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年内纳入SDR是大概率 两年赶超日元地位
7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了国际货币论坛,并发布年度《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报告预计,今年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是大概率事件,若成功将成为进入主要国际货币行列的关键标志,象征意义巨大。
只要没有重大不利事件发生,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或许在两年内就将赶超日元,成为第四大国际货币。报告还建议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结算,促成人民币成为沿线基础设施融资的关键货币。
建议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合理布局,形成全球人民币交易网络;支持电子商务的人民币计价和跨境支付。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解读本年度的报告时指出,报告得出五个主要结论。结论之一,到2015年人民币国际化的初期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并有望在2年内成为第四位的国际货币。从2009年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开始,目前已经接近6年时间,在这6年里面,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程度,保持着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状态。
据课题组的测算,人民币国际化的指数从2009年的0.02已经提高到2014年的2.47。同期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主要货币的份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份额下降。截至2015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的指数已经上升到了2.9。人民币与日元的差距已经不足一个百分点,与英镑的差距大约在两个百分点左右。可以预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落地,特别是资本账户稳步开放等政策的推进,人民币两年之内成为第四位国际货币是完全有可能的。
结论之二,“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是两个重要的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向全球提供重要的货币公共物品,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的责任和历史担任。“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可以为新兴大国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也符合全球金融稳定和经贸发展的利益。对现行的实体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进一步的完善,也一定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结论之三,“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两个战略存在内在一致性,一定会相向而行,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五通的五大目标,加强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逐步形成横跨亚洲大陆新型区域深化合作的大格局,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未来目标。
结论之四,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四个方面寻求有效的突破。第一,使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大宗商品计价结算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一个新的突破口。
最后结论之五,“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依靠国内的产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制度进一步创新,同时在国际上寻找共商、共建、共享的最大价值观公约数。
在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发表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和未来发展的主旨演讲。潘功胜谈道,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并维持国际货币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市场的选择,市场选择的重要基础是货币发行体经济金融实力,以及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开放度。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迅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贸易大国,外汇储备规模居全国首位。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开放度不断扩张,为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稳步提升,对人民币国际使用是积极欢迎的态度。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窗口,危机期间主要货币波动剧烈。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不断遭到质疑,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和推动再次升温,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成为一个广泛的话题。国际经济、金融界和学术界进行了大量深刻的反思和讨论。2009年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发布了关于改革国际货币的思考,分布了国际货币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的风险,提出未来的改革思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更多的市场诉求将会被激发出来,人民币国际实用的领域和范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人民币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依托更加稳健,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因此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基础和制度环境,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
(责任编辑:df010)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