000个品类分布在赶集上。在O2O的战役里,几乎每一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都有可能是赶集的竞争对手。杨浩涌觉得,O2O大的市场机会在衣食住行方向,赶集的战略是,只做自己的核心品类,不做没有优势的项目。有些高频项目,他们选择直接投资与他们同行,“事实上,我们已经投资了几家公司。
时机与挑战
“赶集好车”于去年11月上线。这是赶集从信息到服务的一次升级。也是杨浩涌与赶集的另一场长跑,“相当于我们的第二次创业。”
他给团队下达的目标很明确:拿下70%-80%的市场份额。做不到这个数字,就是一个不成功的项目。“三打一”是他在内部推出的一个概念——做一件事,长于对手三倍的优势,“才会顺风顺水。”对于做二手车这件事,杨浩涌觉得赶集的品牌、流量、资金是硬实力。除此外,他们的管理、在互联网领域积淀下来的经验,也要比垂直在这个行业的创业公司强,“我们的后台系统、呼叫中心全部是现成的,产品上线也比较快。”
杨浩涌对O2O核心点的理解是,“规模”。与刚刚创业时对市场营销的保守不同,他现在觉得如果不在前面“烧”足够多的钱去迅速占领市场,后面会花更多钱。这是他与竞争对手长期互博后的一个领悟,“变成双寡头,会掐得非常厉害。(赶集好车)1亿美元的投入,只是一个开始。”
赶集好车上线后在一个月,建立了一支200人的团队。随后,每个月的交易量保持了200%的增长。到今年3月份它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已做到了最大。”上线3个月后,它便在全国20座城市闪速开设了分公司。杨浩涌说,到今年6月份这个数字份或将翻三番,也就是说,会有60座城市留下他们的足迹。“这就是一场规模游戏,谁跑得最快,谁便是赢家。”
每个月完成1万辆二车的交易、全年100亿流水,这是杨浩涌给团队设定的目标。他说,大家都在预测今年二手车的总量会在1000万台左右,赶集好车在这个市场全年12万台的交易量、100亿的流水占据的只是这个市场微小的一部分。为此他反问:“1亿美金的投入算多吗?”
中国新车爆发点在2009年。这之后的5、6年时间迎来的是二手车交易的高峰期,“现在是切入这个市场最好的时机。”中国每年新车增量约2000万辆,二手车的交易量约800万台。“在过去这是一个很痛苦的市场。”卖家、买家要面临黄牛党、4S店等中间环节的层层盘剥。一辆10万块钱成交的车,其中花在中间环节上的成本,“有时会高达2万元。并且,不能保证买到手的车不会没有问题。”
层层削减掉中间环节,这是赶集与垂直于这个领域里的公司的解决方式。赶集利用其平台,让买主与卖主促成交易,在线上完成信息服务。线下,安排评估师上门对车检测、拍照,出第三方报告,线上有用户和编辑的点评。价格达成后,再陪用户将车过户,为其做15天的过户免费担保,“不行,你可以把车退还。”赶集的收益则来自其交易完成后3%的提点,“对买家、卖家都双方受益,这是我认为的这个平台最大的价值。”
品牌、流量、资金等尽管是赶集做二手车的优势。但杨浩涌说,他们的缺点也明显。垂直在这个行业里的创业公司,“团队持有股权,非常拼命。”他为此而常常问一个问题,我们会有这种状态吗?什么样的机制能让他们把自己和平台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他曾说,58同城选家政、赶集选二手车作为O2O的发力点没有对错,但是从信息升级到服务——对员工的培训、整个服务环节的把控、执行力对于这两家公司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赶集好车属于赶集的一个事业部,由一位原来的产品经理王晓宇负责。杨浩涌希望王晓宇和团队能找到创业的感觉:团队将持股作为激励,项目由事业部全权负责、赶集充分授权。要招多少人、要做什么样的促销,“我全都不管。”杨浩涌说,只有在事后他们才会给些意见或建议,“我是创业者,我会知道王晓宇在想什么,什么时候觉得最痛苦。”
