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时事

4月经济数据再降专家称耐心等待微刺激效果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5-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 虽然数据有所下滑,但前期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有一个生效作用期,外界需要静待经济自身增长和政策配合的效用发挥 ]

  尽管此前市场希望4月的实体经济数据在“微刺激”下能够稍有所好转,但国家统计局所发布的数据显示,无论生产、投资还是消费的增速都呈现继续放缓态势。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虽然数据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要看到政府前期所采取的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有一个生效作用期,外界需要静待经济自身增长和政策配合的效用发挥,考虑到当前“三期叠加”背景下仍有7.4%(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并能同政府多元管理的发展目标相匹配,没有必要出台更多的刺激措施。

  工业需求仍显疲软

  在生产方面,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比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在投资上,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07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3%,增速比1~3月回落0.3个百分点。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0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比上月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

  从实体经济表现来看,企业生产仍然偏弱,这在此前的pmi数据和大宗商品价格数据上已经有所表现。另外,工业数据中的4月份全社会发电量为4250亿千瓦时,同比上升4.4%。增速创下10个月新低,也显现工业需求在“微刺激”举措下还未打开。

  电力铁路投资待挖潜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中央项目前4月的增速只有5.7%,明显慢于地方项目17.8%的增速。资金到位情况,特别是银行信贷资金的到位情况回落较大。

  数据显示,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137132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直接受到“微刺激”政策影响,增长18.5%,增速加快0.3个百分点;但是国内贷款增长11.9%,增速回落3.4个百分点;其他资金下降1.8%,降幅扩大1.6个百分点。

  更为细致的投资项目分析显示,投资项目可能会次第受到“微刺激”的积极影响。比如,在道路运输业、水利管理业等去年末、今年初就已经确定扶持的基建投资方向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超过全国平均增速。虽然外界对于铁路、电力这样的政府鼓励项目的投资仍有期待,但由于这两大行业的政策目标在最近两月才刚刚明确,还未在投资项目数据上见到成效。

  铁路运输业在前四月只有8.6%的累计增速,前三月刚明确的加快投资的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投资增速只有13.5%,均慢于全国平均增速。这也暗示“微刺激”的起效时间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4月底,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西安召开部分地区铁路建设工作会议时要求加快推进铁路建设。来自媒体的信息显示,铁路总公司在4月30日召开铁路建设动员电视电话会上将2014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提高到8000亿元以上,项目从年初计划的44个飙升至64个。

  电网方面,由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牵头制定的电网投资方案据媒体报道已获高层批复,近期将对外公布,12条“西电东送”输电通道包括4条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5条特高压直流和3条500千伏输电通道,其中涉及国网的有4交4直和3条500千伏。业内人士介绍,继淮南-南京-上海交流路线4月末获能源局核准后,宁东-浙江、酒泉-湖南株洲等直流线路有望年内获得核准。

  占中国总体投资60%以上的民间投资热情尽管也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但增长速度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6954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4%,增速仅比1~3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接受“新常态”表现

  对于当前的经济态势,中国政府高层早已明确表态,不会推出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5月就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合理回归,也是结构再平衡的结果。中国不会采取短期大规模刺激政策来推动经济增长,而是通过放松管制、推进税制改革、深化服务业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和社保体制改革等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速、质量和可持续性。而对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央行行长周小川在近期也表示,货币政策将保持定力,短期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

  对于经济数据持续在以往经济周期的底部徘徊的状况,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以2012年三季度经济触底开始计算,经济增长已经横着走了7个季度,起不来,跌不下去,看起来似乎不正常,但如果考虑到经济本身的下行和国家设定的经济增长走廊,看起来就非常正常。

  李慧勇还以利率为例对本报记者解释,虽然当前工业和投资增长放缓,而经济增长还能维持在7.4%左右,就业状况总体良好,这在好多人看来很不正常,甚至有数据造假的嫌疑,但考虑到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调整,即一季度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了49%,最终消费占比提高到了65%,这一切似乎很正常。

  “直观看来,除了盯常规的经济指标之外,还需要在宏观分析框架中增加两个重要变量,一是改革会对中国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二是发展到这个阶段经济本身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并不容易,还需要观察。但从近几年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变化来看,这两个变量绝对不能够忽略。”李慧勇说。

(责任编辑:df13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