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时事

中央力保经济合理增长 货币财政政策操作空间充足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面对不能低估的经济下行压力,要保持稳增长,中央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仍存在较大操作空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指出,要加大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力度,来保持经济处于合理增长区间。而财政部将2015年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就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体现。

  财政政策“加法减法”齐下

  我们注意到,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后面加了一个词叫“适当加大力度”,而此前并没有这样的提法。因此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加大力度”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就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对此,财政部新闻发言人8日表示,2015年赤字率从去年的2.1%提高到2.3%,上升0.2个百分点,这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体现。而适当增加赤字规模,有助于应对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对经济的刺激力度,保障刚性支出。

  除此之外,积极财政政策还进一步加大了支出力度。一是中央财政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124亿元,二是增加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00亿元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支出。两项合计实际增加支出2124亿元,但并没有增加赤字。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加大支出力度,并不是完全靠扩大赤字规模。

  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通过扩大支出做“加法”,还将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做“减法”,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羊年伊始,中央政府便再次派送减税降费“大礼包”,其中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率,以及扩大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等等。“亮点在于,不仅降低与小微企业有关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还包括一些政府性基金。这将切实为小微企业减轻负担。”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表示。

  用政府投资拉动终端需求

  从经济数据上看,1月份一些实物量的指标走低,如发电量、货运量,尽管2月份一些先行指数已经开始小幅地回升,如制造业的pmi、非制造业pmi、出口先导指数,社会的预期在趋稳,但是国际经济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多。

  面对不能低估的经济下行压力,要保持稳增长,除了降息降准这样的宽松货币政策之外,更加有效的调控还是要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扩大终端需求,主要还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力度后可以启动一些项目。

  据了解,我国今年还将保持一定的政府投资规模,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在拉动经济发展中,还是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切实提高投资的效率。徐绍史透露,发改委草拟了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现正与财政部商榷,把预算内资金和财政资金一起设立了新兴产业创新引导基金和制造业支持基金,以改变发改委投资的方式。

  “我们用我们所掌握的预算内投资来撬动社会投资,就是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基金、信贷、保险各种投资公司合作,一起来参与投资,加大投资的规模。”徐绍史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也表示,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从短期来看,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应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扩大终端需求。

  货币松紧适度是总基调

  李克强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全年货币政策定下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怎样算松紧适度?答案是: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2%左右,在实际执行中,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

  最近三个月,央行分别进行了两次降息和一次降准,很多市场人士解读为货币政策已转向宽松,但是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回应说,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转向,最近央行两次降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货币政策被动紧缩,维持货币政策的中性和稳健性。

  中国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也表示,中国人民银行不久前采取的降准、降息操作是为满足银行间市场适当合理的流动性需要,货币政策并没有向宽松的方向发展。吴晓灵认为,央行目前采取的结构性政策,主要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补充政策,总体看,货币政策仍是一个总量政策,结构性政策只是阶段性的、辅助性的手段。

  虽然货币政策没有转向,但市场基本预期“中性适度”货币政策仍有宽松的空间。“我们预期今年货币政策将较去年宽松。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压力仍大,通胀处于较低水平,我们预期人民银行未来数季将继续减息及下调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恒生银行高级经济师姚少华表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在美联储迟早会加息的情况下,预期未来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偏松,但鉴于此次降息后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已接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已经很小。

  持类似观点的大通证券也认为,稳增长政策将围绕货币政策来展开,未来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会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会保持在稳健的范围内,央行会在稳健的前提下根据经济下滑程度对货币政策做出相应的宽松性调整。

(责任编辑:df154)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