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到了关键时点: 稳增长先加码
中国经济到了关键时点 稳增长继续加码 货币定向宽松
距离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还有一个月左右,中国经济保增长政策已经开始进一步加码。5月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企稳回升的通道上,但基础仍不稳固,新一轮稳增长“弹药”陆续发出。
市场对于未来货币政策的宽松期待更趋一致,央行可能更多地延续目前“收短放长”的操作,以“结构性”宽松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
稳增长政策的密集推出,似乎预示着,2015年的宏观经济和宏观政策都到了一个调整的关键时点。
稳增长政策加码
6月1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将逐步增加对几个重点领域的政策支持,包括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和粮食仓储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和棚户区改造、老工业区和工矿区改造、水利以及中西部铁路建设。
市场将上述政策解读为,中国政府正在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进一步的政策保障。
高盛高华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表示,去年5月国务院曾采取了类似的重量级放松措施,现在回过头看,这可能就是推动2014年6月投资环比强劲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6月初公布的经济数据就已经显示出经济正在企稳回升的通道上,但有经济学家仍然认为,当前经济企稳的基础尚不稳固。
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三驾马车”中出口为负增长、投资低速增长,仅消费保持稳定。这也就意味着,稳增长只能依靠投资和消费来拉动,而短期内见效最快的,就是继续加大投资。
实际上,大型基建项目的下放速度已经明显加快。4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将稳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随后,国家发改委在5月中旬批复了超过4500亿元的基建建设项目。
但与投资相关的数据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快速增长,1-5月新开工项目同比仅增长0.5%,处于历史低位,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同比更是下降了20%。
而且5 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4%,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基建投资同比18.66%,较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下降;制造业投资增速较上月微幅回升0.1百分点,继续维持低位。
显而易见,保证获批项目及时落地,成为当前宏观经济企稳的关键。
为了保证项目顺利上马,6月17日的政治局会议就对项目落地所需资金给出了明确路径:加快贷款审批和加大信贷投放;如果县级政府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上面临资金缺口,那么省级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予以财政支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推广PPP 项目,从而更有效地引导资金支持投资等。
同时,会议上还透露将向地方政府和部委派出了多个检查组,确保稳增长措施得到及时执行。
宋宇表示,在以上措施中,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推广PPP项目是对之前已公布政策的重申,加大信贷投放是新政策,而且关于省级政府发行债券的进一步详细信息,也预示着地方政府债券的潜在规模可能更加灵活。
其实,在这次给出更加明确的信贷支持之前,稳增长政策已在不断加码。除了发改委5月中旬批复的4500亿项目,以及6月10日再批复的1261亿项目;5月15日下发的“40号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全面把控风险前提下,不得盲目抽贷、压贷、停贷;6月8日国务院派出6支督查组赴地方督查落实稳增长。
“这些措施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应该是有效的,因为它解决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面临的两大阻碍,即缺乏投资意愿和资金。我们认为这些措施将为经济带来进一步短期支撑。”宋宇说。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赵扬也认为,从防范风险角度来看,稳增长的必要性正在加大。“从宏观政策来看,政府还是要在稳增长、控风险和调结构这三个目标之间采取平衡。经济增长下滑速度过快容易诱发某一个风险因素爆发,由于风险在不同因素之间的传导性,还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所以政府在宏观政策层面会努力避免经济增速下滑过快的情况,也就是说稳增长依然是一个重要目标。”赵扬说。
这套稳增长“组合拳”,或将在6月开始显现成效。这也就意味着,二季度经济走势的主要就是看6月。
“稳增长措施仍会不断推出,只要就业保持稳定,接下来的稳增长政策会视实际经济运行情况来调整推出力度。”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总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稳增长措施不断推出、去产能和经济转型持续进行,将会贯穿2015年全年。”潘向东说。
货币仍保持“定向宽松”
虽然5月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出现企稳势头,但整体经济企稳的基础仍不牢固,而已经出现明显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下半年的宏观经济仍然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有机构认为,货币宽松的状态可能会持续几年。
不过,相对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稳健”的框架下要实现更加有效的放松,这是对货币政策的一次巨大考验。
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尽管整体货币政策呈现宽松,但是货币供应增长和贷款增长数据在总体上仍然偏软。M2增长率从2014年12月的12.2%降至2015年4月的10.1%,然后在5月略有反弹;社会融资总额则从 2014年 12月的14.4%降至5月的12.0%。
摩根大通经济学家朱海滨表示,贷款增长乏力表明国内需求低迷,因为企业利润和投资回报已经随着经济减速而下降。从供应方面来看,银行对贷款决策变得更为谨慎。银行系统内的超额准备金在近几个月大幅增长,意味着整体流动性注入或许不能有效推动贷款增长。
首创证券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在当前货币传导机制整体不畅的背景下,结构性“流动性陷阱”无法依靠全面宽松解决,而只能通过定向宽松、通过央行针对性地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解决。
报告认为,未来货币政策仍以定向调整为主,如定向降准、通过向政策性银行曲线注资为国民经济重要领域提供融资等。总体来看,结构性流动性不足问题只能通过结构性的宽松政策解决,加之经济出现触底回升迹象,央行政策导向或已进入短暂的观察期。
朱海滨也预计,央行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会转向定向宽松。“央行将会扩大定向宽松措施,比如抵押补充贷款、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措施,力求解决经济中的特别问题,如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能力有限、政府支持新兴行业发展的举措以及在利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开放中的潜在总体流动性波动。”朱海滨说。“不过就近期而言,下一步重大货币政策举动是降准而非降息。”宋宇认为,虽然短期利率一直非常低,央行甚至采取了正回购来吸收流动性,但降准仍是拉低长期利率的最有效工具。“降准在本月就有可能,最晚是下月底之前。”他表示。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