O2O除了线上优质的体验,还面临线下的考验。赶集做这件事,无论是做产品、跑市场、人才管理和战略都为此而发生了变化。“这不像做一个社交产品,你在办公室看看数据就把事情解决了。”
对于做O2O杨浩涌提出了一个“双核”的概念,从产品、市场到人才管理及战略都要裂变:线上、线下互为交融。“这个概念其实是被逼出来的”。他对做O2O的体会是,早期的推广一定是线下比线上重要,要去跑街。不管是滴滴还是快的,他们都是到天桥底下请司机吃饭扫街扫出来的用户;而饿了么早期是跑去一家一家的高校,在黑板上写上可以送餐这档事。有一定用户基础之后,再从线下转到线上做社会化营销。
但是他发现,互联网背景出身的人,与传统行业里出来的人搁在一个公司去做O2O,不同的团队里的人总是缺一块,“特别擅长线下作战的,不懂互联网(反之也然),特别晕。”杨浩涌要求产品经理不只是呆在办公室里,而是冲到前端去和线下的人泡在一起。
负责产品的副总裁赵世勇说,一个传统意义上的APP通常所需要的是将交互、信息、体验流程等做好就可以了,“但做O2O产品,背后涉及到整个服务流程,用户最终接触到的是整个服务的感受与体验。线下是什么形态它会体现在网上,如果光是坐在公司看数据可能会产生很多误区。”
CTO罗剑在2008年便加入了赶集。他说 ,他们做洗车的产品经理,会跑去体验洗车这个活,自己要滤芯,他要知道洗车师傅每天在忙什么,每天什么时候方便看手机,“给他派活了,通过振动方式提醒他,还是通过短信方式?这些环节有很多复杂的地方。”他笑称,很多BAT的产品经理会觉得自己很牛,面对C端用户,流量冲上去了就特别有自豪感。但做O2O要你沉得住气,挑战更大——需要经过一个原点示范区域的试点,把流程优化到一定的水平后才能扩区域。“就像开煎饼果子店,第一家开好了,再想办法开连锁。”
“很多问题都需要管理。”罗剑说,假如验车师,验完车一转头就和一个车贩子合作,回到公司他说这个车子不合格怎么办?包括洗车业务,洗车技师对公司说洗了多少台车,但却另干了私活,收了不少钱怎么办?“怎么利用IT手段解决效率问题、逃单问题,这些损害大家利益的事,我们其实要在IT层面上下很多功夫。”
改变自己
除了二手车,上门洗车也是赶集正在尝试的一个O2O项目。试图解决车主在门店排队洗车的痛苦。杨浩涌说,在这件事情上线下店的成本过高。车主花200元打蜡、美容,但它的原材料成本不到10块钱。他觉得,这件事完全可以去掉门店高昂的成本支出,直接上门服务。并且,这是一个高频需求,是流量的入口,“二手车与洗车,一个是航母一个是护卫舰,将来它们之间可以做一个布局,有它的战略定位。”
O2O是赶集的一场革命。而在此之前,杨浩涌也经历了对自己的颠覆、改变。他常对刚创业不久的朋友聊,创业是将一个人的缺点无限放大的一个机会,“放大到,有一天你不去改变自己,就会刺得你体无完肤。然后,你做的事就爆了。”
杨浩涌毕业于耶鲁大学,计算机硕士。之前他是一个产品技术导向的人,在公司恨不得天天和产品研发泡在一起。半夜两三点,还会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电脑看看自家产品。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认为,有好产品,有流量,招一帮销售——钱,也就自然而然挣到了。“但其实不是这样,销售的业绩是去打一个一个的电话,去跑街挣回来的。”当时候,他对管理上的事也没有太在意。因为财务制度不够完善,有时候还会出现迟发工资的情况。后来他反思:“这些人在赶集把它作是自己的事业、生命;他们在这里打拼,有血有肉是需要被激励、被关怀的。”
