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不会停 定向、去杠杆基调难变
为何此时市场对于“中国版QE”仍存在期待?
一种可能来自近期连续的政策信号释放:继宣布1万亿元地方债务置换之后,进行了超预期的准备金率下调,紧接着央行对政策性银行进行了注资……货币政策是否会由中性化转向积极的预期渐长。
另一方面,决策层选择了债务置换来化解地方债扎堆到期的风险,但用什么方式来保证银行的购债意愿是个难题。按照去年试点省市自发自还债券的收益率比较同期国债利率,地方债券收益率甚至更低。银行如果购置地方债,一方面可能降低其收益,另一方面可能影响其在其他领域的放贷去向,要么减少放贷,要么将贷款投向收益更高更安全的领域,这样一来,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就会间接“躺枪”。
这并不完全只是理论推测。刚刚出齐的五大行一季报显示:一季度五大行利润增速均不超过2%,但不良贷款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近两倍,经营压力可见一斑。
这一背景下,在这轮传言中未被央行直接否认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实施的可能性就提高了许多。对比已经用过的中国PSL、MLF等工具主要解决中短期资金配置,LTRO如果能以地方平台贷款为质押来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不失为一个展期风险、增加流动性的途径。
从单纯的降准、降息到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和SLF(常备借贷便利)的应用,可以看到,在货币政策调节的选择上,决策层小心翼翼地避免着过去“放水”式的货币供给。
这与2008年的救市之举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对此,易宪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与我国货币政策需要统筹兼顾考虑物价、就业、增长及国际收支等多元化目标不无关系。而这种多重目标制与当前的中国所处的“转轨”新常态密切相关。
因而,继续的宽松环境不需质疑,但是在经济内外失衡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稳健性的主基调不会动摇。通过各种定向手段,将资金引流到助推中国经济转型的行业和领域中去,滴灌式的定向宽松才是可期待的。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