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成功自救摆脱通缩魅影?
2015年的第一个月,中国的经济数据依然不好看,备受关注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官方的数字再次跌破了50%的荣枯线。饱受产能过剩之苦的中国制造业仍然没有回暖的迹象。而昨日公布的1月中国cpi同比涨幅“超预期放缓”至0.8%,跌破1%大关,为2009年11月以来最低水准。此外,中国1月ppi同比下滑4.3%,创2009年10月以来新低。
通缩压力明显加大
对于当前是否存在通货紧缩,专家有着不同见解。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物价至少出现连续3至6个月的负增长,才能被定义为通缩。他在去年11月初称,目前中国的cpi依旧处于正增长的状态,只是增速有所放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并未出现通缩。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也表示,中国并没有出现通缩有三条理由:cpi没有出现下降通道,只是增速出现下滑;通缩不仅是物价下跌,资产价格同样会下跌,但目前房价、股市并没有出现下跌;此外,无论是广义货币供应量还是信贷总量,当前的规模都相当大。
就此,李慧勇称,判定通缩一定要看到它的国际惯例和中国特点。
李慧勇表示,从国际上来讲,欧美发达国家都是以消费为主导的,以美国为例,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约占70%和15%-16%,消费价格成为gdp平减指数(没有剔除物价变动前的gdp,与剔除物价变动后的实际gdp之比)最好的替代者,通胀通缩物价高低可以以cpi作为参照。
但对中国而言,由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致是50%、50%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既看cpi又看ppi.
其中,cpi更多反映食品型第一产业和服务型第三产业的价格变化,ppi反映第二产业制造业的价格变化。两者结合更能准确把握gdp所有构成因子的变化。
李慧勇分析称,1998年到2002年中国第一次出现了通缩,其呈现的是一种“双缩”现象,即cpi和ppi同时出现负增长,三产价格全面萎缩。这毫无疑问就是通缩。
不过,李慧勇也认为,目前通缩还只是出现苗头,但由于预期的推动,ppi下跌未来可能会导致cpi同时下跌。
中信证券则认为,虽然我国当前的cpi依然为正,并没有达到定义中“通缩”状态,但各种迹象表明,总量经济正在滑入全面通缩的状态。伴随全球经济增速回落和美元走强,低通胀乃至通缩趋势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全球范围的大趋势。欧美及主要新兴市场通胀都在下降,尤其是欧元区2015年由于服务业复苏滞后,通缩压力明显加大。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也表示,虽然全面通缩的概率几乎为零,但局部通缩风险还是存在的。在三期叠加、产能过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多重背景交织下,需要防止局部价格下跌扩散。
什么原因导致通缩压力大幅攀升?
至于持续呈现出负值的ppi指数,业内人士则普遍认为,国际油价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内需不足,都加剧了1月ppi指数的下滑。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与实体经济疲弱导致通缩压力大幅攀升。工业品价格的下跌与春节因素关系不大,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其中国际油价下跌导致国内石油产业工业品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行,也是ppi下行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国内需求疲弱对工业品价格形成持续抑制。通缩或已成为物价的主要风险。
鲁政委认为,高汇率、高利率必然造成通缩。他表示,数据显示中国总需求疲弱。“高汇率、高利率必然造成通缩,如今看来这个预言被验证了。”汇率坚挺对物价的影响首先是降低进口产品价格。第二,抑制了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造成中国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利用不足。第三,国内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市场认为国内产品的价格与其质量不匹配,从而造成宝贵的国内需求更多释放给国外市场。
浦发银行金融市场部高级宏观分析师曹阳认为,除了国际油价下滑,内需疲弱也导致ppi走低。民生宏观团队也认为,通胀低位徘徊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持续下行导致实体总需求不足,其中,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扩大了ppi降幅。
民生宏观团队指出,1月万科和保利公布的销售额同比均出现负增长。可见,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房地产销售还未见实质性好转,从销售、库存去化、土地购置、开工投资的传导链条看,房地产投资还有持续下行的压力,这将持续拖累ppi指数。
利空影响有限金融市场反应积极
尽管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都不乐观,但中国金融市场却给出比较积极的反应。10日,中国股市稳定上涨,上证综合指数报收3141.59点,上涨1.5%;深成指报收11136.62点,上涨2.47%。市场投资者认为,当天公布的通胀数据创5年新低“并不意外”,市场不会因此恐慌。相反,在央行上周首次年内降准后,宽松货币政策有望延续的预期再次得到强化。
“投资者对宏观经济下行有较为充分的预期,此前出炉的进出口数据等也已经表明了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a股市场已经充分反映了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因此我们判断cpi及ppi下行不会对股市产生明显的利空压力。”星石投资总经理杨玲表示。
“在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时,政府加大托底力度的必要性会进一步上升。”杨玲认为,去年央行降息之后a股暴涨,之后央行对降准降息这些“大招”的使用一直较为谨慎,降准降息操作的节奏也慢于市场预期,但正是1月份cpi数据低于预期,也将倒逼央行或加快采取降准降息操作的步伐。
不过,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并非所有机构投资者都持积极乐观态度,一些机构对多空判断仍存疑虑。有私募大佬认为,从宏观面上看,中国经济放缓速度比想象中更快,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中,难掩张力减退的尴尬局面,经济面不佳,牛市预期恐有变数。
通缩会持续多久?