2011年,姚晨代言赶集的广告满大街可见。负责市场的副总裁白如冰却说,这一年赶集上线的团购业务及战略上的失误,一度,每月亏两三千万。彼时,赶集的团队规模由原来的两三百人,迅速扩张到了一两千人。但是,它后面的体系结构、HR,以及整体的管理能力没跟上。与此同时赶集与58同城在这一年,广告、市场、公关和线上拓展,竞争激烈。
这是杨浩涌受到特别大冲击的一年。他意识到,如果不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和思维,不适应变化,“迟早,你会受到狠狠的敲打。”赶集有数千人的销售队伍,上万人代理商,“现在1万多人的管理,对我们来说已经相当驾轻就熟。”他说,赶集做O2O正在打造一个非常强悍的线下营销队伍,也是所有O2O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而现在,我们把原来弱势的一环变成了优势。这就是被逼着去改变的结果。不改,你就结束了。”
与杨浩涌聊天,会发现坐在面前的这个人,从头至尾波澜不惊。他的一些同事,习惯称他为“浩勇”。对他的评价是:内敛、冷静、有韧性;“逆境里,他是一个特别淡定的人。”
罗剑没加入赶集做CTO之前,他在美国经一个斯坦福的朋友介绍,与杨浩涌早已成为了朋友。2008年,罗有过想加入一家上海的公司的念头。那时候杨浩涌内心其实很想要他加入赶集。但是,他很腼腆,没有表露心迹,“认为这是挖人墙角,觉得不好。”罗剑说。直到罗自己放弃了去上海的计划,“浩涌才问我,你是真的确定不去上海了吗?看看赶集,能不能一起做起来?”
但这并不说明杨浩涌是一个不敢冒风险的人。他的朋友对他的一个故事不陌生。2009年,赶集过得艰难的一年。金融危机,使得赶集谈好的投资,现金迟迟进不来。没有收入,每个月开销30万。有一位高管主动向家里的父母借了几十万给员工发工资。其父,略带嘲讽地说:“别人创业、上班是往家里拿工资,而你是……”
那段时间,杨浩涌去美国散心。在美国,整整两周的时间他开车围着拉斯维加斯绕。沿途是沙漠,峡谷,悬崖。从北开到南,“就我一个人。”去往最后一站的中途,杨浩涌来到一处森林公园。他在门口看到一条路,斜倒在地上的路标写着,“地狱的尾椎骨”。从GPS上查看,这条路可以绕到他要去的地方,——但幽僻,窄小。周围是大峡谷,是一条险途。当时已是下午四点。公园门口的人说,可能暴雨降至,“最好是不要去了。”
“如果不去走走,这一辈子,可能没有机会再去往这条路了。”杨浩涌离开了森林公园,因为这个念头,把车调了回来直奔地狱尾椎骨。
“一开始,风景很好。”GPS显示,2小时40分钟后可以抵达杨浩涌要去的目的地。接下来的事,“有些诡异”。他越往前开,GPS显示,他离抵达目的地的时间越长。首先是,需要3小时;然后是3个半小时,再然后是4小时,“这个时间,一直在变长。”之后,天全黑了。暴雨。“整条路就我一个人。周边是悬崖。”当时杨浩涌想,如果车子在路上没油了怎么办?“谁也找不到我。就完了。”或许是因为恐惧,慌乱中,他撞死了一只兔子。然后被一只牦牛挡住了去路。“就这样一直耗了20来分钟,它才慢慢离去。”这条路,杨浩涌开了5个小时。回到酒店,他仍心有余悸。
“但这就像创业,你不去试试,这辈子就没机会了。”
附表:58同城&赶集网这10年投融资大事件
600626805882820.jpg" />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