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上市公司井喷式爆发 解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秘密
11月11日,八方电气(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发行上市。11月12日,中国抗体制药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此前的11月8日,园区爆出上市公司“双黄蛋”,博瑞生物医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和东曜药业有限公司当天分别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
园区金融管理服务局负责人管震华欣喜地说:“我们提前一年实现了园区党工委布置的上市任务2020年全区上市企业超30家。”
截至11月12日,园区今年已新增1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实现境内、外上市公司32家,其中A股上市24家,香港主板7家,纳斯达克1家。园区以不到全国万分之0.3的土地面积,培育了全国千分之六的境内A股上市公司(截至11月11日,A股上市公司3709家)。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尤其是科技创新类上市公司的井喷现象已成为25岁的苏州工业园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级事件。毫无疑问,上市公司是一个地区企业和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园区上市公司井喷现象的背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秘密是什么?
7月22日,华兴源创作为科创板“第一股”,以代码688001上市。从申报科创板IPO到正式启动招股程序,仅历时84天。截至11月11日,全国有科创板上市企业51家,其中江苏7家,园区就有3家,占全国6%,占全省43%。
园区企业在科创板开板后的优异表现源自园区干部始终有一种争先进位、抢抓先机的政策敏感性和工作责任感。
2018年11月5日,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传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为抢占先机,科创板筹备之初,园区金融管理服务局第一时间根据科创板鼓励的方向梳理重点支持的行业和企业,在2018年底已准备好首批申报企业的名单。
2019年3月22日,上交所科创板开始接受企业申报,首批受理的9家企业中园区独占2席。园区的华兴源创更是幸运地成为科创板“第一股”。
园区企业在科创板上的“高光”表现不是偶然。科创板是国家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旨在促进科技和资本的融合、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园区多年来致力通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思路正与国家推出科创板的战略出发点不谋而合。就这样,在金鸡湖的上空,科技与资本碰撞出了最耀眼的火花。
“如果不是园区给了我们这样全力的支持,基石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顺利有序地达成上市目标的。园区政府对我们的上市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基石药业首席商务官袁斌博士对园区政府支持企业上市的努力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之情。
上市融资是很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在高速发展期解决资金瓶颈的最佳渠道之一,也是创始人的人生梦想之一。然而,企业上市是系统性工程,堆积如山的材料、复杂冗繁的流程往往让企业望而却步。
对此,园区急企业所急,以责任在我的使命感扛起重任,2018年8月园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上市的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金融管理服务局以专业化、精细化、标准化的服务,通过“日跟踪、旬分析、月总结”,帮助拟上市公司在上市过程中排忧解难,将上市服务平台化,打造了覆盖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上市服务体系。
此外,园区加快推进东沙湖基金小镇建设,出台了鼓励股权投资产业发展政策,探索搭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创新生态系统,有效促进了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形成了资本链带动创新链、创新链带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东沙湖基金小镇被评为苏州市级优秀小镇。
精细到位的政策再加上专业体贴的亲商服务为园区企业上市营造了最佳的“暖房”,在这样优异的环境下,企业争先恐后登陆资本市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今年以来园区在企业上市方面的优异表现正是园区长期以来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结出的香甜果实,也是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策略实施十多年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功。园区上市公司的井喷源自园区多年来在资本市场和创新产业的深耕和布局,这种“厚积薄发”在今年资本市场的高光表现既是偶然,更是必然。
多年来,园区坚持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早在2006年,园区就领风气之先,独树一帜设立“科技招商中心”,大力引进扶植科技创新型企业。
经过多年努力,园区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形成了“2+3+1”特色产业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富有特色的产业体系和良好的产业结构积蓄了一大批优质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也为上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自今年以来,以基石药业、亚盛医药、东曜药业、中国抗体为代表的园区企业纷纷赴港挂牌上市,截至目前登陆港交所的园区企业已有7家,对区内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也树立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园区样板”。园区闯出的这条中国特色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无论是对苏州还是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