反映需求是否旺盛的工业产生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降幅仍然在扩大,连续第35个月负增长。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王远鸿认为,这种趋势还将延续,“连续下降总体反映了由于经济增速下降之后,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的产能过剩压力很大,另一个原因就是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加深了ppi下行压力,这种内外夹击对国内影响很大。我们初步判断,今年全年ppi降幅可能在3.5甚至更大,所以,今年由于ppi导致的通货紧缩压力不断在加大。”
王军也认可这种观点,他认为短期内数据难以有根本改变:“未来通缩局面还将进一步延续,对cpi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压力,今年我们可能会承受比较大的国际输入型通缩压力,需要高度关注。”
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则认为,通胀水平可能长期下行,但市场无需过分担忧,短期不会出现通缩。谢亚轩预计,2015年全年cpi为1.5%,全年呈现倒v字型,受翘尾因素影响,高点在二季度。2月份通胀水平会升至1.4%。
通缩来敲门全球降息潮涌起
美国经济的一枝独秀和强劲复苏,导致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走势强健,全球因“强势美元”正在面临越来越明显的通缩风险。
为了对抗此风险,加拿大、俄罗斯、欧洲等集体选择通过降息或者“qe”的手段对抗通缩这个可怕的魔鬼,免得陷入日本式20年的梦魇。
中国又会怎样摆脱通缩阴影?
如今全世界都被通缩所困扰,中国又会怎样摆脱通缩阴影呢?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认为,预测15年cpi为1.4%,ppi为-4%,通缩仍为主要风险。1月经济开局不佳,人民币短期贬值、经济通胀低迷等均要求央行加大宽松力度。观察以往央行的政策放松周期往往同时启动降息降准,以同时增加信贷的供给和需求。考虑到本轮经济增速已经创出24年新低,通缩风险甚于05年,降息降准次数应不会低于历史,因此未来应至少还有1次以上降息, 2次以上降准。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宽松政策初见成效。平均贷款利率下降41基点。尽管受益不均,降息最终惠及终端借款人。平均存款利率为基准存款利率1.17倍,低于1.2的浮动上限。存贷款利率的降低意味着货币传导机制有效。“尽管如此,我们认为当前融资成本依然很高,通胀下跌推高实际利率。政策宽松仍需加码。”
中金公司认为,ppi通缩加剧、cpi通缩风险隐现,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部门所面对的实际利率均继续上升,对投资和消费需求产生负面影响。即便考虑春节因素,预计2月份cpi同比增速可能也仅在1%左右,仍然偏低。这将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放松空间,预计未来仍有一次25个基点对称降息和3次降准的需要。
谢亚轩表示,由于通胀水平显著低于预期,市场普遍认为宽松政策的陆续出台有望减缓通缩发生。cpi涨幅回落,央行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积极,这有助于经济企稳。央行可能会更偏好使用定向调控工具,但不仅限于此,调整的节奏和频率可能更积极。基准利率的下调窗口已打开,预计最早一季度末可能降息。谢亚轩表示:“2015年全年基础货币缺口约在2万亿左右,未来还存在2至3次的降准可能性。”汇率贬值不会制约货币政策空间,央行希望在货币政策有效性、汇率浮动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加大汇率波动旨在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广发证券分析师冯明表示,央行已于2月5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这次降准部分是出于节前季节性因素考虑;预计年内还会再有2-3次降准。这是货币政策的正常逻辑,不应理解为全面放水。
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观研究员赵庆明表示,由于春节具体时间的错位,今年1月cpi并不具有可比较性,今年1至2月份的cpi才更有意义。当然,今年上半年,物价压力都很小,从这个角度看,为降息腾出了空间。从当前实体经济较弱这个层面看,也有必要降息。预计今年上半年存在2到3次降息。
中诚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则认为,结合不同政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来看,降准不如降息,降息不如减税。由于金融体系内的资金已经处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复苏的作用相对减弱,财政政策则是更为直接和有效的工具。(责任编辑:df142)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