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国资改革18条意见出炉 确定五大改革重点
浦东国资改革兵发大集团战略 “18条”趟路投资开发型国企改革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同时作为上海自贸区所在地,这次冲上了国资改革的快车道。6月11日,浦东新区召开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工作会议,正式发布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首批直属公司改革方案出炉。
根据方案,浦东新区将设立区级国资流动平台——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区国资系统内市场竞争类企业的股权划将转至平台,由平台履行“管资本”职能。
与此同时,包括外高桥、金桥、浦发、港城等十多家企业作为这次改革的先锋,率先迎来新一轮重组或合并。其中,南汇工业园区公司将并入金桥集团、外高桥集团将借力外高桥股份实现整体上市、南发集团划入浦发集团、海洋高新公司并入港城集团。
改革围绕五重点展开
浦东国资国企改革“18条”主要目标是: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发展为着力点,以整合重组、有序进退为抓手,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重点,以分类监管和国资运营平台为途径,促进区域功能开发专业化、国企改制重组市场化、国资分类监管法制化,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动力,提升国资运营效率,形成适应浦东二次创业要求的国资布局、形成适合混合所有制经济成长的发展环境、形成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分类科学、权责明确的国资监管体系。
这次浦东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强调顶层设计,改革的核心是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将国资国企改革与新区重大任务结合起来,按照“总体筹划、一司一策”原则,成熟一批,推出一批。
围绕“国有资本”这一主题,“18条”提出,要以资本化为导向,以市场化为手段,聚焦区域开发,在“科学布局、混合发展、高效流动”三个环节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国资在临港、中部等重点区域比重,推进直属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能级。
从首批公布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来看,新一轮改革围绕五方面重点展开,分别是优化国资布局、强化分类监管、实施大集团战略、优化国企领导人员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以及国资监管领域的“自我革命”。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吴弘对记者表示,浦东国企有其区域特色,主要以开发及投资类企业为主,和上海市国有企业以门类齐全偏工商业的特点不同。为此,浦东国资改革主要是探索投资开发型国有企业改革的新路径,而上海市则更多是对传统产业改革的探索。浦东若能在这方面积累经验,对上海其他类似区域和全国国资改革都具有启发意义。
吴弘说,自贸区扩区之后,浦东很多资源都在自贸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资改革也面临和自贸区融合的问题,对全国其他自贸区国资改革也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外高桥、金桥等四大集团推至前沿
随着首批改革正式启动,外高桥,金桥,浦发,港城等四大集团被推向了改革的前沿阵地。
根据“18条”,南汇工业园区公司将并入金桥集团,金桥集团与金桥股份公司的关系也将调整,未来将构建功能与市场两个平台,实施分类改革、分类运营。
6月11日,上市公司浦东金桥发布复牌公告:拟将金桥集团所持有的公司15%股份无偿划转至浦东国资委筹建中的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据介绍,改革后的金桥集团定位于政府功能性业务运行载体,金桥股份进一步强调市场化公司定位和走出去发展,以创造股东价值为主要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资本回报率。总之,在浦东新一轮改革中,金桥集团将承担“中部崛起”战略龙头的角色。
同样,外高桥集团也被寄予厚望。外高桥集团一直是上海自贸区外高桥片区的开发建设主体,接下来,外高桥集团借道外高桥股份实现整体上市,未来的目标是打造战略目标明确、治理结构规范、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竞争优势突出的国有投资控股公众公司,以市场化手段更好地服务自贸区建设。
11日,外高桥股份也发布复牌公告:根据浦东新区国资国企改革方案总体部署,调整外高桥集团、上市公司管理体制,充实上市公司高管团队,优化上市公司组织架构,完善市场化管理机制;梳理外高桥集团所属的非上市资产,委托上市公司管理并签订委托协议。
在大集团战略下,“18条”还提出,将南发集团划入浦发集团,进一步强化投融资和城市建设功能;将海洋高新公司并入港城集团,优化临港地区国资布局,重组后的港城集团,成为区级国资在临港主城区唯一的基础开发、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载体,对海洋高新公司开发区域的投入力度将大幅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分类改革,浦东新区实施了浦东科投公司的分立改制,分立出来的新科投公司,作为市场化投资主体,引进了上实集团和经营团队持股,专注于IC、生物医药等行业并购重组;分立出来的新兴产业投资公司,则定位于功能性科技创业投资平台,服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
开发开放二十多年来,浦东国资国企成功打造了一批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的国家级开发区,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有力推动了浦东开发开放。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必将推动浦东向更高水平上发展。(上.证)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