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化视角下 中国如何成为“装备强国”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预测说,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后,中国有3亿人会从事滑雪运动。但目前在中国的造雪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3月23日下午,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说。
在该院当日举办的“百万庄论坛”上,石勇说,“其实,中国的造雪机在零下10摄氏度时,性能不比国外差,但零上时,就变成了浇花机。但零下10摄氏度时,还需要你来造雪吗?而以色列的造雪机,零上30摄氏度都能造出雪。”
有专家查询结果显示,在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中,截至2015年8月15日,涉及人工造雪技术的专利申请共计363件,其中申请数量最多的是亚洲的冰雪强国日本,位居第二的是美国。此外,法国、德国、瑞士、韩国等也都提交了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甚少。
论坛上,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院长王文斌说,我国装备制造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起步的。到目前,已发展成为规模宏大、体系完整、具有一定水平、能参与国际竞争和基本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成熟产业。但他同时表示,与国际强手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尚处于追赶先进水平的阶段,粗放发展、核心能力不足、供给不充分都在影响着产业前进的步伐。
全球制造新格局正在重塑
“全球制造新竞争格局正在重塑之中,制造业已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石勇说。
美国制造业生产力与创新联盟(mapi)近期发布的2015年报告作出了多项预测:
未来三年,美国信息装备和工业装备增长将会达到gdp的4倍以上;2020年全球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达400亿美元,复合增速达到7%左右,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速有望连续超过20%;2018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127亿美元,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12亿美元,其间增速将达到29%。
此外,2020年全球可编程控制器(plc)市场规模将达285亿美元,复合增速将达8.7%;全球集散控制系统(dcs)市场将达816亿美元,复合增速将达到6.64%,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市场将达427亿美元,复合增速将达到9.16%;2020年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产值将突破2000亿美元,全球轨道交通市场总体上保持平稳增长。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美国再工业化对全球及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课题组负责人、研究员鞠思民介绍,目前,智能制造成为新工业革命的主导。他举例说,韩国以提升韩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为目标,积极促进制造业与信息技术(i.t)相融合,计划在2020年之前打造10000个智能生产工厂,将韩国20人以上工厂总量中的1/3都改造为智能工厂。
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提出三大核心目标,即“世界机器人创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机器人应用国家”“迈向世界领先的机器人新时代”,日本制造业白皮书提出要重视工业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推广。
在美国,目前正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平台,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化和工程化。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其中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是4.0两大主题,德国政府尤其重视工业标准和智能制造基础建设。
鞠思民介绍,最新研究表明,美国机床行业的pct专利申请上升至全球第二位,美国装备制造业复苏势头超过德国。
“美国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和高端环节。”鞠思民解释说,美国给出了高端产业两个界定标准:一是每个产业工人的研发支出应超过450美元,或者是位于产业的前20%;二是产业队伍中获得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位的人数必须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或者在本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21%。同时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产业就是所谓的高端产业。
根据这一标准,美国的高端产业共包括50个行业,涉及先进制造业(35个)、先进能源行业(3个)和先进服务业(12个)。“高端产业是维持美国当前发展和持久繁荣的关键,这些产业最能支持创新、包容和可持续增长。”鞠思民说。
研究显示,美国制造业投资已呈“两化”发展态势。数字化,美国近年来的投资it化走势明显,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投资花在信息技术领域,如购买软件、计算机硬件和通讯设备等占总投资的比重仅为三分之一左右,但在2010以后这一比重则增长至50%以上;无形化,美国制造业发展重心的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经济投资结构的变化,从1979年开始,美国开始降低在有形资产上的投入,越来越多的投资侧重于软件、研究、开发、宣传、管理、培训等方面,无形资产投资比重持续加大。
鞠思民举例说,johndeere的精智农业管理系统(farmsighttm),通过安装在农业机械设备上的传感器采集土壤条件、氮磷钾含量和作物生长等数据,并且可以预测化肥、农药的需求,从而搭建起农夫和这些化肥、农药供应商的沟通和供应平台,完成了从卖农机到做农作物生长管理服务商的转型。
美国制造企业回归潮隐现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当日发布会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正是由于美国对于制造业的重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美国制造业企业回归潮流已经隐现。
根据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的报告,受访的制造业经理人有约61%表示,正在考虑将制造产能迁回美国,以便更好地匹配供应地和需求地。鞠思民举例说,苹果公司把一部分mac电脑的制造从中国转移回美国;工程机械企业卡特彼勒,将伦敦一家工厂撤回印第安纳州,并把原先设立在日本的部分设施迁至美国,由此创造4200个就业岗位;福特汽车公司已陆续从中国、日本和墨西哥撤回部分岗位;英特尔公司不断向美国本土的生产和研发砸入重金,2002年到2010年间的投入达6800亿美元。该公司75%的产品将在美国国内生产,带动本土高薪岗位4.4万个;咖啡连锁店星巴克也开始把其陶瓷杯的制造从中国转回美国中西部。
除了美国国内政策的变化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来自于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鞠思民对记者说,中国制造业成本不仅高于东南亚、南亚、东欧,并且达到了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0%以上,其中珠三角、长三角达到美国制造业成本的95%,中国制造业成本竞争力正面临压力。
分析显示,2004-2014年,中国的年均工资增长率一直处于10%-20%区间。电价:中国工业电价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4年oecd成员国工业平均电价为每千千瓦时123.88美元。而中国工商业平均电价折合139.43美元/千千瓦时,可见中国工商业电价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更是美国平均电价的两倍。
“虽然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工资是中国的6-7倍,但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也是中国的6倍以上,两者相抵,中国装备制造业在综合成本上并不具备太大优势。”鞠思民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期一份《中国制造:如何从大国转变为强国》报告也称,“近年来,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式微,其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分项是,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中国制造单位劳动力成本与美国相差无几,只比美国低4%。”
研究显示,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对于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远比单纯的数字上所反映的要重要得多。
鞠思民介绍,美国研究人员对于美国制造业进行拆解后发现,制造业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甚至要比美国政府的测算还要大。此前美国政府支出制造业领域1个美元的产值会带动其他领域1.4个美元的产出,但mapi的测算,这一乘数效应达到了3.6,在工作岗位上的成熟效应,制造业达到了3.4。美国制造业规模占gdp总量仅为11%,如果从产业链角度看,由制造业所支撑起来的价值链的价值占到了美国gdp的三分之一,甚至连美国政府也只看到了“冰山一角”。
研究显示,制造业每年对经济的贡献量达2万亿美元,占美国出口的比重达60%,在私营领域研发中的占比达四分之三。通常一名美国制造工人每年能挣取7.8万美元的薪资福利,而非制造行业平均待遇只有6.3万美元。像普惠这样的航空航天公司是最成功的出口商之一,约90%在美国制造,超过80%销往海外,实现了贸易顺差。
在美国制造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中,劳动者报酬占了60%,资本报酬占了38%,美国机械工业从业者小时工资的中值是20美元左右,约高于制造业10个百分点。
中国制造业正处转型关键期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对制造业不太重视,存在政策缺口。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制造业被日本赶超。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不断从欧美引进了数控机床、连续自动生产线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和相关技术专利,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持续不断的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到1978年日本本土的机床数控化率超过了美国。
鞠思民介绍,美国制造业之所以在近年内走强,在于政府积极搭建数字化制造平台2014年2月,“数字制造与设计创新机构”(dmdii)由国防部牵头组建成立。该机构主要研究数字化数据在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交换以及在供应链网络间的流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该机构目前拥有80多家成员,包括波音、洛克希德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