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社会抚养费系列报道之一:扒一扒社会抚养费的前世今生
与“全面二孩”一样,“社会抚养费”也是今年以来网络搜索的超级热词。作为对超生行为进行限制和惩戒的重要手段,社会抚养费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社会抚养费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从最早的超生罚款到社会抚养费,变化的仅仅是名称吗?背后还有哪些耐人寻味的变化?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之后,社会抚养费制度何去何从?第一财经通过深入调研,特推出系列报道,探寻社会抚养费的前世今生,揭开关于社会抚养费那些少为人知的真相。
从超生罚款到社会抚养费
还记得小品《超生游击队》大着肚子的宋丹丹和背着超生娃的黄宏吧?他们背井离乡要躲避的有两样,一是超生罚款,二是强制结扎。这两样,是当时推行计划生育的两大手段。
超生罚款,正是社会抚养费的前身。
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那封著名的公开信,要求广大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响应号召,只生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政策自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被列为基本国策,在基层的推行力度也越来越大,仅仅“说服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必须要上手段了。
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中发[1982]11号),提出计划生育应以思想教育和鼓励为主。对于经过多次教育仍不按计划生育的,应实行必要的经济限制。
所谓必要的经济限制,就是对超生行为进行罚款。其实早在中央发出正式指示之前,各地就已经开始对超生人群进行罚款。指示一出,基层计生工作人员更像领了尚方宝剑,计生罚款在全国迅速实施起来。
既然是罚款,既然要突出威慑力,就要设立一个让超生者惧怕的标准。而在当时,由于超生罚款由各地自行决定,标准相当混乱。
江苏省71岁的王先生回忆起他1983年因超生被罚款的情形。当时他在一家国营工厂工作,每月工资大约在40元。由于超生,他被罚了500元钱。
“那可是一笔大钱啊。我借了好几家才交齐。后来都交到生产队了。”王先生说。他是复员军人,工作在城镇,户口和妻儿仍然在农村,所以超生罚款交给了所在的生产队。
80年代,超生罚款还有一些其他名字,比如“超生子女费”、“超计划生育费”、“计划外生育费”等等。尽管名称不一,但是事实很清楚,都是对超生家庭做出的经济限制。
1992年,各地名称不一的超生罚款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名称
- 标签:
- 编辑:崔雪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